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秦朝,大家不可避免的就会想到那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以至于掩盖了秦国其他君王的风采。
但秦朝能统一,绝对不仅仅是嬴政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就像贾谊的《过秦论》所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而这“六世”所指的正是秦朝一统天下之前的六位秦国国君: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驷、秦武烈王嬴荡、秦昭襄王嬴驷、秦孝文王嬴柱和秦庄襄王嬴异人。
但唯有秦孝公嬴渠梁才是真正使得秦国从最弱小的国家(秦朝当时是战国初期七雄中最弱的国家)变成最强大的国家,是一个秦国统一的真正奠基人。
那么为什么秦孝公,他才是是秦朝统一的真正奠基人呢?其原因让人佩服不已
一、年轻有为、求贤若渴
秦国经历了几代君位动荡后,国力大为削弱。战国初期,秦国已经变成了战国七雄中最弱的诸侯国了。当时最强的魏国趁秦国政局不稳之机夺取了河西地区。
秦孝公之父秦献公继位后,数次东征,想要收复河西失地,可惜到死那天都未能完成心愿。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处于西边,地处偏僻,文化水平战国最低,就连孔子周游列国时,唯独没去秦国,可想而知秦国当时到底有多落后。
秦孝公继位时年仅21岁,他深知秦国地理位置偏僻、远离文明中心、国弱民穷。上台不久,他就颁布了著名,著名的“求贤令”,以招揽各国的人才。
当时招贤令是这么写的:宾客和群臣中有谁能献出高明的计策,无论高低贵贱,只要使秦国强盛起来,我就给让他做高官,分封给他土地。
秦孝公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远见,知道人才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最关键的一步,可谓是年轻有为,求贤若渴。这同时也为商鞅入秦埋下了伏笔。
二、重用商鞅,实行变法
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变了法,提高了综合国力,如楚国吴起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 、韩国申不害变法、齐国邹忌变法。
不过战国时期这些国家变法大多都不彻底,但唯独秦孝公重用商鞅实现变法,从君主到老百姓,进行了全国性的变法。
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对。
秦孝公没有采取强制压迫的办法,而是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辩论,以理服人。既让主张改革的商鞅说话,也让反对改革的甘龙、杜挚说话,各自把自己要说的东西都讲出来,看看谁更有道理。
直至商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使反对派哑口无言,才称之为“善”,才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这说明,秦孝公是民主的,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也是善于统一思想的。
既用商鞅,孝公对其信任始终如一。
在变法前商鞅曾要求秦孝公答应他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国君对变法主政大臣必须深信不疑,不受挑拨离间。否则,权臣死而法令溃。
秦孝公欣然答应,并说:“三百年来,变法功臣皆死于非命,此乃国君之罪也。你我君臣相知,终我一世,绝不负君!”
孝公言行一致。在商鞅改革之初,“百姓苦之”;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王者”,秦孝公始终没有动摇对商鞅的信任,甚至孝公在病重时,还打算把君位让给商鞅。
商鞅第一次变法的内容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严惩私斗、改法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
经过第一次变法后,秦国的国力开始强大。公元前358年,秦国在西山击败韩国。公元前357年,楚国与秦国联姻。就连魏国也开始与秦国建立外交关系。
秦孝公的最可贵之处还在于以实际行动支持商鞅的改革。真正做到了“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地步!
新法实施以后,遭到了一些旧贵族的强烈反对,这些旧贵族暗暗串通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挑动太子驷犯法,企图打开一个缺口,破坏整个变法事业。
商鞅毫不动摇,对秦孝公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秦孝公完全同意。考虑到太子是国君的继承者,不能用刑,便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一个割了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
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新法了。
平定太子事件后,秦孝公拜商鞅为大良造,开始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为: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加收口赋、统一度量衡。
新法推行了十年后,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三、收复河西,迁都咸阳
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
变法成功后,秦国实力大增,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大败魏军,并占领少梁。同年,秦孝公命公孙壮率军攻打韩国,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
公元前353年,秦孝公趁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于前352年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
第二年,商秦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决定趁魏国实力尚未恢复之机,大举攻魏。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再次攻魏,在岸门击败魏军,俘其主将魏错。同年,秦国联合大荔戎包围了魏国的郃阳。
终于在秦孝公的努力下,河西之地重回故土,也算是了结了秦献公、秦孝公父子俩的心愿。终于打败了魏国,使得战国霸主移位成了秦国。
之后,秦孝公将国都迁到咸阳。为什么要去咸阳呢?
咸阳扼渭水之渡,地势平坦,北有九峻山,易守难攻,不仅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而且周边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可以说是充分具备了作为都城的有利条件。
之后秦朝再无迁都,依靠咸阳逐渐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可以说,如果没有秦孝公的真心求贤,就没有商鞅入秦,如果不是秦孝公力挺变法,秦国就不会从一个最弱小的、未开化的国家,摇身一变,成为了战国最强的国家。
这就是为什么秦孝公是秦朝统一的奠基人的原因了。
再读陆游这首词最早见于语文课本,当时对它的了解仅限于: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究竟是何志未酬呢?当时老师大抵是讲过的,但是记忆已模糊不清了。再次翻看这首词已是相隔数十年了。在了解过南宋历史之后,似乎可以感受到陆游当时的心情了。坎坷的应试之路陆游
2024-11-23 09:17:40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五霸,个个都是称霸一方的存在,其实力都是毋庸置疑的。就是在这样一个群雄争霸的战乱时期,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却三年不理朝政,日日笙歌,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以绝对的实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那么楚庄王是如何完成逆袭的呢?蓄势待发楚庄王作为楚穆王的儿子,在楚穆王离世后,楚庄王继承父业成为
2024-11-23 09:02:40[在一次宴会上,楚庄王命令他所宠爱的美人给群臣和式士们敬酒。傍晚时分,一阵狂风把灯烛吹灭了,大厅里一片漆黑,黑暗中不知是谁用手拽住了美人的衣袖。美人急中生智把那人系帽子的带子扯断,然后来到楚庄王的身边,向他哭诉了被人调戏的经过,并说那个人的帽带被扯断,只要点上灯烛就可以查出此人是谁。楚庄王安慰了美人
2024-11-23 08:47:48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有一只很奇怪的鸟,三年不鸣不飞,只知道沉湎于凡鸟类的生活。人们看到这只鸟都觉得很奇怪——是鸟总是要飞的,为什么它总是、这么缄默呢?于是便有大臣上奏君王,皇帝听了十分感动,便说:“此鸟不凡,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就是成语“一鸣惊人”的来历。而这个“不飞不鸣”以至于“一鸣惊人”
2024-11-23 08:33:01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孔子孔子赞美楚庄王的德行,楚庄王真可谓贤德!轻视千乘之国而看重一句有益之言。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叙了楚庄王多例仁义之举,明显有别于他先祖随意征伐,还耍流氓说道“我蛮夷也”。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被称为“春秋五霸”。其中宋襄公以“仁义”著称列于五霸
2024-11-23 08:18:24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