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名人 >

历史上真实的刘墉简介(与电视剧中相去甚远)

22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0-02 14:00:23    

说起刘墉,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到底是谁,因为他的名气被同时期的纪晓岚与和珅完美盖过,但是说起他的别称“刘罗锅”,想必很多人就哑然失笑。这就跟大部分人不知道纪昀是谁,但一听纪晓岚纪大烟袋就眉飞色舞一个道理。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别称盖过本名的大清“浓墨宰相”刘墉。

刘墉(1720年—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刘墉出生于官宦世家,隶属名门望族。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官至宰相,谥号文正。所以从小就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成长,接受过良好的文学教育和思想教育,这也为他今后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做了良好的铺垫。

历史上真实的刘墉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与电视剧中相去甚远

刘墉之父刘统勋

乾隆十六年,31岁的刘墉因为父亲的关系,以恩荫(指由于封建制度下,祖辈、父辈的地位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举人身份参加了会试和殿试,并取得了二甲第二名进士的优秀成绩,随即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右迁为侍讲,刘墉也不负众望,正式步入家族的事业,开始了宦海沉浮的一生。

虽然在此并没有列举具体事件来刻画刘墉的为人,但是从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和长大后取得成就来看,二者是成正比的,即使里面也含有一些“拼爹”因素,然而举人到进士的这一步全然是他个人努力的成果。那么我们不难得出步入仕途之前的刘墉确实志向远大,能力过人。

历史上真实的刘墉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与电视剧中相去甚远

刘墉

那么在他跟随父辈们的步伐过程中又如何呢?四个字——宦海沉浮。

原本顺风顺水的仕途却在乾隆二十年十月出现了一点小插曲,上次因为他父亲的恩荫,所以刘墉在求学路上快人一等,然而这次却因为父亲刘统勋办理军务失宜下狱,自己也受到了牵连惩治。后来刘统勋父子虽然得到宽释,但是刘墉却被降为翰林院编修。

同年,刘墉被外放为地方官,从此开始了长达20余年地方官生涯,然而政绩出色的他,先后从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升迁为太原知府。在担任地方官的第14年,他再次因为父亲的缘故被重新起用,授予江宁知府。

刘墉十分珍视这次机会,尽心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务,为政公正清廉,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认可。20年无怨无艾的付出,其中一些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许。而这段小插曲所向我们展示的也是刘墉为人骨气十足、不甘落后、敢于拼搏的优良品格。

历史上真实的刘墉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与电视剧中相去甚远

而此后的几年间,刘墉的仕途也是由于各种原因起起落落。所幸的是乾隆四十七年,刘墉终于在地方熬出了头,这一年,他被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在南书房行走。

可是,谁又能想到仕途的转折点也是他另外一个人格的暴露点。

据史书记载,面对当时不可一世的和珅,刘墉并非像电视剧演的那样针锋相对,反而也是和群臣一样表现出消极闪避的态度,甚至有时还得做到几分阿谀奉承,最多表现的不算同流合污而已。当然这也怪不得刘墉,我们不能现在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过去的事情,彼时的从众心理未尝不是一种明智之举,巧妙避开和珅的锋芒,以便来日方长的将来斗争。所以这一时期的刘墉本质上还是那个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

历史上真实的刘墉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与电视剧中相去甚远

然而,可能是习惯了地方官吧,调回中央的刘墉却在今后的事件里错误不断,先是因为泄露了皇帝的谈话内容而被申饬;接着是负责的乡试发生贿赂案受到弹劾;而后是对于自己部下的失职行为不给予纠正而降职,然而这只是开始,接着又是因为担任乡试主考官期间,安排失策导致批卷草率,严重影响了乡试质量,为人所诟病;推举才能庸劣的戴世仪出任知府;还被皇帝指责向来不肯真心实意做事,干活懒散。

所以这一时期的刘墉经历如此种种不顺遂,似乎是变了另一个人似的,带给后人更多的是一个错误不断、无能的庸官形象。

可是,单凭这一时期的错误是无法遮蔽他之前的那些光芒的,何况晚年时期的他也挽回一些颜面,尤其是在跟比自己小近30岁的和珅斗争中,时年耄耋的刘墉再次展现出不畏权势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然后奏报朝廷。

然而公道的说,此时的乾隆皇帝已是“龙驭上宾”,驾鹤西游,已官拜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才积极参加了对和珅案件的处理,并在其中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此时已届八十高龄的刘墉显然已经混成了人精,没有和珅的下台,没有新皇的首肯,刘墉未必勇于冲在前方当炮手。

历史上真实的刘墉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与电视剧中相去甚远

和珅

嘉庆随即处死和珅,为朝廷除去了一个心头大患,为老百姓减轻了赋税的压力。同一时期,他也喜提“刘罗锅”这个称号,当时刘墉80多岁了,人一老了,背也就驼了,嘉庆帝开玩笑的称其为刘驼子,自此才有了刘罗锅的称号。也有另一种说法,刘墉常年低头弯腰练习书法导致了驼背现象,但无论如何,年轻时的刘墉是绝无驼背症状和刘罗锅这个外号的,这一点姜纬堂先生早在1996年的时候就曾经在《北京晚报》上专门撰文《刘墉绰号“罗锅”考》指出过。

和珅案后的第五年,刘墉于自己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从刘墉去世后所追赠的官职和赐封的谥号不难看出嘉庆帝对他为人的崇高评价和平生政绩的高度认可。

所以,对于历史人物评价,最忌讳的就是脱离具体事件,单方面评价人品。如果不能做到结合客观事实,考虑功过参半,那么无论读者再怎么客观公正,也会被笔者的内容带偏,形成一个有失偏颇的看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综合刘墉的一生不难发现,虽然他在复调回京的那段时期确实是做的不尽人意,但是依照功过论的话,相比于他犯错的表现,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他身上的闪光点,因此受到他恩泽的老百姓会更多的想到他为官清廉、奉公执法的好形象。

此外,我们的视线脱离官场,还会发现刘墉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尤其是在书法上造诣匪浅,是名极一时的大书法家。

相关文章

魏延与张郃三次对决,谁才是三国真正的武将之王?

在三国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英雄辈出,战火纷飞。街亭之战,一场关乎蜀汉命运的战役,马谡的失误让街亭失守,曹魏的名将张郃紧追不舍,形势危急。就在这紧要关头,蜀汉大将魏延率军赶到,他挥刀纵马,直取张郃,一战成名,重新夺回了街亭。这场战役,不仅是魏延和张郃的第一次交锋,更是两位三国名将较量的开始。魏延,蜀汉

2025-09-16 03:26:45

如果刘备为魏主、孙权为蜀主、曹操为吴主,三国会发展成怎样?

想象一下,如果三国时期的刘备成了魏主,孙权成了蜀主,而曹操成了吴主,这历史的车轮是不是得换个方向转转?要知道,在那个“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年代,刘备这位中山靖王之后,可是自带光环的。如果他坐上了魏主的位置,别说士大夫们了,就连普通百姓恐怕也会举双手双脚赞成吧!刘备这个人设,妥妥的是个“仁义大哥

2025-09-16 02:44:33

乐羊灭亡中山国以后......

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乐羊,一个是战国时候的乐羊,一个是东汉的乐羊。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前者。战国的乐羊,本是宋国人,应该姓子,宋国公子里有个叫衎(字乐父)的,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字作为自己氏,后来氏和姓不分,就逐渐发展出乐这个姓来。这个乐羊跟吴起(杀妻求将)有点像,他是吃儿子的肉羹换取军功。乐羊怒喝中山羹后

2025-09-15 03:36:23

霍光:鲜为人知的铁血人物,历史上第一个斩首行动就是他策划的

霍光是一个美男子,面白皙,美髯。给人的印象温文尔雅,谨慎小心。他在汉武帝身边工作二十多年,从来没有犯过错误。有一个大臣观察到,霍光上朝进入宫殿,走上了台阶后到步入议事厅觐见皇帝的地方,他走的步数每天一步不多一步不少。可见霍光的自律与严谨超乎常人。汉武帝正是因为霍光身上谨慎小心的优点,加上对霍光的兄长

2025-09-15 00:16:56

邹忌的两次劝谏,使齐威王开始励精图治广开言路,齐国强盛起来

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想要看到帅哥是很容易的,可是在历史上想要看到帅哥,那就得这个帅哥在历史做出其他的贡献。战国时齐国就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将自己的美留在了历史中,更重要的是间接使齐国强大起来,这个人就是邹忌。1.以琴劝谏齐王不知道是比较帅的人喜欢搞艺术,还是搞艺术显得帅,反正大帅哥邹忌就是搞音乐艺术的。

2025-09-14 03:53:5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