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了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其中,社交需求是这五个需求层次中的第三层。社交需求也叫归属与爱的需求。当人类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满足后,人类就会出现社交需求。
也就是说,人类有和他人保持情感交流的需要。他们需要和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信任和爱。
不仅如此,他们还希望可以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对群体有强烈的归属感。
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和外部世界建立关系。
只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才能在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这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台湾著名国学大师曾仕强为我们揭示了这里面的原因。
曾仕强老师认为,那些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好的人如果处理不好人际关系,那多半是自身出现了以下这两个地方出现了问题。如果他们能够及时改正,就能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一个问题是太过争强好胜。一个总是喜欢争强好胜的人必然无法处理好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和喜欢争强好胜的人相处往往会特别累,他们也经常会因为太过争强好胜而得罪身边的朋友,所以太过争强好胜的人总是拥有很糟糕的人际关系。
那么,那些喜欢争强好胜的人身上都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这些人特别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关注。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成年后的所有行为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和父母的相处方式。
尤其是0到3岁这个阶段,个体在这之后的行为只是对之前经历的复刻。
喜欢争强好胜的那些人在童年时没能及时得到父母的关注,他们的父母也没有及时地对孩子进行称赞,这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不配被爱。
所以在长大后,他们就会为了赢得关注而变得喜欢争强好胜。因为对他们来说,只有这样周围的人才会关注他们、认可他们、称赞他们。
一旦受到关注或是称赞,他们就会表现得特别满足。心理学家发现,拥有这种特征的人通常都具有表演型人格障碍或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其次,喜欢争强好胜的人总是会不自觉地把周围的人当成自己的假想敌。
他们会下意识地陷入到竞争的关系中,不管对方是否真的想要和他竞争,他总想和对方一争高下,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优秀。所以,这种人特别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根本难以接受真实的自我。这种人普遍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同时,他们的自尊心也异常脆弱。
一旦有人伤害了他的自尊心,那么他就可能无法接受,然后变得暴跳如雷。因此,喜欢争强好胜的人往往都难以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这种人的心理本质是自卑的。由于童年的一些经历,他们对自己极其不自信,但是他们又极度自负,认为自己的能力足够优秀。
在这种心理下,他们还会通过贬低他人或是抬高自己来增强自信。
所以,和喜欢争强好胜的人相处是非常难,体验感也特别不好。这样一来,他们的人际关系自然一团糟。正因如此,曾仕强老师才明确地指出了这个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那些喜欢争强好胜的人应该正视自我,不自卑,也不自大。从心内真正接受真实的自己,承认自己的问题,改正自身的不足。
曾仕强老师所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很多人在社交时不会说话的问题。人一生下来就开始学着说话,可是有的人说了一辈子的话却还是会得罪别人,把自己的人际关系搞得一团糟。
不会说话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言多必失。
社交需要交流,但是所谓的交流是双方共同参与的谈话,而不是一个人单独表演的脱口秀。
当一个人话太多的时候,和他进行对话的人就会减少发言机会。这种人往往比较关注自身,很容易忽略他人的感受。
另外,说太多也容易暴露自身的问题。一个人的学识是有限的,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很少有人会拥有那些如大师般博学的知识和胸怀。
当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地讲话时,他的眼界和能力就会逐渐暴露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露怯”。
我国著名的历史典籍《道德经》中曾经劝告过人们:“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认为,一个人说得太多就会暴露出自己的短板,会给人一种不够谦虚低调的感觉。与其说太多,还不如适时地保持沉默,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
第二种不会说话的情况就是没有情商。很多人都把直率当成优点,可事实并非如此。
对于情商高的人来说,直率是锦上添花;而对于那些低情商的人来说,盲目直率只会不断冒犯他人。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他们发现,那些情商越低的人就越容易给他人带来负面情绪。
所以,和那些低情商的人相处往往也会特别心累,这对周围的人来说是一种精神消耗。
那些低情商的人往往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他们只关心自己,说话时从不在乎他人的感受。不仅如此,在他人表示自己受到伤害时,他们会无辜地表示自己只是说出了真话而已。
第三种不会说话的人就是不善于社交的人。这些人根本不会和他人交流,他们和内向性格的人不一样。
内向性格的人并不是害怕社交,而是自己主动选择不去社交。可是这类不会和他人交流的人却不同。他们渴望和外界建立联系,但是却心存恐惧。
这类人往往不爱说话,总是以沉默来面对他人。对于他人的要求,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拒绝,即使受了委屈也不会提出来。
他们不会反省自身的问题,总是觉得外部世界总是以敌对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英国著名评论家艾略特将这类人的问题归结为非个性化。
他认为,这些人的自我意识是非常薄弱的,同时也没有能力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估,所以才无法和身边的人进行正常的交流。
导语:信陵君一行很快就到达了魏国10万大军的屯军之所邺,一路无话。信陵君很快就见到了晋鄙,将自己手上的半块兵符拿了出来,与晋鄙手中的另外一半合在一起,没有丝毫误差。不过晋鄙心中还是很奇怪,魏王在自己带兵之初,就特别下令,让自己好生带领魏军,切不可以擅自去救援邯郸,不可擅自和秦军交战。如今魏王只字未提
2025-05-10 00:27:01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圣明的皇帝之一。他出生于唐朝,是唐朝创始人之一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在位期间,实行了许多伟大的政策和改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治理方法李世民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领导者,他的治理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他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了科举制度
2025-05-10 00:05:19前言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剑拔弩张、兵戈四起的时代。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期,出现了一批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品德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魏国公子魏无忌就是备受尊敬的一位。而汉高祖刘邦之所以如此敬佩魏无忌,正是因为他在战国时期所展现出的卓越品质和出色才华。那么魏无忌究竟是一个怎么
2025-05-09 09:47:42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之所以叫战国,原因只在于一个“战”字。从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七雄”之间的争战长达250多年。战国后期,赵国委任赵奢和廉颇为大将,蔺相如为相国,在三位的共同努力下,赵的国势稍微地强盛了一些。后来赵奢去世,便由廉颇一人担当大将。直到公元前260年,秦王派遣王龁攻
2025-05-09 08:42:04贾谊:“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作为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他的品德得到了世人的认可。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儿子,他的地位和身份无从质疑。信陵君魏无忌,出生年月不详。他是魏昭王最小的儿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著名的军
2025-05-08 01:23:00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