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是历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他在位时,秦国向西戎扩张,进军中原,国土扩张的同时国家软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那么秦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秦从现在的甘肃青海这一带向东移,现在有两种看法,第一认为他们就是戎狄人进入到中原的农耕文明来的。另一类认为在大禹治水时期有个贤臣叫伯益,因为有功,伯益这个家族就在尧舜时期获得了一个姓氏,叫嬴姓。
这个家族到了商灭亡,周兴起的时候,站错队,帮助纣王,所以在周天子胜利后,这个家族就被流放到了青海甘肃一带,就是当时的西陲,但是他们擅长养马,所以一直为周天子养马。
秦国正式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是在西周灭亡护送周平王东迁至洛阳时,立了大功,被封诸侯,开始建国。这次参与护送的是秦襄公。到秦成公死后,他的弟弟,任好继位,也就是秦穆公。
秦穆公在实现霸业的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任人唯贤,非常重视人才。
除了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五张羊皮换百里奚外,还有主动访贤,找到了蹇叔。另一件是关于如何挖由余这个人才的,简直可以称为煞费苦心。由余本来是戎国的大夫,被派到秦国访问。当时秦穆公就拿到了好多金玉珠宝价值连城的宝物展示给由余。不曾想由余反而批评了一番秦穆公,大意就是这些奢靡之物均是亡国的东西,因为这些最终都需要人民来提供,民宗因此受苦,而君主却在享受,迟早要亡国,不利于团结民心。这一番交流触动了秦穆公,于是就一直在想如何能留住由余,后来除了送戎国国君美女,还使用离间计,离间由余和之前的君王,后来在戎国不得志,秦穆公终于如愿得由余。
在秦国第一次打算东扩去偷袭郑国,(发动这场战争前百里奚和蹇叔均不同意,穆公坚持)结果偷袭不成回来的路上被晋国灭了,只剩了一个主帅孟明视和两个副帅回来了, 相当于全军覆没。
秦穆公没有惩罚当时的主帅,而是以“以一眚掩大德”为主帅明理,同时还对全国发了一份相当于认错的告示,将责任都归咎于自己。孔子说“观过识人”这点也说明了秦穆公的了不起。
后来孟明视又和晋国打了一次败仗,这次秦穆公还是没有责罚,并对外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宽慰孟明视,继续任用孟明视。孟更加忠心勤练军队。
这件事儿被当时晋国的谋略家赵衰知道后,就预言下次秦国再打我们,我们必败。
于是在四年后秦国再次向晋国发动进攻,渡过黄河后便把船击沉以示其决心。
晋国闭门不迎战。
秦军一直向东打,取了王官,后又去了三年前兵败的地方,埋骨祭祀,整个过程晋国人无人过问。
秦穆公虽未有机会称霸中原,但这次强大的晋国不迎战也侧面反应了秦国的强大。
经过以上在试图向中原扩张的两次重要战争都失败了后,秦穆公将转而向西扩张,收复了西戎方圆千里的众多诸侯国。
第一个灭的就是戎国,也是当时西戎诸侯国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余的诸侯国也纷纷投降了。
秦穆公一统西戎加速了文化风俗和思想的统一。
秦穆公唯一让后世诟病的一件事儿就是秦穆公死时共180人殉葬。
诗经中就有一篇《秦风.黄鸟》讲的内容就是批判穆公用人殉葬这件事的。
当时在中原地区已取消殉葬的习俗,这也是秦穆公算是晚节不保的一件事儿吧。
在历史的长河中,武则天无疑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她是心狠手辣的“坏人”,有人则认为她是充满智慧和谋略的杰出女性。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位传奇女性,看看她到底是“坏人”还是智者。先来说说很多人认为武则天是“坏人”的理由。在那些反对她的人眼中,武则天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的孩子。比如
2025-05-02 01:05:12历史上的李世民是个很复杂的人物,他有雄才大略,武统天下,却也有抹不去的黑点,比如他昏庸无道,上娶六手老太萧美娘,下玩纯情少女武则天,那李世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李世民出生以后,隋朝就开始了风雨飘摇,因此可以说李世民是一个乱世将星,当年很多军阀都在造反,而李渊身为山西地区的一把手,最大的任务就是镇守山
2025-05-02 00:10:00魏无忌(约公元271年-349年),字少卿,是中国晋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化名流,他也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魏无忌在晋朝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誉为“魏晋之际,一时之杰”。魏无忌在军事、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他早年在军事方面表现出色,曾多次参与平定叛乱、剿灭盗贼等战事,屡次立下战功
2025-05-01 02:29:43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无忌,因礼贤下士大量招收人才,门客可达三千人,同时他也有打仗的经验。他曾多次帮助赵国打败秦国,并主张合纵抗秦,这样一个人才为何会到晚年抑郁而终呢?不受待见魏无忌又被称作为信陵君,他和田文、赵胜和黄歇并称为“四君子”,他出身魏国贵族。同时他也是魏安厘王的弟弟,等到安厘王即位以后才
2025-05-01 01:14:59公元前277年,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去世,魏无忌的哥哥魏圉继承魏国王位,是为魏安釐王。翌年,安釐王封魏无忌于信陵(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他因而被称为信陵君。魏无忌出身贵族,礼贤下士,招养门客。曾派门客刺探邻国动静,对秦军东进意图思虑甚深,认为秦必以吞韩并魏为先,故反对亲秦伐韩之策,力劝魏王存韩以保魏
2025-04-30 03:42:53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