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书籍中,《老子》是我读得最多、也最仔细的一本著作了,在北京打工的小二十年中,在我外出办事的间隙中,利用在银行或办税等候的时间里,总是带有一册《道德经》老子白话浅解,也不知读过多少遍了。
但真正系统理解老子思想,还是在来深圳后,读了南怀瑾大师的《老子他说》,南先生以深厚的文史功底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对《老子》的内涵作了充分的阐解、辨正和引述,使我受益匪浅。
对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我总是心怀“畏途”之意,以我的古文功底,读来很是费劲,宁愿读那些汉代大赋也不愿读这些“子曰”。
及至有一次,同我们合作的日本松下北京公司的总经理提出,想找个人在他休闲之时,陪他聊聊天,讲讲老子,孙子兵法这些中国古代的经典,这任务自然落到了我的头上。
于是乎,买来一堆的书来恶补,三个月后竟然莫名地有了些底气,除了有些如何用日语来表述有点吃不准外,倒也能唬得过去,通过这一次的备战和实践,至少对理解老子有了全新的认知,也算是一大收获了。
我对老子是奉若神明的,区区五千字,写就一部影响世人的巨著,其中闪烁着人类文明智慧的光辉,映射着国人数千年的轨迹,千古以来,唯一人耳。
可能是时代遥远,数百年过去后,到了司马迁之时,由于大量的史料缺失,所以《史记》中对老子的介绍极为简陋,而且是《老庄申韩列传》,同几位大神级的人物合为一传,完全是云遮雾罩般地迷惑。
司马公对老子的生平的介绍也只寥寥三十余字,“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苦县,即今河南鹿邑,其职务是周王朝的图书馆长。
而对老子的记叙中,也只说了这么几件事,孔子问礼、修道德并为关令尹喜著书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至于其他,皆是后世野史之言。
尽管记载无几,但老子所担任职务非常人能胜任,他一定是个智慧之人,其职务也让他能够博览群书,加上他的亲身实践与感悟,于是我们有了这部充满智慧的《老子》,人生至理、因缘造化,皆潜于其所书。
老子可以说是古代哲学家中最具后现代气质之人,他通天晓地,将世间万物的生死轮回,以一个“道”字统而归之,却又全然未落入虚无主义的巢穴,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特有文化符号。
我的学识自是浅薄,依我的理解,老子智慧最集中的体现就是辩证,“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的发生总是向着两个互为相反的方向转变,两者相互相承,相互转化,于百姓而言,最直接的便是形成了类似福祸相倚这样浅显的道理。
最早接触老子,是在当年上山下乡当知青时,从家中带去的一本杨荣国先生的《简明中国哲学史》,尽管此书在先秦哲学中重点说的是“儒法斗争”,但却在老子一章中知道了“小国寡民”一词,很有点奇葩的感觉,这是我对老子最初的了解。
至于其他如“绝圣弃智”,“绝巧弃利”一类,更是不知其所云何为,只是觉得太深沉了,不是我那个年龄和时代能够理解的,至于处下、守弱、无为、不争等观念,也不是如我这样的凡夫俗子能理解其中之妙处的。
历史上的老子地位是很崇高的,是神一样的存在,不过于今而言,可能也并非主流意识,他那快乐生存的智慧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也是格格不入的,试想,谁能够抛弃诱惑而崇尚自然,虽然有些人口头上喊着越简单就越自由快乐,可是,能真正做到的,那是少之又少。
人为乏趣,天机自然,这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所在,而人们在面对生活诸多的重压之下,不可避免地被金钱、房贷以及车子、女子所诱惑,如何能做到潇洒和自然,大家都在资源的争夺中拼命,承受着“生命之重”,想要在这喧嚣的尘世中追求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何其之难!
在中国传统宗教中,老子是被奉为道教鼻祖,被称为“太上老君”或“道德天尊”,骑青牛,紫气东来。过函谷,老子化胡,但道教发展到今天,早已是脱离了原始的本来面目,经过看风水,扶乩这些乱七八糟的把戏后,残存的,大概也就是个养生术被一些人所尊崇了。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要评价老子或解读《老子》,我觉得怎么都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只能说,是将自己的的一点感悟写下来,仅此而已,至于有人说读过几百遍《老子》,就在平台上大放厥词,我认为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于我来看,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集大成之人,后世诸多的学说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发散而成,但是,我们不一定非要将其奉为圣人,更不应将其神化,因为,他的处世哲学,他的治国理念,是不适合当今时代的。
在我的心目中,老子就是一位仙风道骨,心如止水的一位智者,如邻家老翁般地亲切,他在那个时代创下的“五千言”,是中华民族哲学皇冠上的瑰宝,各个时代中的各色人等,都会从他的思想中的某一段话中,得到启发,于人生,于治国,都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是跨越时空和文化的中华贤哲,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所处的时代离我们已是很遥远了,如果现在谁还会将其奉为圭臬,那么,你除了“躺平”,别无出路,最终必然会被时代所抛弃。
换而言之,我甚至可以肯定地说,现在如果还有哪个国家用他的观念来治国,那一定是会亡国的,尽管我也许会被人指责为“夏虫不可语冰。” 所谓“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个,我认账。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