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大家都熟悉吧!知道项羽的人,就必然知道范增,因为一个喜欢说,一个又不喜欢听。所以,范增如果不走,最终结局会很惨。
范增是个有智慧的人,奇谋计策较多,但不知为何一直没有做官,也许在等一个契机。当陈胜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他已经快七十岁了。
可范增人老心不老,虽然一直没有等到要等的契机,但时间不等人,他还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把智慧贡献出来,于是前往投奔项梁。
范增和项梁约好,在薛地见了面。当时陈胜已经被杀,张楚名存实亡,项梁、刘邦等义军首领正在薛地商议斗秦之策。
范增这个时候来,适逢其会。他根据自己的见解,详细分析了陈胜失败的原因,充分论证和提出了反秦的策略,被项梁等人欣然接受,草创了楚国政权。
项梁掌权还好,一切都按节奏在进行。但到了项羽掌权时,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刚开始项羽还听听老范的,后来就不怎么听了。
因为项羽此人多疑,自大,所以比较难伺候。刚开始时,项羽还是听得进意见的,比如:公元前204年初,刘邦被困荥阳,向项羽请和。项羽打算同意,但范增不同意,最后项羽还是采纳了老范的意见。
后来,在刘邦一帮人的反间计中,项羽和范增间慢慢有了隔阂,在刘邦一伙人离间几次,又加了一些“柴火”之后,项羽就更加怀疑范增与汉的关系,渐渐夺去了范增的权柄。
范增见事不可为,于是请辞,项羽也直接允许范增辞归。范增启程后,还没有到彭城,就背上生毒疮发作而死。
老范怎么死的?毒疮发作而死!为什么发毒疮?气的!对项羽是怒其不争,也恨他有话不听,更可气的是,自己说个气话要退休你项总竟然真批了。
想一想,这个老范也是的,你投奔谁不好,非要选这个项总;发现苗头不对赶紧撤啊,到死还抱着期待;人家又不爱听,你还一直不停地说……
老范啊,你不是很智慧么,为什么还是让人给离间了君臣关系,你若说那都是项总的意思,难道你就没有责任?还有,你老范到底是自己毒发,还是?值得思考…
老范啊,你不是计策很多吗?那还生什么气!不气就不太可能毒发,更不可能离世了。实在不行,你跳槽也行啊,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能有好果子吃吗?
公元前258年,长平之战后,秦国再次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胜)向魏国的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公子无忌)求救。心细的人会有疑问,这应该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情,怎么成为了两位公子之间的私人交往故事了。原来,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的求救使者络绎不绝。平原君责备信陵君,
2025-05-12 01:25:58信陵君是战国末期一个特别有名且特殊的人物。当年站在乱世舞台上的有这样一个群体,就像以前的F4,号称“战国四大公子”。他们全都是在当时战国诸雄当中有一定名气,担当一定的爵位,左右了一定的国政的封侯。不是诸侯王的子侄兄弟,就是诸侯王的丞相大臣。分别是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
2025-05-12 01:18:55(一)23岁得封天策上将23岁的你,在做什么?23岁的李世民,以3500玄甲军打头阵,以少胜多击溃了王世充、窦建德联军数十万,并且生擒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强敌。战功累累的李世民,被父亲李渊赐天策上将的封号,设置天策府,统领文臣武将,权力达到顶峰。天策上将,位列于王公之上,是仅次于皇帝和太子的第三号人物
2025-05-11 01:26:51战国时期,信陵君以一己之力压制住了秦国东侵的脚步,挽救了赵国,为魏国,甚至为所有的中原国家争取了十年时间,但却仅仅因为魏安釐王的不信任导致信陵君落了个悲剧的结局。身为魏国的君主,魏安釐王并没有太多本事,但他的弟弟魏无忌,也就是信陵君可不一样,信陵君为人谦逊和善,十分会任用贤能,有几分魏文侯的味道。魏
2025-05-11 00:16:22导语:信陵君一行很快就到达了魏国10万大军的屯军之所邺,一路无话。信陵君很快就见到了晋鄙,将自己手上的半块兵符拿了出来,与晋鄙手中的另外一半合在一起,没有丝毫误差。不过晋鄙心中还是很奇怪,魏王在自己带兵之初,就特别下令,让自己好生带领魏军,切不可以擅自去救援邯郸,不可擅自和秦军交战。如今魏王只字未提
2025-05-10 00:27:0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