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一个秦宫内的中级军官,在一个特殊的日子,受到某位贵人(比如赵太后)的诱惑,稀里糊涂犯下大忌。被秦王知晓(遇到?)后逃亡。秦王怒,灭其宗族,重赏购其首。
1
樊於期是一个谜一样的人,其身份身世,仅“秦将”二字;其出秦前事迹,仅有“得罪於秦王”。其事极简,却在《史记》中留下了极为壮烈的一笔,是一个形象生动,令所有读史人都不会忘记的“酱油”。
留史只一言,但一言如何能尽?
樊於期到底是谁?到底他做了什么事“得罪於秦王”?两千年来,无数学者断须脱发,仍无法下结论,因为《史记》原文就只着这几字,而且无丝毫其他信史可供参考。倒是民间,为他自刎献头之烈,将他演绎成了一个忍辱负重、为天下而不惜一己之身的义勇之士。
数千年未有结论,也由此可知历代学者对历史之严谨,既然其人在《史记》只有“一言”,那就让所有疑问成为历史的留白吧!
但“好奇害死猫”啊!明知没有结果,读了《史记》之《刺客列传》,我还是没有忍住探究的欲望,意图去探寻历史的真相。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历史的真相永远都在那里,但是至少在目前,它还躺在它躺着的地方,没人发现。
2
两千年来,禁不住诱惑的人们,为樊於期猜想了一些出身,其中有两种代表性说法: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里书道“樊於期传檄讨秦王”,将樊於期描写为秦王弟成蟜的手下将军,在檄文中揭露秦王“隐私”,因而为秦王所恨;而杨宽先生则在其名著《战国史》中,认为樊於期即秦将军桓齮。由于《东周列国志》是小说,而《战国史》则是历史研究,因此在学界杨宽先生的说法影响最大,近年来,甚至有不少学者将其采为信史,并在公开讲座及著作中直接采用。
《东周列国故事之樊於期反秦》连环画
当然,还有将两种说法“一锅炖”的,说樊於期就是秦将军桓齮,先“传檄讨秦王”,后为秦将军讨赵失败而亡燕。这种说法基本逻辑不通,“成蟜反秦”后,桓齮还在领兵攻赵。以秦王之心胸,岂能放过写此檄文之人?更何况还委以绝对的兵权?
至于冯梦龙的演绎,本为小说家言,没有任何直接间接的史料加以佐证,只能是作者的一种猜想。不过,很显然这种猜想也同样没有逻辑:如果樊於期真的替成蟜写檄文通告天下,《史记》如何会不记载樊於期得罪秦王的原因?
事实上,成蟜是否谋反,如今在史学界尚有争议。辛德勇教授在《生死秦始皇》一书中认为,《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称:“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历代都据此认为成蟜谋反,此说不通。成蟜年幼而得秦王宠信,多有功劳,兄弟感情很好,其人又甚年轻,没有反的理由。因此,辛教授认为“反”当理解为“返”——成蟜在击赵返咸阳途中,在屯留因病(伤)死去。此说新颖,且颇有说服力。既然成蟜是“返”而非“反”,自然也不存在樊於期的檄文了。
3
那么,樊於期到底是不是桓齮呢?
杨宽先生的《战国史》,是一部严肃的史学著作,其对樊於期就是桓齮的判断,主要居于两者读音相似。有此判断后,认为桓齮乃因攻赵兵败,畏罪而逃。
可是,杨宽先生忽略了几点:
其一,秦并无败将被严重追责的传统和法制。桓齮任将军期间,屡立战功,纵有兵败,也断不至于有被杀灭族之虞。而一旦判逃,则显然必被抄家灭族。以桓齮这种立下不世战功的军中悍将,会为了自己逃避责任而致“宗族皆没”?何况,如果两者真是一人,太史公有必要为他取个别名?就算是桓齮自己的化名,但既然大家都知道他就是桓齮(如果大家不知道他是谁,就不可能知道他被秦王悬赏),太史公至少可以加一句“樊於期者,原秦将桓齮也”,且不省事而准确清晰!
其二,如果樊於期是兵败为逃避责任而奔燕,则为秦国之“公敌”。但《史记》言其“得罪于秦王”,已说明他与秦王之间是“私怨”。那么,樊於期逃走的性质,应当是“避祸”,而不是“叛逃”。樊於期既不是因兵败逃避国法,而是因“得罪于秦王”所以外逃避祸,说他是桓齮兵败逃燕就没有依据了。《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均有桓齮被赵国李牧所败的记载,《战国策》记其被李牧军所杀,较其兵败畏罪奔燕更为可信。
所以,无论是“樊於期传檄讨秦王”,还是“樊於期乃桓齮兵败亡燕”,都只是作者完全的猜测,没有依据。
4
樊於期到底是谁?
樊於期之事迹,除《刺客列传》外,信史再无任何记载。其在当时出名,皆出于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买他的脑袋;而其在后世出名,是因为在荆轲刺秦王事件中,他充当了一个悲剧的道具角色。
由此推测,樊於期大概原本就是一个小角色,军职不高也不低。不过,他的岗位应该比较特殊,能够接触秦王或其亲人,这样才有“得罪秦王”的“资格”。
那他到底做了什么得罪秦王呢?
前面说到,樊於期与秦王之间,乃是私怨,而非公仇。但奇怪的是,秦王只是给出了堪比封侯的赏赐,却绝口不提樊於期得罪他的原因;而樊於期在这一点上,与秦王保持高度的默契,从未吐露自己干了什么事导致“父母宗族皆被戮没”。
两人保持如此默契,只能说明一点:樊於期得罪秦王之事,于二人皆不光彩,二人都不愿为天下人所知。但秦王为此而怒极,对一个小角色的脑袋给出了封侯待遇;樊於期父母宗族皆被戮没,但始终“配合”秦王守口如瓶。如此私密,从古至今,还有何事为官家所忌?宫闱耳!
推到这里,我们似乎正在接近真相:一个秦宫内的中级军官,在一个特殊的日子,受到某位贵人(比如赵太后)的诱惑,稀里糊涂犯下大忌。被秦王知晓(遇到?)后逃亡。秦王怒,灭其宗族,重赏购其首。樊於期得知父母宗族没,既悔且恨,自己做下不光彩之事连累父母宗族,如果被天下人知晓原由,岂不更丢祖宗的脸?因此,两人一个喊打喊杀但绝不说原因,一个逃到燕国也三缄其口。如果可以选择,他大概宁愿留下来承受秦王的怒火,纵然身死也胜于内心的煎熬,那一颗价值千斤的头颅,早就成了他的枷锁。荆轲的到来,于他而言,完全是一种解脱……
历史的真相是这样的吗?千万别信,因为我也是猜的。不过,这大概就是《史记》“留白”之处的精彩吧!
公元前277年,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去世,魏无忌的哥哥魏圉继承魏国王位,是为魏安釐王。翌年,安釐王封魏无忌于信陵(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他因而被称为信陵君。魏无忌出身贵族,礼贤下士,招养门客。曾派门客刺探邻国动静,对秦军东进意图思虑甚深,认为秦必以吞韩并魏为先,故反对亲秦伐韩之策,力劝魏王存韩以保魏
2025-04-30 03:42:53唐朝时期女性的地位非常之高,不仅可以嫁给自己喜欢的人,甚至还可以在婚前谈恋爱,要知道这在清朝的时候都是不被允许的,所以说唐朝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朝代。与此同时在这个朝代当中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女性,尤其是武则天成为皇帝这件事情就足以见得唐朝是一个非常包容开放的朝代,同时也是一个讲究男女平权的朝代。当然了,在
2025-04-30 02:32:25公元前257年,“长平之战”后,秦军继续向赵进攻,围困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图-长平之战后秦军攻势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往救,又慑于秦的恫吓,命军队驻扎在边界按兵不动。情急之下,魏信陵君急于救赵,窃符救赵,假传君令杀了魏将晋鄙,解除了邯郸之围,从此信陵君确立了在各国中的强大影响力。时隔50年,公元前20
2025-04-30 01:44:12一、从女皇到“太后”,武则天的华丽转身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名字几乎成了权力和智慧的代名词。在705年的那个冬天,一场由张柬之等人发动的神龙政变,却让她不得不从权力的巅峰退下来,将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李显。你以为她会因此黯然神伤,或者愤愤不平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武则天虽然失去了皇
2025-04-30 00:35:34魏无忌出生日期不详,老爹是魏昭王,前辈孟尝君就曾在其父手下打工。魏昭王去世后,哥哥魏圉(yǔ)继承王位,史称魏安釐(xī)王,魏无忌是货真价实的皇室贵胄。战国后期,各诸侯国之间竞争已进入白热化,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魏无忌为了魏国的将来,积极招揽天下英才。太史公在《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魏无忌仁爱宽厚
2025-04-30 00:25:1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