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去为死太监鱼朝恩背锅,兵权被夺,倒是李光弼被抬到天下兵马副元帅的高度;而在大燕这边,安庆绪被史思明一刀切了,正所谓皇帝轮流做,今年轮到我老史。当朕的感觉,还不是美滋滋?
内部整顿完毕,重新开战。史思明大军压境,逼近洛阳。而大唐呢?忙着扯皮呢,几个月前刚打了个大败仗,锅子仪背锅去了,理论上资格最老军功最盛军衔最大的,是李光弼。但问题在于,作为领导的李亨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他用事实告诉各位军区司令,谁说话都不算,除了死太监。而这回要命的是,连发号施令的死太监都不存在了……
眼看乱哄哄乱成一锅粥,李光弼也是没办法。得,我说话没人听对吧,洛阳不要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政治上很不正确的做法,毕竟洛阳是东都,是大唐的经济中心。只是话又说回来了,不要洛阳并不等同于一溃千里,老李的战略是地留人存,让彼此不服的军区司令们外围打游击,自个儿坐镇孟津,还打了追击的史思明一个埋伏,斩获不少。还别说,这招相当管用,毕竟打又打不了,抓又抓不着,轮到史思明被动了。
怎么办?史思明眼珠子贼溜溜一转,计上心头,四处散播流言表示“河北弟兄想家啦,不想再打仗啦”,这与当年秦赵长平之战的套路如出一辙,秦国散布流言声称“廉颇老而昏庸,秦国只怕赵括”,结果一波送头40万。这回,智商捉急的鱼公公再度信以为真,多次上奏李亨表示“是时候展示真正的技术,给史思明点儿颜色看看了”。李亨没主见,允诺。一来李亨对鱼公公言听计从,二来先前就说了,洛阳是东都,是经济中心,长期落在叛军手里,也不是个事儿。
诏令下达,催促李光弼出战。李光弼是个狠人,梗着脖子抗命,反过来还劝诫李亨“现在就不是出战的时候”。李亨这火啊,尼玛我是皇帝你是皇帝?老子说话还算不算了?居然还找理由,不就觉得人手不够吗?来,老子把仆固怀恩也调给你,这回人够了吧。
仆固怀恩是什么人?这哥们是个非常传奇的人物。论功劳,算是安史之乱的第三号功臣,仅次于郭子仪与李光弼。而且听名字就知道,仆固怀恩乃并非汉人。这就是大唐制度先进所在了,能令少数民族同胞产生认同感,并为大唐尽忠。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仆固怀恩一家老小阵亡46人,算得上满门忠烈,还为借兵回纥牺牲女儿和亲……但就是这么一位大忠臣,却在生命最后关头扯旗造反,历史之复杂多样,由此可见一斑。
言归正传,把仆固怀恩调来的本意是好的,加强李光弼的战力嘛。可偏偏仆固怀恩与李光弼之间有仇,结仇的原因也不复杂,李光弼行事风格很跋扈,独断专行。巧的是仆固怀恩也是这路子。事实上纵观仆固怀恩的军事生涯,这老哥只对郭子仪服服帖帖。两个性格类似的人凑一起,当然不可能形成互补。更有意思的是,李光弼与仆固怀恩的军事路线截然相反,李光弼擅长防守反击,谋而后动;仆固怀恩则是进攻进攻再进攻。举个不恰当例子就是————
李光弼类似于二战时德军防守大师莫德尔,而仆固怀恩自然就是隆美尔了。
仆固怀恩都来了,李光弼也只能出战了。名义上,仆固怀恩要听李光弼的,但仆固怀恩表示我听个鸟。于是两人又和斗鸡似的掐上了,李光弼表示要打野战可以,山地列阵为好,这样才能稳如防御塔;仆固怀恩一听就不乐意了,“怂逼怂成这样还打什么?”坚持平原列阵。原本李光弼官大一级,可惜仆固怀恩背后有鱼公公撑腰。争来争去死活没争出结果,史思明不耐烦了,表示也别吵了,送哥几个一程。这一仗,史称邙山之战。
没有任何意外,大唐又被打的屁滚尿流,万幸的是这仗只是击溃战,而非歼灭战,要不然长安还能再丢一回。当然仗打输了肯定要有人背锅,谁背锅?必然是仆固怀恩啦,谁让丫非得坚持平原列阵的?至于仆固怀恩幕后老板鱼朝恩……别傻了,公公是不可能背锅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平叛工作再一次进入到僵持阶段,李光弼与史思明就大眼瞪小眼。一个喊“有种你过来”,另一个回应“有种你过来”。《剑桥中国史》曾表示“如果史思明活蹦乱跳多活几年,真有可能推翻大唐。”
平心而论,这话有点儿夸张,但平叛工作不容乐观却是实打实的。一方面史思明确实能打,另一方面叛军有主心骨,武德充沛,士气旺盛。按照正常的节奏,大唐想要彻底平定叛乱,大概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然而,一个任谁都意想不到的变故再度发生,为这场已经历经差不多6年的大动乱,标注了一个巨大的惊叹号。
前言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剑拔弩张、兵戈四起的时代。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期,出现了一批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品德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魏国公子魏无忌就是备受尊敬的一位。而汉高祖刘邦之所以如此敬佩魏无忌,正是因为他在战国时期所展现出的卓越品质和出色才华。那么魏无忌究竟是一个怎么
2025-05-09 09:47:42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之所以叫战国,原因只在于一个“战”字。从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七雄”之间的争战长达250多年。战国后期,赵国委任赵奢和廉颇为大将,蔺相如为相国,在三位的共同努力下,赵的国势稍微地强盛了一些。后来赵奢去世,便由廉颇一人担当大将。直到公元前260年,秦王派遣王龁攻
2025-05-09 08:42:04贾谊:“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作为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他的品德得到了世人的认可。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儿子,他的地位和身份无从质疑。信陵君魏无忌,出生年月不详。他是魏昭王最小的儿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著名的军
2025-05-08 01:23:00李世民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堪称“千古一帝”。其陵墓
2025-05-08 01:17:59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 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 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在中国历史上,像李世民这样武功与文
2025-05-07 01:05:47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