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励志青年”孟非个人资料,怎么从一个装卸工,到今天的知名主持人的?

16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1 20:24:31    

说起咱们熟悉的主持人有很多,可能做到从“印刷工”“扛水泥”到成为一个知名主持人的可是不多。

这位说的就是江苏卫视“一哥”孟非,“孟爷爷”

孟非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可真是不简单。没有接受过专业主持训练的孟非,硬是凭借他的机智幽默和深厚的语言功底一路上“大刀阔斧”的学技能,硬是从江苏电视台一个临时工,成功跻身一线主持人。

学习期间,文理成绩严重失调

孟非1971年出生于重庆。

1983年,12岁的孟非因为父亲工作的变动,举家搬迁到了南京。

正值上中学的孟非,在上学期间语文的学习那是特别的给他长脸,每次考试就没有落出过前三名,相反数理化那叫一个惨不忍睹,每次考试三门加起来都抵不上语文一科的成绩。

为此,数学老师常常把孟非的父亲叫到学校商量对策,也都无济于事。

上高中的时候,别的同学都是把时间花在大量刷题上,而孟非却是用来看各种各样的书籍,这也就是为什么孟非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了。

虽然学习成绩一度另人担忧,可孟非在除了学习之外的各项表现都特别出色。运动会他积极参加,每次都能拿个奖,学校组织的文艺活动他还能当个主持,排个小品。

高考落榜,外出闯荡受挫,回印刷厂当起了临时工

毫无悬念,19岁的孟非在高考中落榜了。

他的当年的语文成绩仅次于江苏省文科状元,但数理化严重拖后腿,他妥妥的落榜了。

眼看着孟非将无学可上,父母着急万分,急忙托人给他报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大专自考班。

可此时的孟非已经对上学提不起一点的兴趣,他一心想要外出闯荡,在坚持了一个学期后他便辍学南下深圳闯荡了。

初到深圳,没经验没学历,处处受挫,眼看着大半个月过去了也没找到工作。

没多久身上带来的钱就花的差不多了,此时的孟非,心一横,咬牙去做了装卸工。

每天累得要死要活,还挨包工头的骂,好在可以当天结算工钱。十几天后,孟非忍不住怀念起了上学的时光,终于知道没有知识是万万行不通的

随后收拾行李,返回了南京。

此时的孟非父亲是江苏广电内部的一位员工,在看到广电系统印刷厂正在招临时工,便给孟非报了名。

印刷工再次干不下去,电视台又当起临时工

那时印刷厂的工作是一天十个小时的流水线作业,稍有手脚慢一会,就会引起别人的埋怨,而且还经常挨训。

这一次工作中的经历也让孟非更加深信唯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孟非开始拿起成人高考的学习资料,认真学习了起来。

一次在作业期间,孟非的左手不小心卷到了机器里,手虽然保住了,可还是受了很严重的伤,这次事故也上印刷厂的领导挨了批评,领导和车间的工人都扣除了奖金,从这以后,就有人无故给他穿小鞋。不久后,孟非再一次辞职了。

辞职后的孟非也没在家闲着啃老,他送水、发传单、打短工。

孟非的父亲再一次托人,给他安排进了江苏电视台,当起了临时工。

生性聪明的孟非在电视台华丽的展示起了自己的风采

初进江苏电视台当临时工,他是什么小活都干。

打扫卫生接电话,慢慢的就是给摄像机充电,再后来熟络了以后,大家发现他很会说话而且身强力壮的,完全是个扛摄像机的好料,出去拍摄的时候就带着他。

慢慢的有些关系好的老师就开始有意无意的和孟非说摄像的一些专业性知识,时间长了,大家发现这小子很聪明一学就会。

就这样,做着临时工的孟非学会了摄像。

随着在电视台的熟悉,孟非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特别是写通稿,孟非更是得心应手。

就这样几年的历练下来,孟非在摄像、剪辑、配音,写稿子等一整套流程,孟非一个人就能轻轻松松的完成。

1994年,孟非参与了《西域风情》的纪录片摄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这一年,孟非的成人自学毕业证也拿到了,这也为他后来的转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5年,孟非凭借自己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成熟的业务能力,参与了《飞向亚特兰大》的拍摄,这部片子让孟非在台里一战成名,并拿到了全国长篇电视专题片评比中的二等奖。

从此以后,孟非在台里也成了不可缺少的一位人物。

每次台里开会,能说的孟非讲的比领导还多,领导一看,这是一位能调节气氛的好手啊,正好有一档栏目,需要的就是这种,现成的主持人的活就交给了孟非。

自此以后,便开始了他一发不可收拾的主持生涯。

直到2010年,孟非开始主持《非诚勿扰》,真正开始了大红大紫,每天中午看他“侃大山”式的爆笑不断的主持,成了很多忠实观众的必看节目

家庭幸福,女儿亭亭玉立

孟非和妻子中学同学,1997年孟非女儿出生。如今女儿已长成大姑娘,家庭幸福惹人羡慕。

回头看看孟非这一路,从临时工到摄像,又从摄像到编导、制片、主持人,每一步他都是兢兢业业。

这种勤奋踏实的态度值得每一位正在迷茫的年轻人学习。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