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袁绍怎么死的真实原因(“袁绍死袁家亡”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什么)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22 12:02:37    


官渡之战,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之中被视为袁绍和曹操这绝代双骄之间的生死战,但其实官渡大败之后,袁绍真的就彻底完蛋了吗?并不是这样的!官渡之战真正的意义只是缩减了两人之间的实力差距,袁绍不再对曹操拥有绝对实力优势,曹操再一次从鬼门关前强行苏醒过来。

强者的失败虽然格外尴尬,但是却没有那么要命。

袁绍从官渡仓皇而逃之后,其大将蒋义渠在黎阳收拢了败兵,稳住了阵势。而本来也就剩最后一口气的曹操,也并没有追过黄河以图彻底剿灭袁绍。

曹操终于战胜了他对他袁大哥一直以来的心理恐惧了,这么多年,一旦别人说我很牛逼的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袁大哥,然后感到后背发麻,现在终于暂时不用有这种感觉了。

而袁绍虽然大败亏输,但人家四州的家底仍然在,他比乌江自刎的楚霸王更有卷土重来的资本和底气。胜败乃兵家常事,想当年,群雄讨董的时候,刚刚战胜他的曹阿瞒弟弟不也是受到了冲动的惩罚,被打光了家当吗?

袁绍回到冀州后,陆续平定了各处的叛乱,稳定了四州局势,继续做他北方的霸主、冀州的好领导。这场大败并没能对他有什么致命的打击,只是很多见风使舵的跳梁小丑感觉袁绍不行了而已,所以跳了出来找袁绍挨打。

冀州城邑叛绍者,绍稍复击定之

这个时候,我们很有必要讨论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战术问题,那就是“大胜之后到底应不应该趁热打铁、痛打落水狗”的问题。否则,有些人对于这段历史的理解很容易陷入“胜利者曹操做什么都是对的、失败者袁绍做什么都是错的”的误区。

按照常理,曹操在大胜之后,是应该一路追击袁绍的,因为袁绍的军队已经溃散,且没有什么抵抗意志了,这个时候是曹操方战争成本最低的时候。但是,曹操为什么没有追击呢?因为他也早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这跟武侠剧之中,两大高手过招,一方败退之后,另一方才忍不住吐血,是一个意思。你们看着觉得我很轻松,其实我差一点就端不住了。

曹操战后在干什么呢?他在忙着收拾战利品和安抚同志们,本来资金链已经断了好些日子了,这么艰难地拿下一笔大业务,得抓紧时间回血。

在清理战利品时,曹操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是啥玩意呢?还记得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老感觉自己在袁绍眼里就跟一直在裸奔似的吗?答案就在这些东西上,这些东西就是间谍文书名单。

曹操对这件事情的处理,再次采用反常规的方法,他没有大发雷霆地去除恶务尽,而是难得糊涂地当众把所有文书都烧了,表示既往不咎,理由很人性化,他说当时袁大哥很强,自己很弱,这些人投靠袁绍是人之常情。

操收绍书中,得许不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曰:“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

于是乎,又有很多同志会迫不及待地站出来给曹操唱赞歌,说曹操如何心胸宽广,袁绍如何疑神疑鬼,所以官渡之战再打一百次也是曹操赢。

为了让大家明白,历史,尤其是历史之中的政治没有我们表面理解这么简单,所以就插播《魏略》中一个小故事:袁绍败后,曹操派人搜袁绍的机要室找到了通敌证据,这堆书信中少了曹操间谍名单中的一个人,没有汝南李通的书信,曹操说,这一定是赵俨的原因,李通才没留下这把柄。

俨与领阳安太守李通同治,通亦欲遣使。俨为陈绍必败意,通乃止。及绍破走,太祖使人搜阅绍记室,惟不见通书疏,阴知俨必为之计,乃曰:“此必赵伯然也”

这则小故事说明啥?说明曹操早已掌握了内部通敌名单,说明他当众烧毁名单和书信基本上是政治作秀,同志们的档案早已做好“备忘录”了。

如此一来,大家还觉得当大领导就是要人云亦云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吗?曹操当时虽然刚刚取得大胜,其实身体虚得很,不想平添变故最好的办法就是装大度、装糊涂。不要说这些事情虚伪阴险,你不这样做,就根本玩不了权力游戏。我们在现实生活之中也是如此,既要有菩萨低眉的时候,也要有金刚怒目的时候,不要把正邪、善恶、是非、刚柔等看得过于绝对化。

在人性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像曹操学习,我得知道自己身边的人都是一些什么人,用不用、信不信自己心里有数,但在我自己不够强大的时候,我绝对会表现极其大度的样子来,免得一些边缘同志狗急跳墙。

所以,领导真是特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个领导,你有时候既要团结又要防范身边的人。譬如陈宫、张邈那样的人,一旦他们心里意难平,就趁机在你后院点火,希望一把火烧死你;譬如沮授、田丰那样的人,我愿意做你的下属,但我要做你最宠爱的那一个,你只能爱我不能爱别人,否则我就到处闹情绪、处处唱反调,搞得你家无宁日;譬如许攸、张郃那样的人,我是来你手下建功立业的,不是来受委屈的,你敢让我受委屈,我就敢去帮你的敌人;还有司马懿那样的人,你敢把我当孙子一样欺负,我就装死等到以后去欺负你孙子……现在大家明白我为什么老说荀彧、诸葛亮那样的人太难得了吗?

转个年来,即201年,“雄才伟略”的曹操又突发奇想地要去打荆州刘表了。从这也可以看出,曹操其实也是凡人,也会经常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北方的袁绍虽然被你打败了,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你这个时候去打刘表,人家袁绍从背后给你开一枪,你怎么办?

为什么老说曹操命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身边有荀彧这样的人呀,能力超群还说话好使,荀彧再一次把一心想剑走偏锋的曹操拉回正轨,让他安心搞定袁绍之后再去想其他事情。

被荀彧收拢心思的曹操,在当年四月扬兵黄河,击破袁绍仓亭守军,彻底收回了黄河南岸的所有据点,真正与袁绍划河而治。

随后,曹操回许都南下去打正在汝南流窜的刘备,从而吓得刘备再次撒丫子跑路了。刘备跑哪去了?荆州刘表那里去了(刘备的崛起之路即将开始了)。

若官渡之战后,双方各自在自己地盘上查漏补缺,大家觉得袁绍和曹操之间存在必然的胜负逻辑吗?其实没有,这就跟我们玩牌一样,袁绍刚刚输了一把大的,但是还有继续玩下去的筹码,重新洗牌之后,再和曹操玩,谁能保证必赢?双方的技术水平其实大致旗鼓相当。

但是,又到了至关重要的但是时刻了。公元202年5月28,袁绍发病而死,幼子袁尚继位了。这相当于原来是袁绍和曹操两大顶级玩家PK,突然之间,袁绍方要换帅了,而且还不是平稳换帅,新帅还不是能力相当的人,原本平衡之局被打破,胜利的天平自此开始剧烈地倾向于曹操集团,后续曹操顺势而为地把袁绍集团的地盘鲸吞了,就留到以后来说,今天重点说说袁绍之死的深层影响。

换帅,在很多平常人看来,其实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典型的言论就是“地球少了谁不转了”、“人离开谁活不下去了”等。但其实换帅在有些时候,比什么事情都致命。比如长平之战的临阵换帅,你的体系、士气、战略、信心等等,都会因此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往往就是敌人眼中的漏洞。

袁绍之死,对于袁绍集团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原因就在于袁绍这个人太厉害了,他在,即便袁绍集团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他能镇得住、摆得平。可一旦他不在了,袁绍集团的四分五裂就在所难免了。

一些朋友老是因为官渡之败而怎么都不带正眼瞧袁绍的,但他们却不知道,袁绍一直是民心、将心、士族心三位一体的保障。他在河北深得民心,死后河北百姓悲痛不已;他手下将士如云,虽也有张郃、高览等临阵叛逃的案例,但大多数还是心向袁绍的;沮授、田丰、郭图、审配等人虽然各自为政、结党营私,但袁绍在世的时,他们顶多也只是发发牢骚而不敢轻举妄动。

前面也说了,曹操为什么不敢在官渡之战后立马追过黄河?根本原因就是袁绍还在,曹操没有必胜的把握。包括曹操后来夺取冀州时哭祭袁绍,那何尝不是一种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恰如当年刘邦厚葬项羽、厚待项家人一样。

袁绍一死,袁家在河北大地,或许会因为民心消退需要时间,还有点群众基础残留。但是,将心和士族心都会迅速烟消云散。这些将领和士族代表其实都是冲着你袁家“四世三公”那块牌子去的,是冲着你袁绍这个人来的,在本质上都是冲着自身的利益和未来的希望去的。现在你袁家已经被灭族了,你袁家最后的希望和担当袁绍死了,他们对你袁家已经没有期待和信心了。

当然,聪明的朋友会说,这不就是一个权力的交接问题吗?袁绍不是还有接班人吗?是的!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有些权力是无法交接的。啥权力?就是依靠无与伦比的个人能力和魅力而拢集起来的权力,在没有提前为接班人铺好路的情况下,是无法交接的。

袁绍就是属于情况!他打造的权力结构,核心点只有他自己一个,他一死,这个权力结构必然坍塌。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么明显的权力漏洞,袁绍为什么不提前去堵上呢?这不还是说明他能力不行吗?

其实真不是袁绍能力、眼界、手腕和格局不行,而是他也无能为力。人,在很多时候是胜不了天的。袁绍为啥会无能为力?我们来梳理他真实的一生就知道了。

袁绍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袁家,所以很多人说他命好。但大家要记住,袁绍是丫鬟生的,是庶子,这种身份在世家大族中,地位也就比一般的奴仆稍微高点。他命好吗?虽说他后来幸运地过继给了他大爷,解决了家族内部编制问题,但是高仿货永远是高仿货,比不了正品。所以袁家背后的资源一开始都是倾向于袁术的,当初董卓为了拉拢袁家,把袁术封为了后将军,而只给袁绍封了一个渤海太守,这就可以看出问题的,你袁绍虽然能力更突出一些,但你在世人眼里,你就是一个高仿袁家子弟。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袁绍从小就会做人、会做事,敢打、敢拼,丝毫没有骄娇二气,你以为他真的是生来如此吗?都是刻意或者被逼的自我修炼。

袁绍策划、操控了汉末“十常侍之乱”,抛开政治道德观来讲,其过程和逻辑都是相当精妙绝伦的,更是袁绍超凡脱俗的能力的体现。可能颇具争议的是引董卓进京,这一点希望大家认真去了解真实情况,真实情况是袁绍在借势,借势促进自己的谋划定型,他没打算让董卓进京,还以司隶校尉的身份派人阻止董卓靠近京城过,只是董卓在京城也有内应(他弟弟董旻),趁虚而入了。这些事情其实不是当时的袁绍可以掌控的。

离京出走的袁绍,除了身上背着一块高仿“四世三公”袁家子弟的牌子外,相当于是要白手起家创业了。这一点其实和后来刘备打着“刘皇叔”的招牌创业是基本类似的。

董卓后来杀了袁家全族泄愤,袁家只剩下了袁绍、袁术两杆旗帜了,而且袁绍还孤身在河北,袁家的老家被袁术给占据了。也得亏是袁术一系列自掘坟墓的骚操作,才使得袁家的品牌效应慢慢倾向于袁绍了,但吃了袁家品牌红利的同时,也使得袁绍和袁术彻底兄弟反目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当时的士族集团心中,其实对袁绍是这样的一种心态:你袁家有一个好的创业平台,但你袁家差不多死光了,剩下的袁术基本上可以定性为一个败家子,所以我们想和你合作,给你注资。这样的潜台词是什么?是我们都是你袁绍的天使投资人,你袁绍得好好干;是我们看中你们袁家的招牌,更是你袁绍个人的综合能力,你不能出幺蛾子。

理解了袁绍集团的构成逻辑了,剩下的问题就很好理解了。袁绍为什么能空手套白狼夺取冀州?是那些刚刚参股的士族集团在穿针引线、在造势施压。袁绍集团的势力阵营为什么那么复杂?是因为他草创期间的特殊处境,生在汝南、活在河北,这两个地方的士族势力你不吸收?还有当时最牛逼的人才、资本库颍川的士族势力你不吸收?你不重用的后果就是,很多像郭嘉那样的人转身投靠曹操等人来跟你打擂台了,找到机会就给你泼脏水了。

梳理到了这里,大家可能还是会感觉袁绍的人生崛起就是靠家世。可大家知道吗?在袁绍刚刚取得冀州时,冀州的本土士族大量背叛他,弟弟袁术到处大放厥词不承认他是袁家子弟,只是袁家的奴仆,而兖州刘岱、徐州陶谦等隔岸观火,打算浑水摸鱼,幽州的刘虞、公孙瓒更是火力全开要弄死他……他的家世效应哪里去了呢?他不是众望所归吗?其实,在任何时代,家世、品牌、包装等都只能锦上添花,而不能雪中送炭。袁绍真正的崛起是他在界桥之战不可思议地战胜了北方强敌公孙瓒开始的,人家靠的是能力。

袁绍这一辈子,在创业布局、融资立业、剿匪安民、攘外安内、平衡内耗、牢固根基、发展经济、战略拓展等各个方面都是可圈可点的,真的不输他人,虽不说稳胜曹操,但胜过刘表、刘虞、陶谦、袁术、刘备、孙权等人是毋庸置疑的。

但袁绍最后为什么慢慢会步入困境呢?在于他的创业逻辑有一个天然的且难以弥补的漏洞——众筹式创业的股权分配问题。一众小股东当初为什么给你投资?就是想分红呗。分红怎么体现?政治话语权呀!所以,大家看到袁绍集团那些谋臣武将后来斗得你死我活的,本质原因就在这。

这种情况,作为董事长有没有办法去解决或者缓解、淡化?其实还是有的,那就是股权稀释或者势力孤立,用新人、自己人去不断持股、不断占据核心岗位,让你们那些“地头蛇”慢慢地识趣服软,再慢慢地清理一些不安分的小股东。

但是,这个方法,悲催的袁绍用不了?为啥?因为他没有什么太多的自己人,他的家族被灭了,最可靠的自己人来源被彻底堵死了,他怎么重用自己人都只能是杯水车薪。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袁绍在坐拥青幽并冀四州后,令长子袁谭领青州,次子袁熙领幽州,外甥高干领并州,他喜欢的小儿子袁尚跟他在冀州。这种安排有缺陷和漏洞吗?肯定有呀!这意味着大儿子会培植青州势力、二儿子会培植幽州势力、小儿子会扎根冀州势力,都是儿子,谁能服谁呢?下面的文武大臣也会不自觉地去站队。

这个问题沮授就提醒过他,但袁绍没有听他的,而是用“孤欲令四兒各据一州,以观其能”的理由搪塞了沮授。这件事后来也为袁绍招致许多骂名,说他听不进人话,但实际上袁绍有更好的选择吗?他不用自己的儿子用谁呢?他倒是想像曹操那样重用家族内的才俊,可是他们家被灭了呀!他也想像曹操那样重用忠心耿耿的士族代表,可是他下面的士族势力不如曹操那么纯粹,人家主打一个颖川派,他家是颍川派、南阳派、河北派斗得不亦乐乎。

现在大家知道曹操的幸福了吧?武将系,一直都是夏侯惇、曹仁、夏侯渊、曹洪、曹真等家族势力担纲;文臣系,一直是以荀彧、荀攸、郭嘉、钟繇等颍川派马首是瞻。多省心,多么便于风险管理呀!军队在自家人管理下,打下地盘交给自己的子侄去操持,行政、内务等具体事务打包交给了颍川职业经理人荀彧。

袁绍的职业处境和潜在问题其实是相当无解的,但袁绍还是凭借一己之力把所有问题都摆平了,这就是他牛逼的地方,不服不行。不要说老拿曹操最后事业做得比他大来抬杠,曹操死后,曹家崩盘了没有?因为任何逻辑都有死结,传承逻辑的核心就在于你的接班人要跟得上节奏和形势,否则,不管你多么家大业大,只要你一代不如一代,迟早玩完。

袁绍集团的彻底崩盘其实就是袁绍之死,而并非官渡之败。袁绍死了,袁绍集团各种内部矛盾失去了弹压,开始彻底地、全面地爆发,被曹操各个击破。那种割韭菜的感觉,真是不要太美。

再推进一步讲,袁绍没有在去世之前处理好其内部的矛盾,并不是他能力和水平不够,而是很多问题对于当时的条件来说,都是不可治愈的绝症。治不好绝症的医生不是庸医,但让保证绝症尽可能不爆发的医生,绝对是神医,所以袁绍的能力无需置疑。

最后,总结一下“袁绍死袁家亡”的深层次逻辑,其实也就是传承的逻辑。有些成功戛然而止,不代表创始人的水平不够,恰恰相反,是创始人水平太高,近乎逆天而行地打下了一片基业,但后来人根本接不住。在以后讲东晋门阀政治时,我们会详细聊到这一块,一个集团、一个组织、一个家族、一份事业,后继无人永远都是难言之痛。

再补充一点,袁绍几个儿子也不全是绝对的无能之辈,为什么他们就接不住袁绍留下的家业呢?因为袁绍死得太早,他还没有真正把他的产业整理和梳理彻底,相当于是个半成品。继承和传承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有时候意义却差了十万八千里。而袁绍之所以没在生前彻底为某个儿子铺好路,做好交接的准备,其实也是因为他大业未成,不能那么干。

备注:关于袁绍这个复杂的历史人物,至此已经完成了所有的笔墨,个中的理解和意见仅代表本人一家之言,大家可以自行参考,自行评论,但不接受任何抬杠。

相关文章

王珞丹个人资料(王珞丹的璀璨情史,靠魅力征服九个男人,感情生活依旧没有着落)

王珞丹因《奋斗》让大家对她有了印象因《我的青春谁做主》而大红大紫。本来事业一片大好的她,却高开低走而男友也是一个接着一个,最近更是因为拖欠农民工工资而上了热搜。让人又想起在佟大为婚礼第二天发生的事情。我们今天来看看王珞丹的故事。01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父亲是国家一级篮

2024-09-20 10:32:44

是谁灭掉了存在了873年的周朝?

周朝自从周平王迁都洛阳开始,王室的力量就日渐衰弱,中间虽然有春秋五霸相继勤王。但是每次周王就要赏赐一些财富或者土地给有功的诸侯。慢慢的周天子的土地就越来越少了,国力也就越来越弱了。后来进入战国时代后,周天子的影响力就更加弱小了。因为魏国周室在跟魏国和韩国的领土交界,所以随着魏国和韩国力量的增长,周室

2024-09-20 10:18:01

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是谁发明的?你知道吗

汽车的发明者不是一个人而是经过多位科学家、工程师和发明家的贡献和努力而逐步完成的。但是,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Carl Benz)被认为是第一位成功地发明了一辆现代意义上的汽车。他于1885年设计并制造了一辆内燃机驱动的三轮车,被称为“本茨汽车”,这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辆汽车。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是谁发明

2024-09-20 10:02:59

下《齐民要术》的作者生平是啥?成谜!浅谈贾思勰的生平和意义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和人口大国,从古代起,人们就开始系统的研究和记录农业,并且形成了严谨的学术专著。比如汉朝氾胜之的农业专著《氾胜之书》、崔寔的《四民月令》,这些都成书于东汉年间,记录的是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种植,还有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这些书都已经佚亡。 我们想知道这些书里

2024-09-20 09:47:41

五柳先生是谁:陶渊明,一生仕途跌宕起伏、辗转反侧,最后只得隐居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流中的一颗沧海遗珠,他以“五柳先生”自称,写下过无数著名的诗词。他是古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是实锤的文人墨客。陶渊明出生于东晋末年,他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当时朝廷中重要官员,父亲也曾担任过太守一职。陶渊明早年的家庭条件是极其不错,他也算的上名人之后了。但是遗憾的是陶

2024-09-20 09:32:34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