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
这件事主要见于《墨子·鲁问》和《吕氏春秋·高义》。
具体来说,墨家弟子公尚过游历至越国时,向越王讲解了墨家的学说与理念。
越王听后十分高兴,许诺道:
“先生苟能使子墨子于越而教寡人,请裂故吴之地,方五百里,以封子墨子。”
于是公尚过带着束车五十乘,大张旗鼓地回了中原。
按照道理,越国给出的条件看上去确实是很有诚意了,礼节上也十分隆重到位。
可是墨子听完事情的原委后,态度却十分冷淡。批评道:
“不唯越王不知翟之意,虽子亦不知翟之意。”
这种话讲出来,越国之行当然也就没希望了。
当时视频发出来后,有人向我提了两个问题,第一,墨子生平事迹一向比较模糊。
比如这段记载,只有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却没有时间。
你凭什么说,当时在位的就是越王朱勾?
第二,墨家不是一向讲究“兼爱”、“非攻”吗?越国虽然偏远了些,应该不至于被歧视吧?
别人诚意满满,不去就算了,言语上何至于如此不客气?
这里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墨子生平大事的精确年份,如今确实很难考证。
不过大致推算还是没问题的,《吕氏春秋》记载其批评完公尚过后,又强调:
“翟度身而衣,量腹而食,比于宾荫,未敢求仕。”
所谓“未敢求仕”,就是不曾在各诸侯国任职。而根据《史记》记载,墨子在“止楚攻宋”后曾经在宋国出任大夫一职。
所以拒绝前往越国,应该发生在出仕宋国之前。
同时《吕氏春秋》又提到,公尚过前往越国的背景,是:
“子墨子游公尚过于越。”
这里一般认为,墨家很可能是“止楚攻宋”成功后,派人从楚地继续前往越国。
斗法鲁班,止楚攻宋
至于“止楚攻宋”,孙诒让与钱穆先生考证,该事件大概发生于公元前444年至394年间。
时间跨度虽然比较大,不过好在同时期越王在位的起止年份,是比较清楚的。
按照《竹书纪年》推算,朱勾于公元前446年至410年在位。
因此在没有新的、明确的证据出现前,一般认为邀请墨子的是越王朱勾。
二、诱饵
现在回答第二个问题,越国是如此的有诚意,墨子又为何断然拒绝?
道理很简单,朱勾的价码的确很高,不过想吃下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因为墨家的组织结构与力量来源,与诸子百家截然不同。
以法家、儒家为例,法家的力量从何而来?纵观历史,你可以说法家本身没有力量。
类似商鞅、李悝、申不害等等,虽然个个满腹经纶,全都是能臣干吏。
但他们的定位更类似于后世官僚,只有依附于君权,才能展现自己的强大与可怕。
所谓“得遇明主”,“学成文与武,卖于帝王家”。
不同的人,信奉同样的法家学说,再为不同的君王效力,是很正常的事。
再比如儒家,儒家的力量又从何而来?
我在之前很多视频中已经详细讲过了,儒家就是宗族,宗族就是儒家。
儒家,或者说宗族,就是以周礼为标准建立的一系列地方基层组织。
这些遍布天下的基层组织体系,不依赖于官府,天然拥有强悍的动员能力。
孔子虽名满天下,但其本身更类似于儒家的一个符号。
各诸侯国都有宗族,儒家弟子来这里,或者去那儿,受欢迎,或者被驱逐,通常不会对国力造成太大影响。
总而言之,从学派的角度看,儒家、法家都是相对松散的。
各家弟子可能会为了共同的理想,而效忠不同的君主。
墨家则不同,其组织结构极其严密,完全不亚于一支军队!
首先,墨家有单独的纲领法度,每一名弟子必须严格遵守,《吕氏春秋》曰:
“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一名墨者,就算走到天涯海角,个人行为都要受到组织的监管。
其次,墨家纲领原则高于国家法度,《墨子》记载:
“子墨子闻之,使高孙子请而退之。”
当时有一名墨者在齐国任职,墨子对其不满意,直接派高孙子把他给换下来了。
相当于你就算当了官,也得归组织管,让你怎样就得怎样。
再次,《墨子》有言:
“有财者勉以分人。”
一旦加入墨家,财产全部归组织所有,就算国君发给你的俸禄,也不例外。
最后,墨家拥有相当强大的武装力量,这从很多典故中就可以看出来。
例如“止楚攻宋”、“阻齐伐鲁”等,墨子经常插手国际事务,以及诸侯国内政,连齐楚之类的大国,也不得不给他面子。
大家看出问题所在了吧?像墨家这样体系严密,服从性高的组织。
任用其门下弟子,难以控制不说,还可能随时走人。
但如果能把墨子绑定在越国,基本等同于招揽了全部墨者,而且是连锅端的那种。
相较于得到整个墨家,区区几百里封地又算得了什么?
墨子要是真的接受了封地,假以时日,牵绊日深,还能做到绝对中立,兼爱、非攻吗?
再说了,越王许诺的封地,是“故吴之地”,虽然不清楚具体方位。
可是吴地与江淮相连,想站稳脚跟,大概率是要和楚国拼命的。怪不得墨子断然拒绝越王后,又说道:
“越王不听吾言,不用吾道,而受其国,是以义翟也,义翟何必越,虽中国亦可。”
今天要是接受了越国的封地,那就是拿墨家的原则做交易。
真要是出卖原则,又何必去越国呢?中原哪个诸侯国不行?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