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史思明怎么死的(安史之乱——史思明之死)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15 10:30:32    


郭子仪去为死太监鱼朝恩背锅,兵权被夺,倒是李光弼被抬到天下兵马副元帅的高度;而在大燕这边,安庆绪被史思明一刀切了,正所谓皇帝轮流做,今年轮到我老史。当朕的感觉,还不是美滋滋?


内部整顿完毕,重新开战。史思明大军压境,逼近洛阳。而大唐呢?忙着扯皮呢,几个月前刚打了个大败仗,锅子仪背锅去了,理论上资格最老军功最盛军衔最大的,是李光弼。但问题在于,作为领导的李亨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他用事实告诉各位军区司令,谁说话都不算,除了死太监。而这回要命的是,连发号施令的死太监都不存在了……


眼看乱哄哄乱成一锅粥,李光弼也是没办法。得,我说话没人听对吧,洛阳不要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政治上很不正确的做法,毕竟洛阳是东都,是大唐的经济中心。只是话又说回来了,不要洛阳并不等同于一溃千里,老李的战略是地留人存,让彼此不服的军区司令们外围打游击,自个儿坐镇孟津,还打了追击的史思明一个埋伏,斩获不少。还别说,这招相当管用,毕竟打又打不了,抓又抓不着,轮到史思明被动了。



怎么办?史思明眼珠子贼溜溜一转,计上心头,四处散播流言表示“河北弟兄想家啦,不想再打仗啦”,这与当年秦赵长平之战的套路如出一辙,秦国散布流言声称“廉颇老而昏庸,秦国只怕赵括”,结果一波送头40万。这回,智商捉急的鱼公公再度信以为真,多次上奏李亨表示“是时候展示真正的技术,给史思明点儿颜色看看了”。李亨没主见,允诺。一来李亨对鱼公公言听计从,二来先前就说了,洛阳是东都,是经济中心,长期落在叛军手里,也不是个事儿。


诏令下达,催促李光弼出战。李光弼是个狠人,梗着脖子抗命,反过来还劝诫李亨“现在就不是出战的时候”。李亨这火啊,尼玛我是皇帝你是皇帝?老子说话还算不算了?居然还找理由,不就觉得人手不够吗?来,老子把仆固怀恩也调给你,这回人够了吧。


仆固怀恩是什么人?这哥们是个非常传奇的人物。论功劳,算是安史之乱的第三号功臣,仅次于郭子仪与李光弼。而且听名字就知道,仆固怀恩乃并非汉人。这就是大唐制度先进所在了,能令少数民族同胞产生认同感,并为大唐尽忠。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仆固怀恩一家老小阵亡46人,算得上满门忠烈,还为借兵回纥牺牲女儿和亲……但就是这么一位大忠臣,却在生命最后关头扯旗造反,历史之复杂多样,由此可见一斑。


言归正传,把仆固怀恩调来的本意是好的,加强李光弼的战力嘛。可偏偏仆固怀恩与李光弼之间有仇,结仇的原因也不复杂,李光弼行事风格很跋扈,独断专行。巧的是仆固怀恩也是这路子。事实上纵观仆固怀恩的军事生涯,这老哥只对郭子仪服服帖帖。两个性格类似的人凑一起,当然不可能形成互补。更有意思的是,李光弼与仆固怀恩的军事路线截然相反,李光弼擅长防守反击,谋而后动;仆固怀恩则是进攻进攻再进攻。举个不恰当例子就是————


李光弼类似于二战时德军防守大师莫德尔,而仆固怀恩自然就是隆美尔了。


仆固怀恩都来了,李光弼也只能出战了。名义上,仆固怀恩要听李光弼的,但仆固怀恩表示我听个鸟。于是两人又和斗鸡似的掐上了,李光弼表示要打野战可以,山地列阵为好,这样才能稳如防御塔;仆固怀恩一听就不乐意了,“怂逼怂成这样还打什么?”坚持平原列阵。原本李光弼官大一级,可惜仆固怀恩背后有鱼公公撑腰。争来争去死活没争出结果,史思明不耐烦了,表示也别吵了,送哥几个一程。这一仗,史称邙山之战。


没有任何意外,大唐又被打的屁滚尿流,万幸的是这仗只是击溃战,而非歼灭战,要不然长安还能再丢一回。当然仗打输了肯定要有人背锅,谁背锅?必然是仆固怀恩啦,谁让丫非得坚持平原列阵的?至于仆固怀恩幕后老板鱼朝恩……别傻了,公公是不可能背锅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平叛工作再一次进入到僵持阶段,李光弼与史思明就大眼瞪小眼。一个喊“有种你过来”,另一个回应“有种你过来”。《剑桥中国史》曾表示“如果史思明活蹦乱跳多活几年,真有可能推翻大唐。”

平心而论,这话有点儿夸张,但平叛工作不容乐观却是实打实的。一方面史思明确实能打,另一方面叛军有主心骨,武德充沛,士气旺盛。按照正常的节奏,大唐想要彻底平定叛乱,大概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然而,一个任谁都意想不到的变故再度发生,为这场已经历经差不多6年的大动乱,标注了一个巨大的惊叹号。

相关文章

著名的“长平之战”,见证了“战神白起”的巅峰和没落

公元前257年,11月。武安君白起死了,而且是被秦昭襄王赐死的。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四方,秦国人听到后叹息不已,东方六国却闻之大喜,拍手称快。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白起太能打了。白起从正式领兵以来,就带着一伙嗷嗷叫的老秦人到处攻城略地,前后三十七年,斩首近百万,杀的是六国惶惶不安,闻之色变。现在秦国

2025-08-26 04:15:58

王勃:唐朝的天才诗人,终年27岁,躲过杀人抵命,却难躲溺水而亡

王勃是唐朝初期著名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他位列之首,唐高宗看过他的《滕王阁序》之后,对他做出这样的评价:“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在诗歌和骈文方面具有极高天赋的诗人,却在二十七岁的年纪英年早逝,无疑是唐代文坛史上的一大损失!有人曾经说过,若是王勃没有早早

2025-08-26 02:08:58

如果把尉迟恭放在隋唐第一个时期,他的战力大概相当于谁的水平?

隋唐演义第二个时期和三国中后期的情况差不多,名将凋零,但是没有涌现出相应的猛将补缺,因此给人的感觉是人才断层。在隋唐演义第二个时期,尉迟恭是一颗耀眼的将星,撑起了隋唐后期的半边天。如果把尉迟恭放在隋唐第一个时期,他的战力大概相当于哪些人的水平?尉迟恭的武功单田芳评书中,自成系列,是四猛、四绝、十三杰

2025-08-25 04:04:24

同样是法家代表人物,为何李悝与商鞅,二人最后结局却不相同

法家鼻祖——李悝李悝的老师是子夏,而子夏的老师就是孔子。那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李悝,变法内容究竟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呢?答案是儒法结合。子夏原本跟着老师孔子学习儒学,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子夏对老师教的内容提出了质疑——要想恢复“礼”和“仁",国家必须富强。对待外来入侵,只有国富民强,国家和社会才能恢

2025-08-25 02:44:58

李建成被杀后,他的八位心腹部下,最终都是什么结局?

伴君如伴虎:从李建成八大心腹的命运,看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这句流传千古的警句,道尽了历史上功臣宿命的悲凉。而当我们翻开唐朝初年的史册,聚焦于李建成麾下的八位心腹,他们的结局,则更为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李建成,唐高祖李渊的长子,本应

2025-08-24 02:10:4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