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延明
毛泽东不仅对在学校中热情关心自己、为他“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非常尊重和感恩,而且对并未直接授课、“廷争面折”的北大老师梁漱溟先生,亦十分敬重和照顾。
(一)亦师亦友“坦诚相见”
毛泽东与“一代大儒”梁漱溟同庚。他们既是挚友、诤友,也是特殊的师生关系。1918年11月,两人在杨昌济教授(毛泽东的一师老师,杨开慧的父亲,北大伦理学教授)家中初识。当时梁漱溟是北大哲学教授,毛泽东是北大图书馆助理员。梁漱溟经常叩访杨昌济讨教哲学问题,寓寄杨家的毛泽东则常常为其开门,他们开始有交往而熟悉起来。后来毛泽东加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研究会”,作为会员,几次聆听梁漱溟的哲学讲座。
◆梁漱溟
1938年1月5日,为推进全民族抗战,梁漱溟以国民参政员身份由西安到达延安,1月25日返回。期间,他与毛泽东8次单独谈话,每次时间都在三四小时以上,有两次更是通宵达旦。虽有相左之观点,但毛泽东仍以礼相待。对这次访问,梁漱溟一直难以忘怀。他引用诸葛亮的话,颂扬毛泽东是“绝伦逸群”。
1946年3月,经周恩来同意,梁漱溟以中国民主同盟秘书长身份再赴延安,逗留10天,多次与毛泽东、朱德、任弼时、彭德怀等人长谈。几十年后,梁漱溟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同毛泽东交谈的情景:“他不动气,不强辩,说话幽默,常有出人意外的妙语。明明是各不相让的争论,却使你心情舒坦,如老友交谈。”(汪东林著《梁漱溟问答录》,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年版第56页)
1950年1月,应毛泽东、周恩来邀请,梁漱溟由重庆经武汉来到北京。3月12日晚,毛泽东专门派车接他到中南海颐年堂的住处餐叙。由于梁漱溟是素食者,毛泽东大声嘱咐:“我们也统统吃素食,因为今天是统一战线嘛。”当毛泽东得知他是寄居在亲戚家里时,马上派人安排他住进颐和园内一处环境幽雅的小院里。
◆梁漱溟访问延安时与毛泽东交谈。
在此期间,梁漱溟与毛泽东的关系十分融洽,一时成为毛泽东的座上宾,交流颇多。毛泽东常常就一些国家大事征询他的意见。他们之间的谈话可谓坦诚相见、肝胆相照,有时不谋而合、兴高采烈,有时面红耳赤、不欢而散。也许正是这种久已形成的“君子之交”,才使敢言直谏、固执己见的梁漱溟惹出了1953年的那段公案,但他们亦师亦友、相互包容的友情却持续了一生。
(二)人民会堂“廷争面折”
在1953年9月8日召开的全国政协第49次常委扩大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作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报告。想不到,在9月11日下午的大会上,接受毛泽东、周恩来重托而作长篇发言的全国政协委员梁漱溟却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那么,他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梁漱溟说:“过去中国将近三十年的革命中,中共都是依靠农民而以乡村为根据地,但自进入大城市之后,工作重点转移于城市,从农民成长起来的干部亦都转入城市,乡村便不免空虚。特别是近几年来,城里的工人生活提高很快,而乡村的农民生活却依然很苦,所以各地乡下人都向城里跑,城里不能容,又赶他们回去,形成矛盾。有人说,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农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这话值得引起注意。”(《梁漱溟问答录》第113页)
◆1953 年,梁漱溟在会议上发言。
对梁漱溟的这番“逆耳忠言”,尤其是“九天九地”之说,毛泽东极为不满,在9月12日的即席讲话中不点名地进行了批评,说“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总路线”。梁漱溟听了之后,知道是在批评他,便于当晚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予以申辩。13日,毛泽东邀梁漱溟去怀仁堂观看文艺演出。开演前,梁漱溟要求毛泽东解除误会,未果,他一气之下中途退场回家。此后几天,梁漱溟连续痛遭批驳。
9月18日下午,既感震惊又觉委屈的梁漱溟在答辩发言中与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扩大会议上爆发了一场面对面的激烈论争。梁漱溟犯了他的牛脾气,在会场上不顾一切地要求发言,气势甚盛,并与毛泽东面红耳赤地大声争吵,再三向毛泽东“要雅量”,要求毛泽东不要“拒谏饰非”,毛泽东也怒冲冲地厉声回击,酿成了前所未有的“廷争面折”的僵局。毛泽东最后说:在梁漱溟看来,点头承认他是正确的,这就叫“有雅量”;不承认他是正确的,那就叫“没雅量”。那样的“雅量”,我们大概不会有。但是,我们这一点“雅量”还是有的:你梁漱溟的政协委员还可以继续当下去。梁漱溟仍然不依不饶,直到有人连续大喊“梁漱溟滚下台来!”这场惊心动魄的激烈争吵才草草收场。
(三)“留任政协委员”
尽管发生了颇伤感情的“廷争面折”,但毛泽东依然对梁漱溟这位北大老师很宽容、很尊重,对他所定的基调是:虽“思想反动”,但不算反革命;要批判,但也要给“出路”,并保留了他的政协委员,其问题交由全国政协讨论处理。而且,也没有限制他的人身自由和言论自由。之后,梁漱溟向政协请了长假,闭门思过。政协后来也未给他什么处分,只是对他的思想批判持续了一段时间。
1955年1月27日,毛泽东还特别审改了梁漱溟所写的《告台湾同胞》一文,批示:“此文可以广播。并可在北京、香港两处报上发表。”(《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第340页)后来,梁漱溟这篇以自己的所见所闻赞颂共产党、呼吁祖国统一的文章,发表在2月3日的《人民日报》和2月5日的香港《文汇报》上。对此,梁漱溟后来自述道:“自1953年9月之后,我的确失去了单独与毛泽东主席见面谈话的机会,但我心里领会到,我自1953年9月之后政协委员照当,生活待遇照旧,并未受到任何组织处理,仍体现了毛泽东主席的意思。”(《梁漱溟问答录》第196页)1972年12月26日毛泽东79岁华诞这天,梁漱溟还把自己尚未出版的《中国——理性之国》一书的手稿送到中南海,作为庆贺毛泽东生日的寿礼。
(四)“可惜未请周扬、梁漱溟”
实际上,直到晚年病重期间,毛泽东仍牵挂着梁漱溟老师。1975年10月16日,毛泽东在邓小平10月15日转报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10月9日编印的《政工简报》第31期上批示:“打破‘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形而上学错误思想。可惜未请周扬、梁漱溟。”(《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第477页)该简报登载:学部有21人出席了邓小平副总理主持的以周恩来总理名义举行的盛大招待会,庆祝国庆26周年。毛泽东看后写了上述批示,并嘱送政治局各同志。这个批示,既是政治性的,又是充满人情味的,说明毛泽东的记忆库里并没有忘却梁漱溟这位特殊的老师。
梁漱溟也一直惦念着毛泽东。1976年9月毛泽东病逝后,销声匿迹20余年的梁漱溟即驱车前往参加追悼会,之后暗自为其诵经。他说:毛主席是我结识的并世人物中最衷心折服的三个人之一。其他二人,一位是周恩来,一位是陶行知。
◆晚年梁漱溟。
1987年,94岁高龄的梁漱溟在追忆当年那场自己向毛泽东“要雅量”而酿成“廷争面折”僵局的论争时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的话有些与事实不太相合,正像我的发言也有与事实不符之处,这些都是难免的、可理解的,没有什么。他已故去十年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张昌华《梁漱溟的生前与身后》,《人物》2005年第10期)梁漱溟于1988年6月23日落下人生大幕,享年95岁。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公元前257年,11月。武安君白起死了,而且是被秦昭襄王赐死的。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四方,秦国人听到后叹息不已,东方六国却闻之大喜,拍手称快。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白起太能打了。白起从正式领兵以来,就带着一伙嗷嗷叫的老秦人到处攻城略地,前后三十七年,斩首近百万,杀的是六国惶惶不安,闻之色变。现在秦国
2025-08-26 04:15:58王勃是唐朝初期著名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他位列之首,唐高宗看过他的《滕王阁序》之后,对他做出这样的评价:“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在诗歌和骈文方面具有极高天赋的诗人,却在二十七岁的年纪英年早逝,无疑是唐代文坛史上的一大损失!有人曾经说过,若是王勃没有早早
2025-08-26 02:08:58隋唐演义第二个时期和三国中后期的情况差不多,名将凋零,但是没有涌现出相应的猛将补缺,因此给人的感觉是人才断层。在隋唐演义第二个时期,尉迟恭是一颗耀眼的将星,撑起了隋唐后期的半边天。如果把尉迟恭放在隋唐第一个时期,他的战力大概相当于哪些人的水平?尉迟恭的武功单田芳评书中,自成系列,是四猛、四绝、十三杰
2025-08-25 04:04:24法家鼻祖——李悝李悝的老师是子夏,而子夏的老师就是孔子。那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李悝,变法内容究竟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呢?答案是儒法结合。子夏原本跟着老师孔子学习儒学,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子夏对老师教的内容提出了质疑——要想恢复“礼”和“仁",国家必须富强。对待外来入侵,只有国富民强,国家和社会才能恢
2025-08-25 02:44:58伴君如伴虎:从李建成八大心腹的命运,看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这句流传千古的警句,道尽了历史上功臣宿命的悲凉。而当我们翻开唐朝初年的史册,聚焦于李建成麾下的八位心腹,他们的结局,则更为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李建成,唐高祖李渊的长子,本应
2025-08-24 02:10:4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