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被称为"诗佛",原因有二:一离不开他个人性格经历的影响;二是因为他诗歌外像具有"佛性"特点。
王维(701-761),字摩诘。王维的名字其实就与佛、与禅有关。名维,字摩诘,合起来便是"维摩诘"。维摩诘是梵文Vimaiakirti的音译, 又译为维摩罗诘、毗摩罗诘, 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 无垢称诘, 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此外,维摩诘是一位佛教居士,是佛世时代以在家身分奉持梵行的菩萨道行者。王维终生未出家,只是晚年隐居,维摩诘居士同样是在家修行,一定程度上来说,维摩诘对他而言亦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佛学支撑。
要了解王维的佛学渊源,不得不提到他的母亲崔氏。《天宝风流》中有记载,王维的母亲出自世家大族,崇尚佛学,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王维在其散文《请施庄为寺表》中亦提到:"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揭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母亲有深厚的佛教信仰,这也造就了王维喜静、好幽的性格。
王维早期的仕途生涯颇算顺利。据袁行霈先生《中国文学史》记载:"从15岁起,他游学长安数年,并于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释褐太乐丞。"但后来他因手下伶人在排练狮子舞的时候,误用皇家专用的黄色,被贬济州司仓参军,这是他仕途生涯中的首次挫折,后来他便开始了半官半隐的生活。先后隐居淇上、嵩山和终南山,但这时候他出仕之心仍然颇浓,期间还向张九龄献诗求引,官拜右拾遗,后还担任节度使幕,监察御史等官。直到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祸起,次年长安沦陷,王维被迫接受"给事中"的伪职,平叛后,王维因罪入狱,但旋即得到赦免,并在晚年逐步升迁,官至尚书右丞。
不难看出,王维早年秉持着世家子弟求官求仕的心态,对建功立业充满热情和向往,这是盛唐时期大时代环境下的影响。但在中晚年,王维经历了官场起伏不定的生涯,还目睹国家沦陷复兴的过程,早已无意于仕途,退朝转而隐居,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在辋川终老。这是在个人经历得失后所选择的一种生命形态,这种行径似是对他母亲"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的继承。
王维的诗歌创作分两个时期。前期作品如《观猎》、《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等均体现一种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而真正奠定他"诗佛"地位的,则是他后期的山水田园作品。
王维的山水诗具有"空灵"美。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又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搜,谈笑无还期。"
再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以上诗歌都或隐或显地体现出"禅"的影子。他在这种静谧、幽深的环境中并不感到寂寞,相反,在一片寂静中他方能观察到隐含自然生机的空灵之美,这种美来自于声音与颜色的组合。比如"明月照""清泉流""莲""舟",声色并茂而不互掺杂,说明王维对自然变化的感受是敏锐而直接的。再比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里蕴含的是一种自在放下的心态,与佛道思想均有相通之处。
再看他的另外两首诗
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两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静",但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王维以自己敏锐的感受将瞬间的光影变化,花开落地之声记录起来,他不像李白似的浪漫,也没有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是将自己融入广阔的天地间,天地瞬间变得狭小,将他笼罩,其中看不出王维有半点"乐"的迹象,也没有参禅悟道的气息。他只是纯粹地描写自然,他以自然之声回应他自己的心灵之声,他说"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实际上,他自己隐居的生活也像这芙蓉花一样,但他并不以此为悲,亦不以此为傲,只是将所感所发自然而然地阐述出来,体现他的一种"不喜不忧"的心态,但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尘脱俗的宁静心境与情怀,所谓的"诗佛",并不是他刻意在世人面前以"禅""佛"来标榜自己,而是指他的诗作所给人带来的宁静、虚空的感受,让人有超脱的感觉。
王维的"诗佛"之称,一方面来自于他的个人性格、诗作特色及他的佛学信仰,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后人在品读他的诗作时对他思想的接受、继承与评价。但不管如何,这个称呼,除王维能担任外,在中国文学史上确再找不出第二人可匹得。(旗下04号作者:Z)
公元前258年,长平之战后,秦国再次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胜)向魏国的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公子无忌)求救。心细的人会有疑问,这应该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情,怎么成为了两位公子之间的私人交往故事了。原来,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的求救使者络绎不绝。平原君责备信陵君,
2025-05-12 01:25:58信陵君是战国末期一个特别有名且特殊的人物。当年站在乱世舞台上的有这样一个群体,就像以前的F4,号称“战国四大公子”。他们全都是在当时战国诸雄当中有一定名气,担当一定的爵位,左右了一定的国政的封侯。不是诸侯王的子侄兄弟,就是诸侯王的丞相大臣。分别是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
2025-05-12 01:18:55(一)23岁得封天策上将23岁的你,在做什么?23岁的李世民,以3500玄甲军打头阵,以少胜多击溃了王世充、窦建德联军数十万,并且生擒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强敌。战功累累的李世民,被父亲李渊赐天策上将的封号,设置天策府,统领文臣武将,权力达到顶峰。天策上将,位列于王公之上,是仅次于皇帝和太子的第三号人物
2025-05-11 01:26:51战国时期,信陵君以一己之力压制住了秦国东侵的脚步,挽救了赵国,为魏国,甚至为所有的中原国家争取了十年时间,但却仅仅因为魏安釐王的不信任导致信陵君落了个悲剧的结局。身为魏国的君主,魏安釐王并没有太多本事,但他的弟弟魏无忌,也就是信陵君可不一样,信陵君为人谦逊和善,十分会任用贤能,有几分魏文侯的味道。魏
2025-05-11 00:16:22导语:信陵君一行很快就到达了魏国10万大军的屯军之所邺,一路无话。信陵君很快就见到了晋鄙,将自己手上的半块兵符拿了出来,与晋鄙手中的另外一半合在一起,没有丝毫误差。不过晋鄙心中还是很奇怪,魏王在自己带兵之初,就特别下令,让自己好生带领魏军,切不可以擅自去救援邯郸,不可擅自和秦军交战。如今魏王只字未提
2025-05-10 00:27:0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