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墨家学说为啥在秦以后就销声匿迹了呢——墨子溯源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26 08:17:36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百家争鸣的繁荣时期,其间出现了很多大师。如老子道家开山立祖之人;孔子儒家学术的创始人;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道家和儒家都源远流长,甚至至今影响到我们,然而作为名噪一时的墨家却在秦汉后很难再看到,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有关?

关于墨子这个人在历史记载中有很多谜一样的东西,这个人就和老子一样,出生有争议,出生地也有争议,甚至死后其学术流传也有争议,那么历史真相是什么呢?

大家好,我是@枫韵文史,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历史这个唯一的平民学术大家墨子。由于篇幅比较长,枫叶将从出生地,姓氏,师从,以及其死后学术分派及消亡来讲一讲墨子。

墨子简介

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1][2],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3],曾担任宋国大夫[4]。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这里的资料主要来自百度。我们先来看看这简介里的东西,墨子春秋末战国初年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藤国人。

很神奇吧,出生地居然有三个,那这三个究竟谁是正确的呢?三种说法究竟有什么依据呢?

宋国之说

百度里介绍墨翟,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那么目夷是是谁,这个说法有依据吗?

在《广韵》《六脂》里这样说:“宋公子目夷之后,以目夷为氏,”则公子目夷之后为目夷氏。这个目夷氏又作墨夷氏,世本说:宋襄公子墨夷须为大司马,其后有墨夷皋。”

  •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是简单介绍了墨姓的来源,那么这和墨子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再来看:

墨子先祖是殷商王室[6],是宋国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后代[7],目夷生前是宋襄公的大司马,后来他的后代因故从贵族降为平民。后简略为墨姓。


关于墨子姓氏以及墨姓来源我们后面讲详细介绍到,这里说了既然先祖目夷是宋国人,那么墨子就是宋国人了,这会不会很牵强呢?

在墨子的简介中曾说过墨子做过宋国的大夫,有的人会说,大夫不就是一个官职嘛,能说明什么呢?关键大夫这个官职还真不一样。

大夫这个官职是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

大夫一称历史悠久,早在夏朝

就有(《礼记》

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后周

成王制周礼,亦设有公、卿、大夫、士等官。

战国时期的大夫与春秋时期也不大一样。春秋时期的大夫,大部分是靠宗亲分封而来的,并且是世袭的。

正好墨翟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人,这时大夫一职还是世袭制。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里也记载: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司马迁的史记还是比较严谨的,很多东西他都亲自作了考证。

另外在《汉书.艺文志》也说:“《墨子》七十一篇,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

同时在墨子全书来看,墨子明显是亲宋的。比如我们熟知的“止楚攻宋”

说起止楚攻宋这里还有一个成语典故叫墨守陈规,这究竟是怎么一个故事呢?我们说说这个题外话。

这个故事原文较长,我就简单和大家说说,公输班(既鲁班)为楚王建造了攻城云梯准备攻宋,墨子听说后就从鲁这个地方赶来劝说楚王(这也就是后来有人说墨子是鲁阳或者说是鲁国人的原因)。

墨子见到楚王以及公输班,劝说楚王停止伐宋,公输班当然不愿意,于是两人就一个攻一个守,做了一次沙盘模拟。

结果,公输班的所有攻城器件都用完了,墨子的守城器件还有剩余,很显然公输班输了。

这时候公输班哈哈大笑,墨子也跟着哈哈大笑。楚王就懵逼了,这两个人怎么笑上了,就问其原因。墨子说我知道,公输班大笑的原因是什么?公输班以为把我杀了就可以大获全胜了。

楚王也认为有道理,但是墨子接着说,我把这些方法全告诉了我的徒弟,即使杀了我也无济于事。于是楚王放弃了攻宋的计划。

鲁国说

鲁国说是在清末才有的说法,清朝学者孙诒上作《墨子见诺》,在附文《墨子传略》中第一次提到墨子为鲁国人,这一说法得到很多山东籍专家的认同。那么他们的说法有什么依据呢?

前文说到,墨子为目夷之后,巧就巧在古时候还真有一个国家叫目夷的。

目夷国,《史记殷本纪》:契(音xie,商先祖)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目夷氏……

这目夷国原本是商纣王时期给庶出两个哥哥的封地。这里还出了一个伯夷叔齐让国的故事。

故事概要是,目夷国的国君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子夷,老三叫子齐,老二叫啥没有记载不过在《竹氏家谱》中有这样的记载:“孤竹君,讳初,子子朝。”这个孤竹国大概和目夷国是一脉相传吧,那么老二有可能叫子朝了。

老大和老三都不想做国君,于是离家出走了,老二就做了国君。

后来周武王伐纣时,这两个家伙又出来了,他们拉着周武王的马说,做臣子的怎么可以攻打自己的君主呢?武王也没鸟他们。后来,天下归周后,这两人可能气不过吧,就拒绝吃周的粮食,隐居山中以野菜为食,最后长期营养不良,居然给饿死了。

不过后人给他们的评价还很高的。《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

后来专家也列出了很多依据来说明墨子是鲁国人,譬如在《墨子.贵义》“墨子自鲁即齐”又如《墨子.鲁问》“以迎墨子于鲁”以及《吕氏春秋.爱类》“公输班为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

不过枫叶认为这些只能说明墨子很可能那个时候墨子在鲁阳或者鲁国游学,并不能说明墨子是鲁国人。


结语

至于藤国说,历史上也么有多少文献,这类大概和目夷国一样,是夏商周时期的小国,或者说墨子出生的地方有可能是这些先前小国的地盘,以至于牵强附会了。这种说法大抵和今天韩国人说一样。

关于韩国人说我想到了郭老师的相声说韩国人。韩国人说他们发明了孔子,发明了端午节,发明了书法,大概世界早期文明都和韩国人有关。这时候于老师在一旁急了,说到,那我们中国人发明了什么呢。郭老师会心一笑说到,我们中国人发明了韩国人啊

相关文章

唐宗宋祖,略输文采,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有多传奇?

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权力、欲望与历史的吊诡盛世明君,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绩被历史铭刻,他的“贞观之治”更是成为后世帝王的楷模。在这光辉荣耀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血腥残酷的往事——玄武门之变。手刃亲兄弟,逼父退位,李世民的帝王之路,究竟是天命所归,还是欲望驱使?一、 血染玄武门:一场权力与欲望

2025-05-26 00:31:52

唐太宗李世民凭什么被推为千古一帝?

  唐太宗李世民,一个名垂青史、家喻户晓的皇帝,一个与秦皇汉武齐名、有文韬武略的皇帝,一个曾经被封为法家代表人物的皇帝,一个因执行所谓“让步政策”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皇帝,一个因在各种电视剧中热播、在通俗作品中细说或戏说而被老百姓街谈巷议的皇帝,一个唯独历史家已经无话可说的皇帝!《光明日报》特约清

2025-05-25 00:33:17

魏国回光返照,罕见大败秦军,此人若做魏王,秦国安能一统天下!

硝烟弥漫的战国时代,群雄逐鹿,英雄辈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一群人,他们出身高贵,却心系天下;他们礼贤下士,广交天下英豪;他们仗义疏财,不惜一掷千金,他们,就是史称“战国四公子”的传奇人物,而在这些闪耀的名字中,信陵君魏无忌,无疑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他以“窃符救赵”的英勇壮举名垂青史,他的军事

2025-05-25 00:21:22

唐太宗李世民:生平经历与卓越社会贡献的传世之帝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一说陇西狄道,又说钜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

2025-05-24 00:51:42

信陵君窃符救赵,擅杀大将晋鄙,幕后操纵者竟是个看城门的老头?

公元前257年的一天深夜,魏王的寝殿内,宠妾如姬正在急切地寻找虎符,而魏王已经醉倒在了床榻上。如姬冒如此大险,只因受信陵君所托,盗取虎符,带军解赵国邯郸之围。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儿子,是当时魏国国君魏安釐王的弟弟,因封地是信陵,所以世人称其为信陵君。他与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

2025-05-24 00:22:43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