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大宋第一古惑仔",写词只是爱好,杀人才是主业"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夸张和令人费解。辛弃疾作为一位著名的词人,其作品流传千古,但究竟是怎样的经历让他被冠以"杀人"这一罕见的头衔?他又是如何在动荡的岁月中抛头露面,留下不朽的传奇?
宋高宗赵构踌躇满志,北征恢复河山。可惜祸从岳飞受冤,数年辽兵逞凶,几乎扫荡中原城邑。更有赖阮籍的英才没世,国势渐衰。但历朝运数,自有轮回,富贵之家或许愁云惨淡,平民寻常或迎来拨乱反正的时机。
北人沐雨霜,未蒙天恩,1140年甘露之秋,河阳一带蓦然出世扬名的人物。这便是后来被誉为"辛家将"的辛弃疾。粗通文墨,生性英勇,祖父刘赞为之取名"弃疾",寓意辽人退去,河山无忧。辈分森严,童年便教书习武,聪颖过人,不数年拳脚精湛,驾驭策术了熟于心。
既无官职,已能呼风唤雨,直捣金营。年方弦酷,杀敌立功,名震中外。身旁战士,个个虎狼生猛,纵横驰骋。无奈山河未定,多受离居,生怕功行未遂,捷径维艰。但凭一腔尚武热血,雄心勃勃,克复大统,在即必在!
金国乘宋室匮乏,遂起贪婪之心,矢志不渝要夺取河北富庶之地。金兵虽勇猛强横,但操纵简陋,士卒多为被俘民夫。宋朝虽然国力渐衰,但良将如云,谋士辈出,岂能任由敌人横行无忌?
1161年金军再度大举南侵,一时间山东平民怨声载道,顿失家园。这一年乃耿京起义之时,他不过二十二岁的年纪,便拉起两千名壮士饱含仇恨的热血青年,浩浩荡荡奋勇杀敌,连捷数阵。可惜暂时的小胜并未扭转大势,耿京军队终为金兵所破,辛弃疾也加入其中。
就在此时,一名叫义端的奸细趁夜偷盗了耿京的军印,意图逃往金军阵营拿重赏。辛弃疾仇恨滔天,立马驰骋数百里逼近这名卖国逆贼,在狭路之上将其活捉,亲手斩下其人头示众。鲜血淋漓之中,辛弃疾英勇无畏,直捣金军大营,纵马深入虏穴,连扫数营硝烟弥漫之际终归全须全尾。
兵败如山倒,奸细丧尽天良,忠义难觅苍生眷顾哪怕一线生机?辛弃疾携耿京残军孤注一掷,一路披靡奔赴临安朝廷,恳请宋高宗支援救亡。功高震主,金国阵前溃不成军,竟有万余虏卒归附宋朝,实为千秋奇闻。
虽然辛弃疾凭一股英勇打下了传奇战役,却难逃权臣猜忌。宋高宗既赏识他的勇武,也忌惮他日后的嚣张飞扬,遂将他委以文职以绝后患。然而奇男子自有不同卦数,岂是区区官职能够拘囿?
宋室实权已从金国手中夺回,可荆襄大地遗祸不断,宋廷无暇南征。但辛弃疾毅志未移,他在江东地区重新树起旗帜,创建了一支精锐部队"飞虎军"。这支军队虽不为朝廷直属,却凭借严格的军纪和出色的武艺,在一时无两的训练下迅速成为南方的铁骑克星。
日夜操练,勤加钻研,辛弃疾自诩"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横刀捉叛将"。白天挥汗习武招式,夜晚苦读诗书兵法,谙熟了种种兵书大义,对未来反攻复国路线也了若指掌。他时常邀请一些同道中人把酒话兵,畅叙恢复中原的理想,唤起人心向往和军威凛凛。
永康年间,辛弃疾更是高谈阔论,宣称金人多行暴虐,早晚要被天惩。锦衣华服间,武将文人挥斥方遒,有如昆仑云开风箭激射,澎湃澎湃。谁能料到,短短三十年后,这番壮话不啻于一张沉重的遗憾和反思。
功亏一篑,辛弃疾在宋廷声望渐衰。时年己及不惑,他放下功名,携宋人共勉,寄情万里江山。于是乎,开疆拓土的勇气在他心头孜孜不倦地燃烧。
镇江城头,辛弃疾策马长嘶,环视苍穹下一望无垠的汪洋。他悲从中来,思绪万千,追忆先贤开疆垦野的艰辛。可怜无穷匪躯,纵不能亲赴沙场,唯有遗民文人以文字砥砺心智,喻示良知。
一声长嘶过后,辛弃疾拂袖而起。此后他每每染笔陈词,或在临帷品茗之际,无不怀揣千秋功业。他挥斥方遒,直陈时弊,奏疏朝廷。言辞犀利,气概不群,实为丹心可鉴。然而祸不单行,蕴含太多江湖气息的他,不免遭到一些世家门阀的猜忌和排斥。
三十七岁那年,一封弹劾书将辛弃疾打入冷宫,自此只得潜心于文学创作。辛弃疾并未就此就此放下屡劳无获的忧心,他的理想仍在日思夜想之中汲汲求索。但作为一代词人的他,不啻投入了更多精神将这一认知转化为文字,而非重新担起砍杀刀枪的使命。
恰若春蚕吐丝孜孜不倦,辛弃疾的壮怀还未就此熄灭。中年时期虽遭冷遇,但丹心不移,他默默积蓄着江山夙愿,待时而动。直到暮年垂暮,这番英雄壮志仍历久弥坚。
宋高宗驾崩,新君继位,局面渐趋缓和。辛弃疾获重用,奉命镇守绍兴一带,再度挥斥方遒,呼风唤雨。上阙之时,他必挺胸陈词,高谈阔论如何重振雄风扫清暴秦。满朝文武倾慕有加,皆以为他才高识广,当可复大业。
不料朝野间一阵风云突变,辛弃疾竟遭党羽谗言构陷。匪徒哗变,忠贞遭弹压,他不得已卸任回乡。然而锐气丝毫未减,白发苍苍却更显英姿挺拔炯炯有神。他仍日夜操作兵书,与诸名士把酒高谈江湖阵势,未曾一日销声匿迹。
生平矢忌被朝野臣工诽谤陷害,但辛弃疾并未被埋没在尘世中。他堂堂正正活到八十有四,令那些诸如党羽之流的流言蜚语无从指证和亵渎。虽终日不圆大志于一死,但也绝非昧于今世无所作为。他的事功德政宏亮瞩目,日后子孙当必追慕庆贺。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