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塑像
在中国民间信仰的五大宗教中,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外来宗教,只有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每种宗教都有自己的追求目标。道教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精神和形体的修炼,得道成仙。为了建立和充实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组织体系,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尊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老子是春秋后期著名的大哲学家,姓李,名耳,字聃。《史记》记载其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老子刚出生时,人们就发现他的相貌异于常人:前额宽阔,耳垂特别大。按照当地人的说法,耳垂大是有福气的象征。老子长大后果然才识过人,二十多岁就担任了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以知识渊博闻名于世。
老子比孔子年长约二十岁。孔子曾前往周都,向老子请教礼制方面的学问。礼制就是通过礼仪的规范化,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但老子对礼制那一套东西不太认同,他直言不讳地说:“孔丘啊,倡导礼制的那些老家伙,恐怕连骨头渣子都已经烂掉了,只剩下一些荒唐言论还流传于世,你可千万别中他们的流毒。品德高尚之人,有机会就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没机会就归隐江湖,过无拘无束的生活。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都会玩囤积居奇的套路,才能卖个好价钱。有德行的人,反而大智若愚。所以,你应当去掉身上的骄气和贪婪,不好高骛远,才能做成大事。希望你将我的这几句忠告铭记于心。”
孔子是礼制的倡导者,估计不会接受老子批评礼制的观点,但他对老子的学识和人格魅力,还是十分敬佩的。孔子回去后对弟子们说:“我们都知道,鸟会飞,鱼会游,兽会跑。会飞的鸟,可以用箭去射它;会游的鱼,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跑的兽,可以织网捕获它。可对于腾云驾雾飞上天空的龙,我却毫不了解。今天见了老子,让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他的见解非常深刻,堪比出神入化的飞龙啊。”孔子对老子的评价,犹如粉丝对偶像的热爱,发自内心,真诚无比。
老子骑牛像
老子注重研究道德方面的学问。道,是指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可以理解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态度,可以理解为遵循道的原则行事的品质。老子主张,做事要合乎道,顺其自然;做人要合乎德,遵从法则。所以,眼看周朝日益衰落,老子萌生了去意。他准备西出函谷关,找个地方隐居。
当老子骑着青牛行至函谷关时,守关将领尹喜对他说:“您老人家要隐居,我们尊重您的选择。但我有一个请求,希望将您的真知灼见写成一本书,留在世间,以便我们还能从书中得到您的教诲。”老子大约觉得这个想法不错,于是在函谷关奋笔疾书,撰写了一本五千多字的《道德经》,阐述关于道、德、无为而治、以弱胜强以及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见解。《道德经》是道家学说的源头。道家后来成为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不知所踪。有人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多岁,还有人说他活了二百多岁。虽然是道听途说,没有确切证据,但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仍禁不住感叹:“如此高寿,是因为他修道养心的缘故啊。”
老子在世时,不仅道教还没有产生,连道家学派都没形成。道家要到庄子时代才成为正统学派。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所以道家学派又称老庄学派。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智囊机构——稷下学宫有一批学者,为让道家学说更加权威,故意将老子之学溯源到了远古时代的黄帝那儿。老子之学与黄帝之学结合,于是形成了黄老之学。黄老之学包括三大主题:修行(修身养性、长生久视、丹道等等)、经世(政治思想、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等等)、致用(技术发明等等)。从战国中期到秦汉之际,黄老之学极为流行。西汉初期出现“文景之治”盛世,就是推崇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结果。
《道德经》
道教的产生,是老子去世数百年之后的事情。两汉时期,由于巫术盛行,黄老之学受巫术影响,逐渐被神化。东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为道教的形成提供了参照。到了东汉末年,随着“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等教团组织的出现,道教正式形成。唐朝时期,李氏皇族为巩固政权,宣称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代,并将道教奉为国教,将道教推向了顶峰。
虽然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尊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可从道家和道教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老子与道教并没有直接关系。道教奉老子为教主,怎么看都有点牵强。道家与道教虽有渊源,但也有着本质差别。道家主要以哲学、学术思想学派而著称,而道教则以宗教形态而存在,二者呈现不同的思想文化特征。更关键的是,道教的许多观点,偏离甚至歪曲了道家思想。比如,道家的生死观是顺乎自然,付之于命运。而道教却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认为通过人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常规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以致于道士们痴迷炼丹。显然,道家学说蕴含着深刻哲理,而道教的追求则纯属异想天开。
道教把修炼成仙作为追求目标,不仅背离了道家的修行主题,还丢弃了道家思想中最具价值的经世、致用两大主题,使得道教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窄。唐宋时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尚能用来维护帝王的正统性,从而得到青睐。明清以降,随着道教理论的停滞和退化,道教逐渐失去神秘色彩,官方对它的兴趣大减,态度亦随之发生变化。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道教的历史是很奇怪的。从老子智慧的高峰降到民间道教的神秘学、法术、驱邪逐鬼,从来没有一个宗教退化得这样厉害。”
如果老子再生,不知道会不会对道教产生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或许老子会不停地摇头叹息:“我不是道教教主,我与道教无任何关联。因为,我的思想他们根本不懂!”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