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宋浩
著名财经作家、澎湃新闻副总编辑胡宏伟的《鲁冠球:一位中国农民、改革者、企业家的成长史》一书,近日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7月9日,新书在萧山区鲁冠球精神展陈馆首发,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应雪林,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副总裁何成梁,萧山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尹哲军、万向集团和浙江文艺出版社负责人,以及作者、财经作家胡宏伟等到现场。
鲁冠球是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群体的“集体偶像”,建党百年之际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时值建党百年,迎来本书出版,作者胡宏伟接受了小时新闻记者专访。
“这是我写作冲动非常强烈的一本书”
2020年最后一天,胡宏伟写完最后一个句号,《鲁冠球:一位中国农民、改革者、企业家的成长史》终于完成。330个夜晚,400万字的素材,20多万字的书稿,这是他写作耗费时间最长的一本书。
动笔写这本书是在2020年元宵节,疫情之下。但写这本书的想法,早在2018年就有了。
2017年10月底,在鲁冠球的追悼会那天,胡宏伟写了《为什么“改革者”鲁冠球比“企业家”鲁冠球更值得怀念?》一文。一年后,鲁冠球去世一周年,胡宏伟又写了《周年祭:浙商们的“后鲁冠球”时代》。他觉得有很多话,几千字的文章说不完。
与此同时,他的《东方启动点:浙江改革开放史(1978-2018)》一书出版。作为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胡宏伟亲身经历了浙江改革开放的历史,他写过《温州悬念》(与吴晓波合著)、《中国模范生: 浙江改革开放30年全记录》等,梳理浙江省域经济史的著作。2018年《东方启动点》出版的时候,他觉得需要找到一个人物,为浙江改革开放的历史锚定一个坐标。
他想到的是鲁冠球。
“透过老鲁,我想写我眼中的那个伟大时代。”胡宏伟说,这本书的写作,收集资料只有2个月,但不是靠这2个月,他靠的是作为媒体人30多年观察、记录中国经济的积累。
“我觉得写这本书是一种责任,是时代的要求。”
财经作家、澎湃新闻副总编辑胡宏伟
一、透过鲁冠球的成长史,写一个时代的历史
胡宏伟第一次见到鲁冠球,是1986年底。当年秋,21岁的他从杭州大学毕业,进入新华社浙江分社,担任农村记者。
“当时,鲁冠球已经是全国新闻人物,声望如日中天。”前一年他刚被《半月谈》评为“全国十大新闻人物”,1986年春,新华社长篇通讯《乡土奇葩:记农民企业家鲁冠球》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配以编者按和新华社评论员文章,规格之高、分量之重十分罕见。
鲁冠球
21岁的胡宏伟面对鲁冠球,第一印象是他很谦逊。这样一位新闻人物,面对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记者的采访提问,是低下身去听的。这让胡宏伟第一次感受到老鲁的人格魅力。
“他是一个好人。”在胡宏伟这里,“好人”并不是一个简单易得的评价。“鲁冠球最强大的不是商业成功,而是道德力量、人格力量,这是最可贵的。”“今天的大企业出问题,那一定是人出了问题。在这一点上,老鲁是一盏明灯。”
之后30年中,胡宏伟与鲁冠球保持了密切的联系,直到鲁冠球去世。但他觉得,自己并不是距离鲁冠球最近的采访者。这刚好也是一个写作优势——保持半步距离,既能看清他的全部精神世界,又能做一个冷静的观察者,避免过于浓烈的感情。“尤其是老鲁这种人,他身上有光芒,我需要让自己在情感之外保持理性。”
“我不想仅仅记录他的一生行状。”胡宏伟说,为了创作这本书,他看过众多同类作品——各种身份的作者,已经把老鲁的故事讲了很多。胡宏伟对自己的书有几个期待,第一个是站得更高一点。
在本书中,旁引的资料很丰富。比如第一章《生于钱塘江畔》先写萧山史,写到萧山络麻等农业生产;第五章《最重要的一次签字》写鲁冠球在经济改革上先行先试,从当时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写到了福建的经济改革——这些都与鲁冠球的抉择相呼应。
从1986年进入媒体,胡宏伟对中国经济、尤其是浙江经济有深刻的认识。“老鲁伟大,但他也是一个人,是时代造就了他。”胡宏伟认为,写一个人物,知人论世,必须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把思维高度拔高。
对这本书第二个期待,是写出历史纵深感。他想写出来:当鲁冠球做每一个决定的时候,中国发生了什么?他的决定与时代有什么内在关系?同时代的人们做了什么?为什么是鲁冠球完成了这些事?
他要为鲁冠球的人生刻上中国历史的坐标。
书中随手引用《陈云文选》对经济建设的论证,引用张瑞敏、柳传志、步鑫生以及李书福等同时代企业家的事例。
他也曾有过犹豫:这样写会不会划开去、收不回来?过多的旁引材料会不会冲淡了鲁冠球本人的篇幅?家人会不会反对?
再三思考后,他还是坚持如此。讲述鲁冠球做的每件事,都尽量穿插很多背景,以大时代、同时代的人作为镜子,照出鲁冠球。他希望这本书写的不仅是鲁冠球,而是“鲁冠球们”开创和改造的时代,是中国当代经济的大历史。
正如书的扉页写的:“谨以此书致敬奋斗者和奋斗者们的伟大时代。”
二、330个晚上,每晚3到4小时,400万字材料,20多万字书稿
为了完成这本书,胡宏伟花了330个晚上,每个晚上用三到四个小时写作。
其中很多时间在文献资料的收集和考证上。他总共准备了400万字的材料,其中包括各种回忆录,所有出版过、未出版过的书——包括吴晓波、王旭烽曾合写但未完成的一本书。他还曾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买到一本1988年出版的《鲁冠球少年时》,书的原价是0.6元,他花31元买下。
胡宏伟购买的《鲁冠球少年时》,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年
还有很多媒体报道——不少是因循抄袭,人云亦云,胡宏伟要去伪存真,尽可能寻求最真实的历史。
使用材料,他有几个原则,第一优先使用亲历的当事人的回忆,避免文字引用多次后而失真;第二是注重材料来源,优先使用出处权威的材料;第三是多方验证,对于某一事件的不同说法,他需要找到三份权威材料共同佐证,才确定下来。
为了还原鲁冠球一生各种各样的细节,除了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同时要花费精力去考证,纠正谬误,拨乱反正。比如产权制度变革的尝试,具体是在哪一年,很多当事人不在,记不清了,广泛流传的是1988年。
胡宏伟找到了多份原始档案,发现万向的产权改革方案在1985年有了第一版,1989年正式出台。他在书中还引用了鲁冠球关于改革的观点,出自鲁冠球1986年撰写的《集体股份制是乡镇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好办法》一文。
写作的过程中,胡宏伟觉得自己“入戏”了。在2020年,他几乎每天晚上都拿出了三个多小时写作。每天晚上长则一两千字,少则两三百字——写得少是因为要考证材料。
在长途飞行中,胡宏伟也都带着电脑,在飞机小桌板上码字。只要有超过一小时的空隙,足够他进入写作状态,他就利用起来。“我把所有空闲时间榨干了。”胡宏伟很享受写作的过程,沉浸其中。
有一次,他第二天要去宁波参加论坛演讲,论坛在早上9点,第二天一早去很可能来不及;提前一晚去,要参加应酬,浪费了写作时间,胡宏伟又很舍不得。那天,他把写作时间提前到下午6点半,早点吃过晚饭,写到10点,完成了当天的写作任务后,他买了10点20分的高铁,11点多到宁波站。他住在火车东站附近,把赶路的时间都算计到里面了。
胡宏伟觉得,这本书的写作也有遗憾,就是老鲁不在了。如果他还在,胡宏伟想跟他聊20多个小时,很多难以解答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一个人在房间里写作的时候,胡宏伟很想问老鲁:“当年你是这样想的吧?是还是不是?”
老鲁没办法回应,胡宏伟只能通过大量的材料梳理逻辑,推想老鲁的人生细节。但很多时刻,胡宏伟感觉到老鲁离自己很近,老鲁就在他身边。
三、他的底色是农民,他是致力于共同富裕的先行者
书名最后定为《鲁冠球:一位中国农民、改革者、企业家的成长史》。
鲁冠球的身份,比企业家更重要的是改革者,这是2017年鲁冠球追悼会时候胡宏伟的文章已谈过的。他觉得鲁冠球身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中国农民。
“这也是老鲁对自己的定位。”在万向集团内部,老鲁被称作“从田野走向世界的中国农民的儿子,”胡宏伟说,“有一种说法是,老鲁没有种过地,还能不能叫农民?我觉得种没种地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代表谁的利益。”
1944年出生的鲁冠球在萧山农村长大,他是农民的儿子。他自己曾说:“我是农民,其实我没种过地,对自己今后想干什么我很清楚——不种地。我觉得农民吃不饱、穿不暖。”目睹了父辈在土里艰辛地刨口粮,鲁冠球不想再受穷受苦,这是他义无反顾投身创业的原因。
他很早摆脱了贫困。1969鲁冠球就骑上了158元的永久牌自行车、带着120元的上海牌手表。但他觉得,只有带领更多的乡亲、农民兄弟致富,才是人生的意义。
1983年,因为在浙江第一个个人风险承包乡镇企业的成功,根据合同,鲁冠球赢得奖金8.7万元,但他没有拿,而是全部捐献给企业,扩大生产,把蛋糕做大,大家一起分。
三年后,在杭州的人民大会堂,鲁冠球被邀请去上党课,他的题目是《通往共产主义的路就在脚下》,他说:“不能光为自己富,要带领群众共同勤劳致富。”
今天浙江被赋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任务,在胡宏伟看来,鲁冠球是共同富裕浙江实践第一人。
胡宏伟曾长期任新华社农村记者,他觉得那个岗位对自己很重要:“它让我了解中国。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能了解中国。”这是他与鲁冠球价值观相同的地方。
这也是为什么在书中,胡宏伟反复引用研究乡土中国的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话。他觉得费孝通的理念,是解读鲁冠球、解读鲁冠球背后的中国农民的一把金钥匙。在1980年代,强调个人致富的年代,鲁冠球就在致力于带领乡亲共同富裕,在之后的漫长时间里,他帮助了无数的人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这是他被尊敬和仰望的原因。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走了多远都不能忘记,改革为什么出发,改革往哪里去。”胡宏伟说,不论从GDP还是科技进步,浙江与广东、江苏比都没有绝对优势。浙江真正值得骄傲的,是城镇人均收入20年来全国第一,农民人均收入36年来全国第一。
“浙江现象”的关键在于,这个社会的主角和幸福的真正内涵,是人、是无数民众,鲁冠球用一生告诉我们的,与这一点高度吻合。
2020年最后一天,零下3℃的晚上,胡宏伟写完这本书的时候,他默念这句话:“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这句话,既是对疫情当下的回应;也适应于鲁冠球一生的定位;更是伟大改革开发40年里,组成这个时代的每个群体的精准写照。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