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07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又一次登上他经常站立的山峰,遥望北方。此时的他即将走到他人生的尽头,驰骋疆场,恢复中原,是他一生未了的夙愿。回光之中,他仿佛回到了二十三岁。那一年,他手持金戈,足跨铁马,气吞万里。
公元1162年,距离靖康之祸已经过去了35年。这一年闰二月的一个晚上,在金人占领区的山东济州城里,新任知州张安国正在宴请几位金国将领,帐外有5万金兵驻扎,宴会已经进入到了高潮。就在这时,一个高大的身影跃马挥枪,来到金兵营帐之外,声称要见张安国。等张安国出来,没等有所反应,便被一把拎起扔到了马背上。等金兵反应过来时,这个抓了张安国的人,已经在城外和一小队人马汇合,马不停蹄地向南方奔去,这个人就是辛弃疾,这一年他二十三岁。
辛弃疾平时以英雄自诩,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收复中原。而这种伴随了辛弃疾一生的理想和抱负,都与他年少时的经历有关。
在辛弃疾出生的这一年,宋金之间又再次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战场上,正当岳飞率领的岳家军节节胜利的时候,朝廷却打算见好就收。在秦桧等人的谗言下,宋高宗赵构答应同金国议和,称臣赔款额外,还送上了抗战派将领岳飞父子的性命。于是南宋的都城临安,又讨来了临时的安宁。
然而,在南宋偏安一隅时,在北方包括山东在内的广大金人占领区,汉族人民并没有顺服于金人的统治。面对民族压迫,抗金起义时而时有发生,辛弃疾就成长在这样的一片土地上。
后来,在辛弃疾关于北方成长时期的记忆里,有一个老头儿的形象经常出现,这个老头儿就是他的祖父辛赞。由于父母早逝,辛弃疾由祖父抚养长大。受族众所累,皇室南度时,辛赞没有举家南迁,仍旧留在北方。虽然在金朝为官,但在辛赞的内心深处,始终做着反正的打算,他在等待一个起义抗金的时机。
为了激励子孙不忘宋金之间的仇恨,闲暇的时候辛赞会带着辛弃疾登高远望,指画河山,告诉他哪些地方曾经做过战场,哪些地方可做起事的凭借。除了培养武学,祖父还特意请来名师刘瞻为辛弃疾教授学业。就这样,在祖父和老师的双重教导下,辛弃疾无论文采武略,都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公元1154年,15岁的辛弃疾因在乡试中选,得到了去金朝首都燕京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与其他学子不同,他对自己能否考中并不关心,或者他压根儿希望自己考不上,而去往金国首都,他有着更为重要的任务。这次考试,辛弃疾果然落榜。三年后,他又再次以科考之名前往燕京。正是这两次007式的任务执行,让辛弃疾对金人统治区的山川形势、统治者内部的矛盾,还有部队的调动情况,都有了深入的了解。
后来,正是根据这些资料,他写出了自己的军事论文《美芹十论》、《九议》。并由此养成了重视情报工作的习惯,以至在以后很长的时间,辛弃疾对宋金之间的战争,常常有未卜先知的看法。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领60万大军分四路大规模南侵,打算百天之内灭掉南宋。金人各种名目的烧杀抢掠,进一步燃起了民间的怨愤。中原的豪杰义士纷纷举兵反抗,其中声势浩大的是山东以耿京为首的起义军,人数一度壮大到20多万。面对风起云涌的局势,一直要收复中原的辛弃疾热血沸腾,他在家乡召集了一支2000多人的队伍,投奔了耿京。耿京十分器重辛弃疾,让他在军中担任长书一职,将大印交给他保管。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让辛弃疾在耿京军中陷入了信任危机。有一位叫做义端的僧人朋友,随他一起加入了耿京的义军。但是辛弃疾没有料到,义端是一个十足的投机分子,有一天,义端竟然偷偷地跑了,而且还顺手偷走了辛弃疾保管的起义军大印。面对耿京的暴怒,辛弃疾当即立下军令状,三天之内,一定擒拿义端归案,否则甘受军法处置。义端偷取了大印,给辛弃疾带来麻烦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一个展示自己武力的机会。
在通往金营的必经之路上,辛弃疾截住了义端,面对杀气腾腾的辛弃疾,义端跪地求饶,并说:我识君真相,乃青兕,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面对求饶,辛弃疾不为所动,搜出大印,一剑砍杀了义端。这次事件让辛弃疾在起义军中名声大振。从此,耿京对他也是刮目相看。就在但就在辛弃疾崭露头脚的时候,起义军的形势却发生了变化,而辛弃疾的命运也将迎来巨大转折。
当时的金人为了巩固自己管辖范围的社会稳定,对于起义军采取怀柔政策:只要归顺,便既往不咎,还分封良田。面对金人的威逼利诱,耿京起义军的生存日益艰难。在辛弃疾的劝说下,耿京采纳了投奔南宋朝廷联合抗金的建议,并委派他去南宋接洽。
辛弃疾一行11人到达了健康。巧合的是,宋高宗正在这里视察工作。就这样,生平第一次踏足南宋的辛弃疾直接见到了最高统治者。面对意外归顺的臣子,宋高宗十分高兴。一场皆大欢喜的赏赐后,辛弃疾带着朝廷的文书和任命准备返回山东。就在返乡的途中,他得到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的消息。辛弃疾身上的热血再次燃烧起来,他拍案而起,立即招募了50兵勇,直奔济州去捉拿叛徒张安国。
50人对5万金兵,历史的细节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件事被写进了《宋史》,为辛弃疾的传记添上了最富英雄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笔。
公元1162年,23岁的英雄带着传奇式的开场,正式踏入了南宋的政治中心。而在北方的这段峥嵘岁月,也成了辛弃疾一生中最快乐、最灿烂的记忆。
晚年的辛弃疾回忆起这段金戈铁马的岁月,写下了一首《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公元前277年,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去世,魏无忌的哥哥魏圉继承魏国王位,是为魏安釐王。翌年,安釐王封魏无忌于信陵(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他因而被称为信陵君。魏无忌出身贵族,礼贤下士,招养门客。曾派门客刺探邻国动静,对秦军东进意图思虑甚深,认为秦必以吞韩并魏为先,故反对亲秦伐韩之策,力劝魏王存韩以保魏
2025-04-30 03:42:53唐朝时期女性的地位非常之高,不仅可以嫁给自己喜欢的人,甚至还可以在婚前谈恋爱,要知道这在清朝的时候都是不被允许的,所以说唐朝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朝代。与此同时在这个朝代当中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女性,尤其是武则天成为皇帝这件事情就足以见得唐朝是一个非常包容开放的朝代,同时也是一个讲究男女平权的朝代。当然了,在
2025-04-30 02:32:25公元前257年,“长平之战”后,秦军继续向赵进攻,围困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图-长平之战后秦军攻势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往救,又慑于秦的恫吓,命军队驻扎在边界按兵不动。情急之下,魏信陵君急于救赵,窃符救赵,假传君令杀了魏将晋鄙,解除了邯郸之围,从此信陵君确立了在各国中的强大影响力。时隔50年,公元前20
2025-04-30 01:44:12一、从女皇到“太后”,武则天的华丽转身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名字几乎成了权力和智慧的代名词。在705年的那个冬天,一场由张柬之等人发动的神龙政变,却让她不得不从权力的巅峰退下来,将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李显。你以为她会因此黯然神伤,或者愤愤不平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武则天虽然失去了皇
2025-04-30 00:35:34魏无忌出生日期不详,老爹是魏昭王,前辈孟尝君就曾在其父手下打工。魏昭王去世后,哥哥魏圉(yǔ)继承王位,史称魏安釐(xī)王,魏无忌是货真价实的皇室贵胄。战国后期,各诸侯国之间竞争已进入白热化,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魏无忌为了魏国的将来,积极招揽天下英才。太史公在《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魏无忌仁爱宽厚
2025-04-30 00:25:1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