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名人 >

张仲景简介及事迹(张仲景真的存在吗,为何《三国志》、《后汉书》中均无记载?)

29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1-11 13:50:19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中医”尽管被许多人诟病缺乏科学论证,但其关于许多药材药性的记载与阐述,以及调养滋补的理念却至今仍然具备极高价值。提到中医的代表人物,或许很多人都会想到春秋时期的神医扁鹊、唐代“药王”孙思邈、明代编写《本草纲目》的“药圣”李时珍,以及东汉末年的“外科圣手”华佗、“医圣”张仲景。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华佗、张仲景大致处于同一时代,在后世也都拥有崇高的地位,但前者的生平事迹被《三国志·方技传》、《后汉书·方术列传》这样的官修史籍所记载,而后者却并没有被史书立传记载。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难道张仲景其实并不存在吗?

正如上文所说,不管是《三国志》还是《后汉书》都对华佗有许多记载,而张仲景则完全没有在这两部官修史书中留下任何痕迹。不过,不被史书记载并不代表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他的存在。举例来说,西晋名医皇甫谧就在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和《释劝论》中两次提到了张仲景。

为《针灸甲乙经》作序时,他写道:“汉有华佗、张仲景,华佗奇方异治,施世者多,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而在被《晋书》收录的《释劝论》中,他则表示:“华佗存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考虑到皇甫谧在医学界的地位,以及他所处的年代距离华、张二人很近,其言论应当是比较权威和真实可信的。

皇甫谧将张仲景与华佗相提并论,不但证明了其客观存在,还说明他确实医术高超。从中还可以得到的信息是,华佗见解独到,能够运用奇特的方式治愈疾病;而张仲景则通过研究相传是由商朝开国元勋伊尹所著的《汤液经法》建立了一套得到广泛应用的理论,为各种疾病提供了解决的药方。

如今人们提到张仲景时,往往会想到其代表作品《伤寒杂病论》,但这部著作其实早在东汉末年便因为保存不善而佚失了。和皇甫谧同为西晋著名医学家的王叔和曾担任太医令,他四处搜集《伤寒杂病论》原本,但只找到其中关于伤寒的部分,编成了十卷《伤寒论》。直到北宋时期,以博学闻名的翰林学士王洙偶然间在宫中找到了三卷已经被蠹虫蛀蚀的书简,其中内容便是张仲景创作的《金匮玉函要略方》。

经过比对,王洙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其实就是《伤寒杂病论》的节略版,其中第一卷对应伤寒部分,而第二卷、第三卷则是失传已久的杂病、方剂、妇科病部分。经过众多宋朝学者的一番校勘,共二十五篇的《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正式刊行,并一直流传到今日。

值得一提的是,张仲景的研究成果曾以“张仲景方”、“张仲景药方”之名被《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简略记载。不过,尽管作品广泛流传,名声也随之四处传扬,但尴尬的是张仲景始终缺乏个人传记,其生平事迹一直鲜为人知。对此,唐朝史学家刘知几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在《史通》中批判道:“若元则、仲景,时才重于许、洛……而陈寿《国志》、王隐《晋史》,广列诸传,而遗此不编。此亦网漏吞舟,过为迂阔者。”

所幸,同样是在唐代,医学家甘伯宗为一百二十位古今名医立传,编成了《名医传》。尽管此书现已佚失,但宋代名医林亿在《伤寒论序》中曾引述其中记载道:“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到了清代,对张仲景理论研究颇深的医学家陆懋修不满《后汉书》不为其立传的行为,干脆在自己的《世补斋医书》中专门写了一篇《补后汉书·张机传》,倒也颇为有趣。总之,有着如此众多的证据作为支撑,张仲景显然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没有被当时的史料所记载罢了。

至于张仲景不见于史书记载的原因,或许是相比于治疗方式奇特,且曾经医治过曹操、陈登等大人物,又被曹操亲自下令处死的华佗,他的一生实在有些过于平淡。尽管其医术高超,作品产生的影响巨大,但在当时的人看来,他最高不过官至长沙太守,一生又没有和什么大人物有过交集,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记录于史册的经历。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