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一个梦,十年,我梦想着打造一个能生产出中国优质影片的电影基地,今天,我终于实现了。”
这是韩三平获得2008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时发表的获奖感言。
作为唯一一位获得“经济人物”奖的从影工作者,他为中国电影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什么贡献?网友:“电影开头那条龙是他养的,手握着中国电影生杀大权!”
此人在业界有着超然的地位,很多圈内人都习惯称他“三爷”。今天柴叔就来聊聊这位中国影坛真正的大佬韩三平!
不断学习,助力事业创造辉煌
1953年10月,韩三平出生在四川旺苍,虽然有个当领导的老爸,但也没受到什么照顾,和许多青年一样插队、参军,成了他人生的必修课。
部队回来正赶上峨眉电影制片厂招工,对电影充满好奇的韩三平立即去报道,只是没想到他在这个行当一呆就是几十年。
初进电影厂,韩三平从最基层的照明工做起,凭着多看多学的劲头,他渐渐对整个电影制作流程有了初步了解。
为了填补知识空白,韩三平乘着高考恢复的东风考上川大中文系。随后,又马不停蹄跑到北京电影学院参加导演进修,在这里他与黄建新成为舍友。巧合的是若干年后,两人成为这届进修班里最亮的星。
勤奋的人运气不会差。
回到峨嵋电影制片厂,韩三平的事业开始步入上升通道,很快就从导演升为副厂长,分管创作部和音像部。
此时,厂里正准备拍摄电影《峨眉飞盗》,他看到剧情老套,当场就把编剧钱道远找来,要求在电影中加入动作戏。
负责拍片的张西河导演听说此事,心里很不高兴,走进韩三平的办公室:“韩厂长,这马上就要开机了,临时加戏恐怕耽误进度,再说这剧本早都审好了,你再加戏也有点不合规矩啊!”
韩三平听完也不生气,慢悠悠回了一句,“耽误了进度,我们可以抓紧时间拍摄,电影拍出来不好看砸的可是峨眉厂的招牌,这事就这么定了,有什么问题我担着。”
事实证明,韩三平的眼光非常独到。
《峨眉飞盗》上映后,引起巨大反响,创下峨眉电影厂拷贝发行数量之最,全厂上下都对这个年轻的副厂长刮目相看。
作为革命军人后代,韩三平对历史始终心怀敬意。职业生涯中执导的第一部影片《不沉的地平线》,就讲述了一个老红军战士在迟暮之年重返草地,追忆战友的故事。
从小就崇拜英雄的他,对伟人有着深深崇敬之情。
电影《毛泽东的故事》就出自他手,是一部视角独特的影片,主要描写了从1947年到1975年,将近30年间毛泽东许多重要的历史片段,这部电影曾经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在忙碌的工作中,韩三平的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93年,广电部组织各大电影厂开会,讨论在市场经济下影视行业的发展前景。开会之前,厂长忽然生病,作为副厂长的韩三平只能临时顶上。
他在会上把电影行业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都做了精彩的阐述,一番言论给参会领导留下深刻印象。没过多久,韩三平就被调到北影厂担任副厂长。
勇敢创新,开启电影新模式
刚到北影厂,他发现这里也和许多同行一样面临人员老化、拍摄资金缺乏等问题。每当遇到困难,韩三平就会用毛主席语录来鼓舞士气:“胜利的希望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他深知只有被观众认可,才是电影成功的关键所在,好题材才有号召力。
韩三平第一次听闻《孔繁森》的故事要被拍成电影后,心里就有一种直觉,这绝对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可惜棋差一招,这个剧本已经被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攥在手里。韩三平听到消息心里特别着急,他特意找到有关领导表达了自己的理念,认为描写优秀共产党员的作品就应该集合最好的导演、编剧和演员。
经过韩三平的游说,最终北影厂参与到电影《孔繁森》的拍摄当中。不出所料,这部电影上映后获得多项大奖。
更令人惊讶的是韩三平开创了全新的贺岁片模式。
当初,影坛大哥成龙的动作大片《红番区》首次以贺岁片的名义引入内地,引起轰动,一举夺得当年票房亚军。
如此骄人的成绩,给韩三平带来启发。
他特意找到冯小刚,提出要拍摄一部贺岁片,在这之前冯导为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拍摄了贺岁版,可惜效果不太理想,正在为此事惆怅。
听到这个主意,冯导立刻精神一振,这可是国内第一部贺岁片,绝对可以载入史册。
冯小刚也是个敢想敢干的主,他想到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里面的情节非常不错,赶紧拿来改编成电影,就这样《甲方乙方》横空出世。
对于这部电影,韩三平也是下了血本,他给全厂上下开会,所有工作都给《甲方乙方》让路。
为了解决拍摄资金问题,韩三平还和冯小刚约定,导演不拿片酬,改为影片利润分成。经过大家的努力,影片上映后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年度票房冠军。
北影厂在韩三平的带领下,逐渐成为行业老大。短短几年时间,拍摄上百部影片,在各大电影节上出尽风头。
执掌中影,推动电影产业繁荣
伴随着中国电影集团的成立,韩三平的事业再攀高峰。他被任命为中影集团副总,主抓电影发行工作。
韩三平开始着力推动商业影片的运作,在这期间大成本电影一部接着一部——《无极》、《投名状》、《赤壁》等影片不仅赢得好口碑,更带来高收益,中国真正进入大片时代。
不断提高影片质量的同时,韩三平也特别注重对年轻导演的培养。
早在北影厂时期,韩三平为了给新人机会,亲自出去募集资金。他曾语重心长地对陆川说:“我对你们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要好好拍戏,有其他困难我来想办法”。
为了支持陆川的《寻枪》,他还亲自在电影里客串了警察局长这个角色。
无独有偶,宁浩也曾经受到过韩三平的提携。
当初,影片《疯狂的石头》送去过审,韩三平对这部作品很满意,当即对宁浩提出买100个拷贝。与此同时,他还对宁浩霸气地表示:“这部电影上映之后,所赚的钱就用来给你拍下一部影片”。
说到做到,《疯狂的石头》给中影带来了900万的利润,韩三平大手一挥追加200万。
宁浩拿着这一大笔钱转身就拍摄了《疯狂的赛车》,凭借1.3亿的票房佳绩,他成为继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之后第四位票房过亿的导演。
在韩三平的带领下,中国电影迎来蓬勃发展。
2007年,他升任中影老总,成为新一代中国电影掌门人。此时的电影市场已经日趋成熟,不过在他的心中,家国情怀永远放在第一位。
临近建国60周年之际,让韩三平有了拍摄影片为国庆献礼的想法。
可是,要拍摄这样一部影片需要众多明星的参与。现在电影已经市场化,明星们都在挣片酬,自己那点预算根本不够看。
当时,韩三平回四川给老母亲过生日,老人家发现他有心事,经过询问韩三平讲出了自己的烦恼。谁知,年事已高的老母亲对这件事看得很通透,“孩子,祖国就是所有人的母亲,你觉得孩子们给母亲准备礼物会要钱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韩三平回到北京,立刻把要拍片的想法告诉了一些圈中好友。没想到,大家听说要拍国庆献礼影片非常支持,很多人都表示不要片酬,甚至服装也可以自己准备。
韩三平要拍摄《建国大业》的消息轰动了整个影视圈。
那段时间,上门拜访的,打电话找关系的,络绎不绝。很多人明知自己的镜头只有几秒钟,依然乐此不彼。平日光芒四射的明星此刻都以能参加电影拍摄为荣,就连周星驰都主动打电话给韩三平想要出演一个角色。
想当年,星爷因为与向华强的永盛影业不和,事业遭遇瓶颈。韩三平听说后专门找他喝茶,在出言安慰的同时答应帮助其进军内地市场。正是有了韩三平的帮助,星爷的事业再次扬帆起航。
按理说有了这层关系,再加上周星驰的演技和名头,在《建国大业》里出演个角色应该不在话下。没想到韩三平直接拒绝,理由竟然是没有合适的角色,这件事后来也成为周星驰的一大遗憾。最终,电影《建国大业》确定了172位演员。
香港导演陈可辛曾经说过:“一部《建国大业》用完了这辈子他想用的演员”,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对韩三平的羡慕之情。
《建国大业》开创了明星0片酬出演献礼影片的先河,这部吸引无数人眼光的惊世之作最终收获4亿票房,拿奖拿到手软。
韩三平执掌中影的那几年,中国电影经历了由弱到强的转变。相对于动辄上亿的电影投资,本人却始终保持低调,中山装,布鞋几乎成了他的标配。
2014年,三爷终于卸下肩头重担,光荣退休。虽然没有了领导职务,可他依然活跃在喜爱的影视圈中,许多部影视作品他都参与其中。
作为一个奋斗了大半辈子的电影人,韩三平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对事业的真正热爱。
虽然已不再年轻,可他从未离开过这个江湖,也许过不了多久,他还会给我们带来一部自己拍摄的影片,谁知道呢?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