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可见,大宋王朝在华夏文明的传播和承载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片河清海晏的局面,自然离不开那些开国将领和盛世之下在边疆保家卫国的将领。
第一位:抗金名将岳飞
岳飞在两宋名将当中,虽然不是功劳最大的,但是却是名声最响的,其民族英雄的身份更是毋庸置疑。从靖康之难开始,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收复陷于伪齐政权的襄阳六郡,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但是一心收复失地的岳飞与南宋朝廷的政治思路相左,毕竟南宋初定,稳定才是首位,和谈成为了南宋初期的主要国策。主战的岳飞也因为太过执着,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一代民族英雄就此落幕,让人泪目。
第二位:吉国公孟珙
孟珙出身将门,祖辈都为岳飞部将。他早年随父于枣阳抗金,绍定六年(1233年),击败入侵的金国恒山公武仙所部。后参与蔡州之战,联合蒙古灭亡金国。宋蒙战争爆发后,统领南宋川蜀、京湖两大战场,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战事。累官枢密都承旨、封汉东郡开国公。孟珙病逝,年五十二。孟珙所率军队,东援淮甸,西保川东,南北策应,有力地阻挡了蒙古的入侵,对支撑晚宋的抗蒙战争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第三位:鲁国公曹彬
曹彬是北宋开国名将。曹彬严于治军,尤重军纪,受到宋太祖赵匡胤信任,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先后参与攻灭后蜀,征伐北汉,砥定江南平定南唐,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分兵三路攻辽,曹彬为东路军主将。他因孤军冒进、兵疲粮乏撤军,于岐沟关之战大败,致使宋军全线溃退,被降为右骁卫上将军。曹彬历代评价很高,忽必烈评曹彬为:古之善取江南者,唯曹彬一人。
第四位:面涅将军狄青
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他出身贫寒,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为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的战功。朝廷中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重臣都与他的关系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平生前后25战,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袭昆仑关最著名。狄青生前,备受朝廷猜忌,导致最后抑郁而终;死后,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第五位:中书令李继隆
李继隆是北宋初年名将出身将门,为人谦谨好学,又擅长骑射,智谋过人。他征战南北数十年,为北宋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两战幽州,并全师而还。接连在唐河之战、徐河之战中大败辽军,打败耶律休哥,使宋辽战争形势为之一振。此后十年,辽军不敢再次大举进攻。后老骥伏枥破李继迁,擒赵保忠(共谋反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澶渊之战爆发,受任驾前东西排阵使,与大将石保吉统军抵御辽军。景德二年(1005年),李继隆去世,年五十六。获赠中书令,谥号“忠武”。宋理宗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第六位:武威郡公曹玮
曹玮为将四十年,未曾失利,擅于任用将士,平素时非常闲暇,等到出兵后,多有奇谋,进出神速无法预测。自三都谷之战后“威震四海“,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曹玮以其出色的战绩,成为宋朝西北边防的旗帜,在中国战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第七位:吴王刘锜
刘锜自少随父征战,多次战胜西夏,颇著威名。之后受名臣张浚提拔,参与富平之战。又扈从宋高宗,两任全权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绍兴十年(1140年),在顺昌之战中大破金将完颜宗弼军,并派兵协助岳飞北伐。次年,于柘皋之战再破金军。晚年率军抗击南下侵宋的金帝完颜亮,但因老病而无功。刘锜性格豪爽、深沉果断,有儒将风度,对南宋政权的建立与巩固起到重大作用。
第八位:咸安郡王韩世忠
南宋中兴四将之一,韩世忠身材魁伟,勇猛过人。出身贫寒,十八岁时应募从军。他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金朝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黄天荡之战痛击金兀术,苗刘兵变解救高宗,在平定各地叛乱的战斗中,参与平定方腊之乱外,还为宋廷平定了建安范汝为、广西曹成等地的流民叛乱,战功卓著。韩世忠为人耿直,不肯依附权臣秦桧,曾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史称其“固将帅中社稷臣也” 。封爵咸安郡王。晚年杜门谢客,口不谈兵,悠游西湖以自乐。
第九位:抗蒙名将王坚
王坚是南宋抗蒙名将、民族英雄。秘密潜入蒙古军造船之地,烧毁其船支二千余,自此崭露头角,成为南宋名将孟珙部下得力将领。后在在合州、广安等地击败蒙古军。开庆元年,蒙哥汗亲率大军围攻合州,王坚与副将张珏坚守钓鱼城,多次击退蒙军。蒙哥派晋国宝入钓鱼城招降,为王坚所杀。蒙军攻打九月不下,蒙哥为旋风火炮受创而死。蒙军被迫撤退,史称钓鱼城之战。宋蒙钓鱼城之战改写了欧亚历史。王坚率领合州居民坚守孤城36年,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不屈不挠的精神蜚声寰宇。
第十位:涪王吴玠
吴玠在北宋末年未冠时便以良家子弟身份从军。宋徽宗时,他多次抗击西夏入侵,又参与镇压方腊起义,再破“河北贼”, 在军中初露锋芒。建炎二年(1128年),受统制官曲端之命,率前军大败金兵于青溪岭。 后又奉命东进,收复华州(今陕西华县)。 次年,击斩宋江余部起义军首领史斌。 富平之战时,吴玠领军力战金完颜宗弼部。吴玠在绍兴元年(1131年)至绍兴四年(1134年)间,于和尚原之战、饶凤关之战、仙人关之战中屡抗金军,保全四川,史称“微玠身当其冲,无蜀久矣”。
结语:宋朝虽然重文轻武,但是始终面临着极为严重的边患,北方大辽赢得烟云十六州,蒙古和金占据中原,对于偏安江南的南宋来说简直更是有着扛鼎而行般的压力。所以宋室虽武力羸弱,但也有一代代的名将坐镇边关,履挫强敌,才能保证两宋繁荣三百余年。
秦国在商鞅的变法下,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却也在其他诸国面前,暴露出自己的野心。看着秦国日益强大,六国心中颇为忌惮。苏秦游说列国,提出来“六国协力抗秦的战略”,六国一体,便可阻止秦国东进中原,此计谋深得诸国心意。然而,有一个人的出现,让秦国摆脱了困境,最后更是助秦国东出函谷,挺进中原。他便是“连
2025-08-22 01:47:20三国一大特色是“主公+谋士+武将”三角组合,历朝历代都有主公和武将,唯有三国让谋士大放异彩。三国的谋士很多,早期最出名的几个大多依附袁绍或者曹操,比如袁绍的八大谋士,曹操的五大谋士。反观刘备,东奔西逃二十多年,居然没发觉谋士的重要性,直到遇上徐庶才明白过来,自己的队伍里原来一直缺了这么个角色。但是刘
2025-08-22 00:26:06思维方式对于人生的成功和幸福无比的重要。各种圣人传世经书里均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大部分书籍也是为了把作者的思维方式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接受。五月一日生也准备把国学,哲学,宗教学里要传达的思维方式,在未来的时间一一剖析,与各位朋友共同欣赏。现在,分享一个思维方式的公式:人生成功、幸福、长生=思维方式×心境
2025-08-21 01:27:55在三国历史上,孙权是一位举足轻重且影响深远的英主。他将父兄创立的江东基业推向了无与伦比的巅峰,成为东吴集团的扛鼎人物,故而史籍与民间都有许多关于他的记载和传说。但在史家和民间艺人笔下,孙权形象呈现出来的却是两幅截然不同的面目: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孙权是具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的雄略之主;在民间艺
2025-08-21 01:19:11唐初名将薛仁贵,名礼、字仁贵,河东道龙门县修存人,为河东王薛安都的六十孙。贞观末年之际,薛仁贵投军征高丽。相关战役之中,凭借极其出色的表现让唐太宗李世民欣赏不已,并自此进入了唐朝名将行列。随后数十年时间里面,薛仁贵为大唐王朝四处征战,立下不世之功。然而纵观薛仁贵的一生就会发现,自李世明提拔,薛仁贵每
2025-08-20 02:55:08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