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不了电,没有电灯,难不成还没有闪电嘛。这个问题,是搞反了因果关系,正确的关系是:中国人的祖先,先发现了闪电,然后创造出文字“电”来表示闪电。很多很多年之后疯狂的富兰克林以身试点,发现了电流,后来威廉吉尔伯特用单词“electricity”来描述电,这才有了现代意义上所讲的电。然后,中国人在古来的文字中,找到了“电”这个字,来与之对应,要不然你总不能说重新造个字吧。
中国人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电这一现象,最早在甲骨文中,就有电的记载,先看甲骨文“电”的字形:
你看,最开始的“电”像不像一道闪电?对了,电的本义就是闪电,《说文解字》说:“电,阴阳激燿也”,大意就说阴阳相激,而产生的耀眼光芒,称之为电。说来有趣,全世界的人都不约而同,用类似甲骨文中电的这个形象,来表示电。
后来人们又发现,有闪电必有雷雨,于是乎又在电上加了个雨字头,以表明电和雨相伴的特征,从金文开始,电就带雨了,直到近代简化汉字,才把雨字头去掉。
《说文解字》又说:“电,从雨从申”,由此可知,电的正确写法,实际上是上雨下申,申就是电的本字。捎带一说,申也是神的本字,某种意义上来说,电(申)这个字中,代表着人类对大自然(神)的敬畏。
再后来,人们又发现闪电的高光时刻能照亮天地,于是乎,电就被引申出了“像闪电一样发光发亮”的意思;同时人们发现闪电来得快去得快,于是乎,又引申出了迅速之意,比如风驰电掣。
直到现代物理学发现了电流,人们把电作为机械照明等用途,于是乎电就有了现代我们说的“电灯”、“发电”等意思。
电,最初就是单纯的代表闪电,古人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电流”,那时候电的含义相对狭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电”的认识越来越深,电的含义才被扩大了。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