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高晓松个人资料 出生在清华,外祖父母都是物理学家,母亲是梁思成的学生

227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25 11:24:17    

高晓松家族

高晓松生在清华,长在清华,家族中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用他自己的话说,“硕士在我们家基本等同于文盲”。特别是母系家族,他的母亲张克群毕业于清华建筑系,是梁思成的学生,外祖母陆士嘉是物理学家,创办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祖父张维是清华大学副校长,创办了深圳大学,是深圳大学首任校长。

陆士嘉(1911—1986),原名陆秀珍,顺天宛平人,父亲陆钟琦中进士,1911年从江苏布政使调任山西巡抚,恰逢这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据《清史稿》记载,刚到山西23天的陆钟琦,面对涌进巡抚衙门的起义士兵痛斥:“尔辈将反邪?”话音未落即被击毙。陆钟琦的儿子、妻子唐氏均被击毙,巡抚衙门内一众家眷在跨院东墙挖了一个洞逃走,这其中就有未满一岁的陆士嘉。

高晓松外公外婆

陆士嘉的母亲带着孩子逃到北京,投靠做中医的哥哥施今墨,后来施今墨是北京四大名医之一。陆士嘉自幼聪明过人,10岁时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读高小,和钱学森、张维同班,邓颖超是这个学校的老师。12岁时,陆士嘉考入师范学校附属中学,钱学森、张维在男生班,陆士嘉在女生班。陆士嘉读到《居里夫人传》这本书,下定决心学理科,要当中国的居里夫人。

同学张维(1913—2001)比陆士嘉小两岁,出生在北京一个小职员家庭,家境清寒。两人同窗数年,互有好感。15岁时,张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准备学土木工程,因系馆失火学业暂停,他只好转学去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陆士嘉则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成为该系唯一女生。

高晓松外公外婆

大学毕业后,陆士嘉到河北大名府第三女子师范当老师。她和张维都想去留学,当时留学有两种办法,一是自费,二是官费。张维家里穷,供不起他自费,他只能走官费这一条路。这一年,全北平只有一个留美名额,张维去投考,结果钱学森考了第一名,他屈居第二。第二年张维又考了第二。第三年居然又考了第二名,不过这一次可能是老天爷实在看不过去了,名额终于扩充到两个,他选了“中英庚款”留学英国,留学梦终于如愿以偿。

陆士嘉找舅舅施今墨借钱,自费出国留学。母亲担心世道不太平,坚持要女儿完婚再走。于是张维的大姐到陆家提亲,双方算是定了亲。

北师大物理系师生合影最后一排女生为陆士嘉

七七事变后,张维抵达伦敦,在帝国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学习,陆士嘉则去了德国,在哥廷根大学研究院学习物理。当时日本侵略中国,日军开着飞机对所到之处狂轰滥炸,中国军队对此束手无策。陆士嘉心中愤懑,决心改学航空,她去拜见近代流体力学奠基人,世界级学者路德维希·普朗特教授。普朗特从不收女研究生,回绝了陆士嘉。陆士嘉提出考试,普朗特同意,结果陆士嘉的考试成绩让普朗特十分满意,他接受陆士嘉为关门弟子。

获得理工学院工学硕士学位后,张维借寒假的机会,到德国见陆士嘉,又考察了柏林高等工业学校,决定来此攻读博士。陆士嘉也读了博士。1942年年初,陆士嘉与张维在柏林举行婚礼,这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陆士嘉在德国生下张克群,也就是高晓松的母亲。

陆士嘉与张维订婚照

40年代中期,陆士嘉和张维夫妇二人回国,在天津北洋大学任教。过了几年,应清华大学教务长钱伟长的邀请,陆士嘉和张维带着女儿张克群、儿子张克潜来到清华园,一家人先是住在胜因院27号,随后迁到胜因院23号。

胜因院这个名字,是因为西南联大时期清华曾租用昆明胜因寺为校舍而得,在此居住的还有费孝通、金岳霖、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等。那时候的清华园,有山有水有河流,有清代王府的底子,又有外国人建的洋房,堪称建筑博物馆,美轮美奂,有请有调。

陆士嘉在德国与女儿

当时清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夫妇不能同时任教授,陆士嘉只好在清华大学水工试验所担任研究员。50年代,张维担任了清华大学副校长,分工主管教学与科研。陆士嘉则离开了清华,参与筹建北京航空学院。

高晓松的妈妈张克群,从小在清华园长大,一开始念清华附小,然后是清华附中。她长了一张娃娃脸,短发有时理得像个男孩子,在学校军乐队吹黑管。高中一年级的暑假,清华大学组织教师和家属去北戴河避暑。张克群坐在沙滩上写生,被刚游完泳的梁思成看到。梁思成觉得她挺有天赋,建议她来学建筑。

高晓松童年清华的家

后来张克群果然听从梁思成的建议,考上了清华建筑系,听梁先生讲中国古代建筑史,由此也爱上了古代建筑。60年代末,张克群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大庆油田,弟弟张克潜高中毕业去山西插队。张维被派到江西鲤鱼洲清华干校养猪,清华园就剩下陆士嘉一人。直到70年代,一家人才重新团聚。

张克群干了一辈子建筑师,60岁退休后,开着汽车跑遍了北京城里城外,得知哪里有古庙马上就跑过去,仔仔细细看个遍。后来移居美国,她撰写了“画说老北京古建筑”三本书,分为“红墙黄瓦”“晨钟暮鼓”“八面来风”,全面描述了老北京的建筑。又写了小说体传记《飞》《艺术人生》,高晓松说她:“颇有民国大才女林徽因之风。”

高晓松

相关文章

战国时期,魏国公子信陵君有大功于国家,为何最后却落寞而终?

战国时期,信陵君以一己之力压制住了秦国东侵的脚步,挽救了赵国,为魏国,甚至为所有的中原国家争取了十年时间,但却仅仅因为魏安釐王的不信任导致信陵君落了个悲剧的结局。身为魏国的君主,魏安釐王并没有太多本事,但他的弟弟魏无忌,也就是信陵君可不一样,信陵君为人谦逊和善,十分会任用贤能,有几分魏文侯的味道。魏

2025-05-11 00:16:22

杀晋鄙,救邯郸,招贤纳士大败秦军,信陵君之死!

导语:信陵君一行很快就到达了魏国10万大军的屯军之所邺,一路无话。信陵君很快就见到了晋鄙,将自己手上的半块兵符拿了出来,与晋鄙手中的另外一半合在一起,没有丝毫误差。不过晋鄙心中还是很奇怪,魏王在自己带兵之初,就特别下令,让自己好生带领魏军,切不可以擅自去救援邯郸,不可擅自和秦军交战。如今魏王只字未提

2025-05-10 00:27:01

历史上最圣明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圣明的皇帝之一。他出生于唐朝,是唐朝创始人之一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在位期间,实行了许多伟大的政策和改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治理方法李世民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领导者,他的治理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他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了科举制度

2025-05-10 00:05:19

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魏无忌,为何刘邦如此敬佩他?

前言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剑拔弩张、兵戈四起的时代。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期,出现了一批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品德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魏国公子魏无忌就是备受尊敬的一位。而汉高祖刘邦之所以如此敬佩魏无忌,正是因为他在战国时期所展现出的卓越品质和出色才华。那么魏无忌究竟是一个怎么

2025-05-09 09:47:42

信陵君盗虎符救赵之后,为何沉迷酒色而死?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之所以叫战国,原因只在于一个“战”字。从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七雄”之间的争战长达250多年。战国后期,赵国委任赵奢和廉颇为大将,蔺相如为相国,在三位的共同努力下,赵的国势稍微地强盛了一些。后来赵奢去世,便由廉颇一人担当大将。直到公元前260年,秦王派遣王龁攻

2025-05-09 08:42:04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