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南宋传奇辛弃疾:诗人中的战斗王者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6 10:33:13    

一、壮志凌云少年时

辛弃疾出生于公元 1140 年的山东济南,彼时北方在金人统治之下。祖父辛赞虽在金朝为官,却一直心系宋朝,渴望南归,无奈家族人多无法成行。辛赞常常带着辛弃疾 “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将爱国之情传递给他,使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公元 1161 年,金国皇帝完颜亮大举进犯南宋,北方汉人不堪压迫纷纷起兵造反。21 岁的辛弃疾毅然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军中掌书记。这个职位不仅要负责起草军中书檄文告,还能参与军中机密事宜。为取得南宋朝廷支持,辛弃疾力劝耿京南下接受南宋领导。耿京很快接受建议并派辛弃疾南下。辛弃疾一行人到建康成功见到宋高宗,宋高宗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天平军掌书记。

据史料记载,当时北方的起义军众多,但规模普遍不大。辛弃疾率领的两千余人在其中已算一股不小的力量。然而,与金朝的强大兵力相比,仍显薄弱。在这样的局势下,辛弃疾深知只有与南宋朝廷联合,才能有更大的胜算。他凭借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果敢的行动力,在复杂的局势中为起义军寻找出路。

在起义军中,辛弃疾不仅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还以其重情重义的品质赢得了众人的敬重。他与义端和尚的故事更是凸显了他的勇猛和果断。义端和尚在辛弃疾的劝说下,本已答应投奔耿京,却因贪图金人高官厚禄,偷了耿京的印信逃跑。辛弃疾被耿京怀疑,他立下三日之约,若不能擒获义端,情愿赴死。最终,辛弃疾追上义端和尚,手起刀落将其斩杀,回去交差,耿京对他更加赞赏。

辛弃疾的少年壮志不仅体现在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上,更体现在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担当。他在金人统治下长大,却始终不忘自己是宋朝子民,为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不惜投身起义军,历经艰险。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不朽的传奇。

二、勇闯敌营震天下

(一)生擒叛徒展气魄

当辛弃疾得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后,悲愤交加。但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定率五十人闯入五万人的金兵大营,誓要生擒叛徒,为耿京报仇。

要知道,这是一场实力极其悬殊的行动。五十人对五万人,犹如以卵击石。然而,辛弃疾凭借着非凡的勇气和智慧,精心策划了这次行动。他趁着夜色掩护,带领五十名勇士悄悄潜入金兵大营。此时的张安国正与金军将领在营帐中喝酒庆贺,完全没有料到辛弃疾会如此大胆地前来。辛弃疾等人如神兵天降,冲入营帐,在众目睽睽之下,迅速将张安国捆绑起来。金军将领们一时竟没反应过来,等他们回过神来,辛弃疾已带着张安国准备撤退。

但辛弃疾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趁机策反了一万多名耿京的旧部。这一壮举,充分展现了辛弃疾的气魄和人格魅力。他不仅有勇有谋,还能在危急时刻说服众人,共同反抗金军。据说,在策反过程中,辛弃疾慷慨激昂地讲述了耿京的理想和他们起义的初衷,让许多人深受触动。这些旧部原本就对张安国的叛变行为感到不满,在辛弃疾的感召下,纷纷决定跟随他投奔南宋。

(二)威名远扬受赞誉

辛弃疾的这一壮举让南宋举国震惊。人们纷纷传颂着他的英勇事迹,宋高宗对他也是赞不绝口。一时间,辛弃疾成为了南宋的英雄人物。他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励着无数人为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辛弃疾也因此开始在南宋为官。他本以为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勇气,为南宋的抗金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现实却并非如他所愿。南宋朝廷的软弱和主和派的势力强大,让他的抗金主张屡屡受挫。尽管如此,辛弃疾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不断地向朝廷上书,提出抗金的策略和建议。他的一片赤诚之心,令人敬佩。

三、壮志难酬心悲愤

(一)为官献策遭冷遇

辛弃疾自南归后,一心想着抗金北伐,收复失地。他怀着满腔热忱,先后写下了《美芹十论》《九议》等军事著作,详细分析了宋金形势,提出了一系列抗金主张。在《美芹十论》中,辛弃疾从战略层面深入剖析了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弱点,指出了南宋抗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他认为,南宋不应畏惧金国,而应积极备战,抓住时机,一举收复失地。在《九议》中,辛弃疾更是具体阐述了抗金的战略战术,包括如何选将、练兵、布阵等。

然而,辛弃疾的这些良策却遭到了朝廷的冷遇。当时的南宋朝廷,主和派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主张与金国议和,以换取短暂的和平。主和派认为辛弃疾的主张过于激进,会破坏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于是,他们纷纷弹劾辛弃疾,指责他 “好杀、好财、好色”。其中,淳熙八年底,王蔺指言辛弃疾 “奸贪凶暴,帅湖南日虐害田里”“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这些无端的指责让辛弃疾深感无奈和悲愤。

尽管辛弃疾的军事著作在后世被兵家所重,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将才,但在当时的南宋朝廷眼中,却如一张废纸。宋史对辛弃疾的记述中只说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这样的归因显然不够充分和深刻。其实,辛弃疾的著作未被重视和重新启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宋朝的文书奏章体系使得奏章的保存并不容易。

辛弃疾上书《美芹十论》的时候官职低微,很可能是以 “章奏” 的形式上奏给皇帝和宰相的。如果皇帝对奏章中的问题难以处理,不甚同意,一般会采取 “留中” 的办法,或者将奏章交给有关部门讨论研究。而奏章在被皇帝审查批阅后,一般会到专门的地方进行烧毁,从而难有再次启用的可能。另一方面,辛弃疾的观点眼光太过于长远和深刻,并没有刻意地去迎合当权者的意图。无论是《美芹十论》还是《九议》中所持的观点,都与主和派的主张相悖,因此难以得到朝廷的认可。

(二)无奈解甲归田园

在重重压力下,辛弃疾无奈解甲归田。尽管壮志未酬,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将自己的情怀写入词中。他的词作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如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些词句深刻地表达了他的悲愤之情。

同时,辛弃疾在文职工作上也做得十分出色。他仅用半年时间就将当时因战火牵连而生灵涂炭的滁州经济振兴;三个月剿清江西周围的匪患。在湖南为官时,他除了刚正不阿地处理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外,还秘密组建一支骁勇善战的 “飞虎军”。虽然这支军队最终因触及到朝廷贵族高官们的切身利益而被解散,但辛弃疾的才干和勇气却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解甲归田后的辛弃疾,过着平淡的生活。他在江西修建了一座带湖泊的庄园,自号 “稼轩居士”。在这里,他时常对家人说:“人生在世,需克勤克俭,劳作耕田。” 他的词风也逐渐转为平淡,早年那种壮志豪情早已被岁月的风霜所磨平,只剩下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然而,他心中的抗金之火从未熄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大喊着 “杀贼、杀贼、杀贼”。

四、英雄迟暮志不改

(一)晚年获旨难如愿

嘉泰三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再次为抗金大业贡献力量。然而,此时的辛弃疾已步入晚年,身体每况愈下。尽管他接到朝廷旨意,可指挥南宋正规军,但岁月不饶人,他已无力再像年轻时那般驰骋沙场。他心中充满了遗憾,看着自己曾经为之奋斗一生的抗金事业,如今却因年迈病重而无法亲自参与其中,只能寄希望于年轻一代。

(二)爱国之心永不灭

辛弃疾的一生,命运多舛。他少年时便立下报国之志,青年时勇闯敌营,名震天下。中年为官,却屡遭冷遇,壮志难酬。晚年虽获朝廷起用,却又因年迈病重无法实现夙愿。然而,他的英雄本色和爱国之心从未改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大喊 “杀贼、杀贼、杀贼”!这三声呐喊,饱含着他一生的悲愤与无奈,更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眷恋。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什么是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辛弃疾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词作,也将永远流传下去,让后人感受到他那炽热的爱国之心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相关文章

礼贤下士智勇兼备——战国四公子之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约公元271年-349年),字少卿,是中国晋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化名流,他也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魏无忌在晋朝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誉为“魏晋之际,一时之杰”。魏无忌在军事、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他早年在军事方面表现出色,曾多次参与平定叛乱、剿灭盗贼等战事,屡次立下战功

2025-05-01 02:29:43

“战国四公子”魏无忌:他礼贤下士曾击败秦国,为何会抑郁而终?

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无忌,因礼贤下士大量招收人才,门客可达三千人,同时他也有打仗的经验。他曾多次帮助赵国打败秦国,并主张合纵抗秦,这样一个人才为何会到晚年抑郁而终呢?不受待见魏无忌又被称作为信陵君,他和田文、赵胜和黄歇并称为“四君子”,他出身魏国贵族。同时他也是魏安厘王的弟弟,等到安厘王即位以后才

2025-05-01 01:14:59

战国四公子之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公元前277年,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去世,魏无忌的哥哥魏圉继承魏国王位,是为魏安釐王。翌年,安釐王封魏无忌于信陵(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他因而被称为信陵君。魏无忌出身贵族,礼贤下士,招养门客。曾派门客刺探邻国动静,对秦军东进意图思虑甚深,认为秦必以吞韩并魏为先,故反对亲秦伐韩之策,力劝魏王存韩以保魏

2025-04-30 03:42:53

武则天虽为女性荣登帝位,上位后做了哪些政绩,令天下心服口服?

唐朝时期女性的地位非常之高,不仅可以嫁给自己喜欢的人,甚至还可以在婚前谈恋爱,要知道这在清朝的时候都是不被允许的,所以说唐朝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朝代。与此同时在这个朝代当中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女性,尤其是武则天成为皇帝这件事情就足以见得唐朝是一个非常包容开放的朝代,同时也是一个讲究男女平权的朝代。当然了,在

2025-04-30 02:32:25

魏安釐王和楚怀王,怎么看信陵君和项羽杀将夺兵权?

公元前257年,“长平之战”后,秦军继续向赵进攻,围困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图-长平之战后秦军攻势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往救,又慑于秦的恫吓,命军队驻扎在边界按兵不动。情急之下,魏信陵君急于救赵,窃符救赵,假传君令杀了魏将晋鄙,解除了邯郸之围,从此信陵君确立了在各国中的强大影响力。时隔50年,公元前20

2025-04-30 01:44:12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