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主人公是谁?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07 10:32:29    

01

投笔从戎

【拼音】tóu bǐ cóng róng

【解释】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释义:“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谋略,总应该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在异域,以取得封侯,怎么能长久地与笔墨纸砚交道呢?”

【近义词】弃笔从戎 弃文就武 弃文竞武

【反义词】弃武竞文 解甲归田

【造句】 抗日战争期间,有多少热血青年投笔从戎,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学习的。

02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有一个叫班超的人,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他是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小就跟着父亲学习,饱读全书,也练就他的口才。班超不但胸有大志,为人不拘小节。还孝顺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家庭。可以说班超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有为青年。

班超小时候家境十分贫寒,家里的生计主要靠班超帮官府抄写一些文书。这也养成了班超坚强独立的性格,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他以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在西域的三十一年中,正确地执行了汉王朝“断匈奴右臂”的政策,自始至终立足于争取多数,分化、瓦解和驱逐匈奴势力,因而战必胜,攻必取。不仅维护了东汉的安全,而且加强了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为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卓越贡献。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后来,班超出使西域,终于立了功被封了侯。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在东汉的那个时候西域的各国因为被北匈奴控制要挟,无法与东汉王朝联合渐渐疏远,所以和东汉王朝慢慢失去了联系。也是这个原因北匈奴有了后援的支持,开始肆无忌惮。不断攻打东汉王朝的边境,令边境人民的生活过得苦不堪言。

在永平十六年,明汉帝命令窦固带领大军去往西域攻打北匈奴,班超也随着一起前往西域。这便开始了班超传奇的一生。在班超初使西域时,班超就率领着自己三十六个忠心的部下趁着夜晚,用火攻打北匈奴的使者的营地,打的北匈奴一个措手不及,所有的北匈奴使者的被消灭了。因为这样鄯善王也对于这个来着东汉王朝的班超感到害怕,从而愿意归顺汉朝,还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东汉王宫中,作为质子。

班超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其间,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了各式各样的危机。

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