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一生著述颇多,但以《曾国藩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曾国藩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一生与家人的书信颇多,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小到家庭琐事,大到治国安邦均有所阐释。曾氏家书不仅是我们了解曾国藩、客观评价曾国藩的珍贵史料,同时他的修身、齐家、治国之理念仍为世人所推崇,阅读《曾国藩家书》也是提高自身修养和精神境界的绝佳范本。
二、曾国藩的故事二则:
巨蟒转世的故事
曾国藩出生时,祖父曾经梦到有一只巨蟒缠在他家的柱子上,所以认为曾国藩是巨蟒转世,曾国藩出生后家中的一棵死梧桐树竟然重新焕发出了生命,让其祖父更加相信巨蟒转世这一梦语。而凑巧的是曾国藩患有类似“牛皮癣”一类的皮肤病,(有一说“火蟒藓”),浑身上下都是像蛇的鳞片一样的癣,所以曾国藩也相信了巨蟒转世这一梦语。曾国藩还有一个奇怪的爱好——爱吃鸡,却又最怕鸡毛。当时紧急公文,在信封口处往往要粘上鸡毛,俗称鸡毛信、鸡毛令箭。每当曾国藩看到这种信,总是毛骨悚然,如见蛇蝎,必须要别人帮他取掉鸡毛,他才敢拆读。古时候曾有这样的说法:“焚烧鸡毛,毒蛇闻气就死了,龙蛇之类,也畏惧这种气味。”曾国藩对鸡毛害怕到这种程度,难免也被人理解为蟒蛇转世。在岳麓书院学习时因为怕别人看到身上的鳞片,所以夏天燥热时还穿戴整齐地读书,让先生大加赞赏。
比贼笨的故事
曾国藩小的时候天从并不高,其实可以说比较笨,他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一天晚上,他在家里读书,有一篇文章他重复读了很多遍,可就是背不下来。他就一遍一追地读,一遍一遍地背。夜已经很深了,他仍然没有背下来。这可急坏了一个人。原来,他家来了一个贼人,就潜伏在他书房的屋榆下,想等他读完书睡觉之后再进屋偷点什么。可是贼人在屋外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睡觉。贼人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十分生气地跳进屋子,对曾国藩说:“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于是贼人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地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一生与家人的书信颇多,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小到家庭琐事,大到治国安邦均有所阐释。曾氏家书不仅是我们了解曾国藩、客观评价曾国藩的珍贵史料,同时他的修身、齐家、治国之理念仍为世人所推崇,阅读《曾国藩家书》也是提高自身修养和精神境界的绝佳范本。
三、曾国藩的语录:
曾国藩
1、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2、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3、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4、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5、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6、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7、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8、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9、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10、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11、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12、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13、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14、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15、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16、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17、凡事须逐日检点,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
18、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19、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20、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21、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22、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23、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24、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25、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26、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
27、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28、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29、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30、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31、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32、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33、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34、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35、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
36、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37、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38、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39、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40、家中无论老少男妇,总的习勤劳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劳则不佚,谦者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
41、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42、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
43、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44、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45、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46、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者,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47、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48、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49、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50、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51、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52、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53、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54、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55、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56、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57、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58、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59、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60、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