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提及中华文明的早期历史时,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和可靠的文物佐证,因此往往含糊不清,充满色彩。
作为中国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首先都会非常熟悉“三皇五帝”。
那么,远古“三皇五帝”到底指哪些人?
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文字记载是从商周时期才开始的,在这以前的历史都由于没有文字而难以考证。
“三皇”概念起源于战国,最早是战国时期中原儒家文人根据古文献“三坟五典”的记载,加以推测、编撰出来的。
著名的历史典籍——《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我们会发现,这说的很模糊,天地泰并不是指的实际的人物,好像是什么神话人物一样。
据说《史记》本来是有《史记·三皇本纪》,遗憾的是被遗失了。在《史记》出现后的800多年后的唐代,一位名叫司马贞的学者在《史记·索隐·三皇本纪》中说:
“古今君臣宜应上自开辟,下迄当代,以为一家之首尾。今阙三皇而以五帝为首者,正以《大戴礼》有《五帝德》篇,又《帝世》皆叙自黄帝以下,故因以五帝本纪为首。”
因此,我们首先谈一下“三皇”。
“三皇”说法众多,不过最受认可的一般指“伏羲”"女娲"和"燧人"。
我们知道,伏羲又被称做“太昊”。据说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是世界混沌初开,华胥氏踩了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儿子。春秋时已建伏羲陵墓。后人还图其名有“伏羲八卦”。其实这个人物也近似神话,不太现实。
"女娲",是远古神话历史人物,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奠定了女娲作为人类始祖的地位,也反映了当时母系氏族社会的某种特征。
"女娲"和“伏羲”是夫妻,很多地方都有他们的庙,两位大神人首蛇身,尾巴紧紧地缠绵在一起,人类于是产生了。
“燧人”其实更靠近真实历史。
我们都知道,人类进化过程中最了不起的成就就是掌握了火的使用。
而“燧人”是传说中发明火的第一人,故人们把他称作“火祖”。传说燧人氏诞生于商丘,其一生多活动于商丘一带。
当然,“三皇”还有别的版本——“伏羲”"女娲"和"神农"。
神农大家也很熟悉,神农就是炎帝,姜姓。
“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
很多人应该都知道“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神农治病救人很了不起。
另外,还有还有种种不同说法:
“伏羲”"神农"和"祝融";
“伏羲”"神农"和"黄帝":
都大同小异,不过似乎伏羲出现的概率比较大,不知道为什么。
说完了“三皇”再说“五帝”。
五帝其实更接近人类真实历史,但也存在神秘色彩,未必真有其人。
按照《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五帝分别为: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唐尧、虞舜。
据《帝王代纪》记载,神农氏部族大概有五百多年的历史,黄帝先打败了蚩尤,战胜了炎帝,才真正进入了他的时代。
前面说过炎帝神农,这里再说黄帝。
根据史记记载,黄帝的父亲是有熊国首领。黄帝生于姬水,以姬为姓。姬姓从此成了最正宗的皇族姓氏。西晋人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黄帝生于河南新郑和山东曲阜(寿丘)。
总体来看,黄帝的活动流域在黄河一带,“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我们发现,这类似于一个游牧部落。经过无数次战争,首先通过“阪泉之战”,合并了炎帝,形成了 ”炎黄部族“ 。黄帝时期,征战版图大幅扩张,南达长江,西至陕甘地界,东至岱岳(泰山)
再说颛顼(zhuān xū)在五帝中排老二。
《史记》中说,他是黄帝的孙子。黄帝把王位直接传给孙子而不是儿子。颛顼基本上继承了他爷爷黄帝的优良传统,大力发展农业,完善了爷爷的历法,在东西南北进行了巡游。
我国古代另一部典籍《山海经》中说颛顼政权不太稳定,主要是因为“共工”这个人,就是“共工怒触不周山”那个人,也是个神话人物。颛顼时期比较大的成就是逐渐确定了“家庭”这个社会单位,男人的地位从此处在了统治地位,兄妹之间不能结婚。这也反映了人类历史社会的演变过程。
老三是 帝喾(kù),《史记》中记载,其父名为“娇极”,这也是女直的异写。
曹植作《帝喾赞》颂曰:“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
第四个是唐尧。《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帝喾有两个儿子—挚和放勋;帝喾死后传位于挚,就是帝挚;帝挚不善,而让位于放勋,也就是尧。尧在位时,他的仁德使百姓爱戴,万国敬服。尧的都城在山西南部。
《竹书纪年》中记载尧并非禅让于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与女英嫁给了舜,舜给尧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吓。舜将尧囚禁,阻止妻哥丹朱与岳父尧相见,从而夺取了帝位。看来,尧舜时代的政治斗争很黑暗。
不过,司马迁《史记》中说:
“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又说:“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舜的时代出现了鲧和禹这对父子。鲧因治水失败,被杀,禹接着治水。
后来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大禹治水很成功获得了权力,把当时的版图划分成九州。舜帝不得不将帝位禅让给了禹。
禹的登场,代表了五帝时代的结束,家天下开始了。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