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名人 >

中国历史常识:于谦个人资料

69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27 20:24:11    

明英宗在土木堡战败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明朝统治集团乱成一团。这时北京城里只剩下不到十万老弱残兵,而且十个人中就有九个没有盔甲武器。

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奉太后谕监国(代皇帝管理国事),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国家大计。大臣们都束手无策,有的甚而公开主张逃跑。兵部侍郎于谦(1398—1457)主张坚决抵抗。他挺身而出,愤怒地斥责那些打算逃跑的人。他向郕王提出誓死保卫北京的建议,他的建议得到了一部分大臣的支持,并为郕王和皇太后所采纳。不久,于谦升任兵部尚书,他勇敢地担负起了保卫京师的重任。

1449年9月下旬,朱祁钰即位做了皇帝,年号景泰,以第二年(1450)为景泰元年。他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明景帝。

为了加强京师的防务,于谦下令调集各地军士来守卫北京,并派人分头到各地去招募民兵。他一方面加紧训练军队,严饬纪律;另一方面命令各地的工匠日夜赶造盔甲武器,号召人民献纳谷草,充实军备。在人民的热烈支持下,北京的防御力量大大地加强,守城的军队很快就增加到了二十二万人。

瓦剌见明朝另立了新皇帝,没有屈服讲和的意思,又大举进攻。也先挟持着明英宗,攻破紫荆关(在河北易县西八十里),直扑北京城。

在这紧要关头,于谦召集各将领讨论对策。都督石亨主张退守城内,坚壁清野,避开敌人的锋芒,于谦则主张出城迎战。他把兵部的事情交给兵部侍郎吴宁代理,自己亲自率领军队布阵在德胜门外,准备迎击瓦剌的主力军。他激励兵士们说:“大片国土已经丧失,京城也被敌人包围,这是我们的耻辱,全体将士都应该不怕牺牲,替国家报仇雪耻!”将士们很受鼓舞,士气十分旺盛。

10月27日,瓦剌军逼近北京。于谦派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今广安门)外土城北迎战,杀死瓦剌军几百人。当天夜间又偷袭瓦剌军营,取得胜利。

10月29日,瓦剌军又进攻德胜门。于谦派石亨率领一部分精兵,埋伏在城外民房里,又派一小队骑兵去挑战,假装失败,诱敌深入。瓦剌军不知是计,一气儿攻到城边。于谦命令神机营用火器轰击,副总兵范广率兵冲杀过来,石亨的伏兵也杀了出来,前后夹攻,瓦剌军大败,也先的弟弟孛罗被火炮打死。瓦剌军又进攻西直门,都督孙镗在城上守军炮火的帮助下,奋勇抵挡,石亨的援军适时赶到,瓦剌军一看形势不妙,狼狈地逃走了。

10月30日,于谦派副总兵武兴、都督王敬率领军队到彰义门外和瓦剌军作战,把瓦剌军杀得大败。这时有个监军太监想要争功,领着几百骑兵抢先冲过去,结果把自己的队伍给冲乱了。瓦剌军趁机反扑上来,武兴不幸中了流矢,壮烈牺牲。瓦剌军跟着攻到土城边。彰义门外的老百姓爬上屋顶,用砖头石块向瓦剌军投掷,呐喊助威,声震天地。正在这时,于谦派来了援兵。瓦剌军看到援军旗帜,不敢再战,仓皇逃走。

经过五天激烈的战斗,瓦剌军死伤惨重,士气低落。前面是坚固的北京城,后面到处受到民兵的袭击,又听说各地明军的援兵就要到来,也先恐归路被截断,只好带着英宗和残兵败将偷偷地向紫荆关方向逃去。

当瓦剌军狼狈逃跑时,于谦命令石亨带兵连夜追击,取得大胜。范广、孙镗等在追击时,夺回被掳的老百姓一万多人和牲畜无数。

相关文章

张仪:从弃臣到秦相,绝地反击,才是一个人最狠的报复

秦国在商鞅的变法下,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却也在其他诸国面前,暴露出自己的野心。看着秦国日益强大,六国心中颇为忌惮。苏秦游说列国,提出来“六国协力抗秦的战略”,六国一体,便可阻止秦国东进中原,此计谋深得诸国心意。然而,有一个人的出现,让秦国摆脱了困境,最后更是助秦国东出函谷,挺进中原。他便是“连

2025-08-22 01:47:20

刘备的三小谋士:糜竺简雍孙乾

三国一大特色是“主公+谋士+武将”三角组合,历朝历代都有主公和武将,唯有三国让谋士大放异彩。三国的谋士很多,早期最出名的几个大多依附袁绍或者曹操,比如袁绍的八大谋士,曹操的五大谋士。反观刘备,东奔西逃二十多年,居然没发觉谋士的重要性,直到遇上徐庶才明白过来,自己的队伍里原来一直缺了这么个角色。但是刘

2025-08-22 00:26:06

1.鬼谷子:圣人的思维模式。可以看懂的人,纵横捭阖,无往不胜

思维方式对于人生的成功和幸福无比的重要。各种圣人传世经书里均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大部分书籍也是为了把作者的思维方式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接受。五月一日生也准备把国学,哲学,宗教学里要传达的思维方式,在未来的时间一一剖析,与各位朋友共同欣赏。现在,分享一个思维方式的公式:人生成功、幸福、长生=思维方式×心境

2025-08-21 01:27:55

三国中,东吴领袖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三国历史上,孙权是一位举足轻重且影响深远的英主。他将父兄创立的江东基业推向了无与伦比的巅峰,成为东吴集团的扛鼎人物,故而史籍与民间都有许多关于他的记载和传说。但在史家和民间艺人笔下,孙权形象呈现出来的却是两幅截然不同的面目: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孙权是具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的雄略之主;在民间艺

2025-08-21 01:19:11

四处征战,立下不世之功,大唐战神薛仁贵为何沦为常败将军?

唐初名将薛仁贵,名礼、字仁贵,河东道龙门县修存人,为河东王薛安都的六十孙。贞观末年之际,薛仁贵投军征高丽。相关战役之中,凭借极其出色的表现让唐太宗李世民欣赏不已,并自此进入了唐朝名将行列。随后数十年时间里面,薛仁贵为大唐王朝四处征战,立下不世之功。然而纵观薛仁贵的一生就会发现,自李世明提拔,薛仁贵每

2025-08-20 02:55:08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