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记载了许多知名的历史典故,其中以蔺相如为主角的完璧归赵,更是脍炙人口。战国时代,赵王无意间得到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非常想要据为己有,因此就派人带着国书到赵国,说愿意以十五个城与赵国交换这块玉。赵王心里非常舍不得,但是因为赵国国势很弱,因此不敢得罪秦王,怕秦王一不高兴,就派兵攻打赵国。为了这件事,赵王伤透了脑筋。
大臣蔺相如
知道这件事以后,
就自告奋勇
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见到秦王后,
蔺相如双手把
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
并传给大臣们看。
等了很久,
只字不提割让
十五座城的事儿。
知道秦王根本没有
用城换宝玉的诚意,
他对秦王说:
“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
可是有一点小毛病,
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有毛病,
赶紧叫人把宝玉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
气冲冲地对秦王说:
“如果大王您不顾信用,
想要抢我手上
这块宝玉却不想拿城池交换,
我就一头撞上皇宫里的柱子,
相信宝玉一定会粉碎!”。
秦王听了虽然很生气,
但是怕他真的
撞上柱子而摔坏宝玉,
因此一点都不敢轻举妄动。
后来蔺相如更趁
秦王不注意的时候,
派人连夜
把和氏璧送回去。
秦王虽然恼怒,
但是因为知道自己
行事不够光明正大,
怕传出去成为笑柄,
只好把蔺相如放了。
在这个故事中,
秦国与赵国达成了城池换宝玉的协议,
秦王将和氏璧拿到手后,
却不愿交出城池,
那么秦王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
在今天要承担什么法律后果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第五百七十八条规定。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前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在合同合法有效的前提下,当出现以下四种违约行为时,当事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1
拒绝履行
一般认为拒绝履行是当事人主观上拒绝履行合同,债务人表达“拒绝”可以通过明示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默示的方式,当然,如果是债务人享有先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等拒绝履行的权利时,则不构成违约。
2
不能履行
如果说拒绝履行是债务人主观上不愿意履行,那么不能履行,则是其客观上没有履行能力,这种“不能”可能是事实上的不能厦行,比如特定物的买卖合同,特定物因意外灭失;也可能是法律上的履行不能,即法律法规禁止为该履行行为。
3
迟延履行
末在约定的履行期限内及时履行。
4
不完全履行
常见的如交付数量、 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或者是违反附随义务等,均属于不完全厦行。
公元前258年,长平之战后,秦国再次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胜)向魏国的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公子无忌)求救。心细的人会有疑问,这应该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情,怎么成为了两位公子之间的私人交往故事了。原来,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的求救使者络绎不绝。平原君责备信陵君,
2025-05-12 01:25:58信陵君是战国末期一个特别有名且特殊的人物。当年站在乱世舞台上的有这样一个群体,就像以前的F4,号称“战国四大公子”。他们全都是在当时战国诸雄当中有一定名气,担当一定的爵位,左右了一定的国政的封侯。不是诸侯王的子侄兄弟,就是诸侯王的丞相大臣。分别是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
2025-05-12 01:18:55(一)23岁得封天策上将23岁的你,在做什么?23岁的李世民,以3500玄甲军打头阵,以少胜多击溃了王世充、窦建德联军数十万,并且生擒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强敌。战功累累的李世民,被父亲李渊赐天策上将的封号,设置天策府,统领文臣武将,权力达到顶峰。天策上将,位列于王公之上,是仅次于皇帝和太子的第三号人物
2025-05-11 01:26:51战国时期,信陵君以一己之力压制住了秦国东侵的脚步,挽救了赵国,为魏国,甚至为所有的中原国家争取了十年时间,但却仅仅因为魏安釐王的不信任导致信陵君落了个悲剧的结局。身为魏国的君主,魏安釐王并没有太多本事,但他的弟弟魏无忌,也就是信陵君可不一样,信陵君为人谦逊和善,十分会任用贤能,有几分魏文侯的味道。魏
2025-05-11 00:16:22导语:信陵君一行很快就到达了魏国10万大军的屯军之所邺,一路无话。信陵君很快就见到了晋鄙,将自己手上的半块兵符拿了出来,与晋鄙手中的另外一半合在一起,没有丝毫误差。不过晋鄙心中还是很奇怪,魏王在自己带兵之初,就特别下令,让自己好生带领魏军,切不可以擅自去救援邯郸,不可擅自和秦军交战。如今魏王只字未提
2025-05-10 00:27:0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