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墨家学派,却不知道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出自农民阶级的哲学家。他对后世的启发从不悬浮于空中,而是脚踏实地启发我们为人处世的智慧和感悟。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感受一下《墨子》中的经典,再次用古人的智慧启发今朝。
0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这句应该是《墨子》语录中,最著名的一句,意思也很直白。无论身处于何种时代,知恩图报的人总能种下善因,结出善果。
02“甘井近竭,招木近伐”
凡事都应该掌握好度,要深知过犹不及的道理。甘甜的水井容易枯竭,高大的树木容易被砍伐。做人做事,如果不掌握好界限,那么很容易便酿成悲剧。
03“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一个意志不够坚定的人,智慧也难以得到大的发展。一个言而无信的人,做事就会很难获得成功。
“言必行,行必果”是我们从小就耳濡目染的道理,哪怕是纵横千年,也依然是为人处世的基本之道。
04“兼相爱,交相利”
这六个字是墨家法律观的核心,在墨子看来,只有人们互相爱护,彼此照拂,人们才能都受益。
05“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常言道,“爱人者人恒爱之”,反之亦然。只有在一个人向对方释放善意的时候,对方也一定才会善待他,一个处处与人交恶的人,最终得到的只会是恶果罢了。
06“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古往今来,不乏有人鼓励我们要勇敢,但在墨子看来,勇敢是有条件的,也是需要谋划和衡量的。
有的人总是喜欢以卵击石,然而就算把天下的卵都击碎,石头就是石头,是不会因此而破损的。以卵击石之举,感动的不过是自己罢了。
07“近者不亲,无务求远。”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身边的人都不去亲近和爱护,那么也就不要指望着有人远道而来投奔你,信任你。
的确,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了将自己糟糕的一面拿给最亲近的人,殊不知,本末倒置的结果就是再无至亲。
08“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
对于聪明人而言,是非对错早已在心中有所辩驳,嘴上往往不必多言赘述,哪怕是自己除了很多力,也绝不会过分强调自己的功劳。
在心理学上看来,一个人越是炫耀什么,其实也是缺乏什么。真正聪明的人,心里跟明镜似的,事态纷争,一览无余。
09“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人就算再有学问,归根到底还是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才是一切的根本。
10“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
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人如果不知道为以后做打算,不懂得预先为以后考虑思量,那么面对纷扰变换的世界,他就很难去应对。
——End
我是张张,陪你“谈情说爱”,也陪你诵读经典,品味人生。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我,让我陪你一起,一壶浊酒品人生。
生活太苦,鸡汤很暖,补补身心,勇敢出发。
这是一个让人悲伤的故事,赵惠文王在位的后期,赵国拥有了十几年的和平,没有内忧,没有外患,贤人在位,政治清明,换作任何一个年代都是休养生息,重振霸业最好的条件。可惜好景不长。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孝成王即位。公元前259年,秦国的军队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对阵,秦国的主将是王龁,赵奢已死,蔺
2025-08-23 00:42:02野史:李渊退位后日子有多难过?李世民:您宫女太多,回家嫁人吧李渊,唐朝的开国皇帝,是华夏历史上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作为一个从平民起家,极终建立了一个大唐盛世的皇帝,李渊的经济生涯充满了权谋与智慧。然而,历史的洪流往往会将人推向不同的命运,李渊在退位后的生活也充满了戏剧性。尤其是李世民对他的态度,
2025-08-23 00:40:14秦国在商鞅的变法下,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却也在其他诸国面前,暴露出自己的野心。看着秦国日益强大,六国心中颇为忌惮。苏秦游说列国,提出来“六国协力抗秦的战略”,六国一体,便可阻止秦国东进中原,此计谋深得诸国心意。然而,有一个人的出现,让秦国摆脱了困境,最后更是助秦国东出函谷,挺进中原。他便是“连
2025-08-22 01:47:20三国一大特色是“主公+谋士+武将”三角组合,历朝历代都有主公和武将,唯有三国让谋士大放异彩。三国的谋士很多,早期最出名的几个大多依附袁绍或者曹操,比如袁绍的八大谋士,曹操的五大谋士。反观刘备,东奔西逃二十多年,居然没发觉谋士的重要性,直到遇上徐庶才明白过来,自己的队伍里原来一直缺了这么个角色。但是刘
2025-08-22 00:26:06思维方式对于人生的成功和幸福无比的重要。各种圣人传世经书里均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大部分书籍也是为了把作者的思维方式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接受。五月一日生也准备把国学,哲学,宗教学里要传达的思维方式,在未来的时间一一剖析,与各位朋友共同欣赏。现在,分享一个思维方式的公式:人生成功、幸福、长生=思维方式×心境
2025-08-21 01:27:55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