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荆轲刺秦王,樊於期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他就一点儿都不怕死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19 00:58:47    

前言

战国末期,各国纷纷卷入旋涡,你争我斗,局势动荡。秦国势如破竹,六国战战兢兢。然而就在此时,秦国一位大将樊於期却突然叛变,这直接引发了一场跨国追捕。樊於期为何背叛?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我们不得而知。当他来到燕国,立志刺杀秦王时,他又有着怎样的想法?这一切,都隐藏在历史长河中。

樊於期,字子期,秦国上郡人。他与吕不韦一同受命秦王嬴政,出任秦军大将,曾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吕不韦贪图美色,纳妾无度,樊於期对此颇为反感。

这一日,吕不韦问起樊於期:“兄台可知赵国小王器量如何?”樊於期回答:“小王不过十七,无能之辈。”吕不韦闻言大喜,决心趁机攻赵。

次日,吕不韦率军出征。三日后,樊於期奉命带兵跟进。小王武灵君拦住樊於期,请求指点迎敌之策。樊於期正愤恨吕不韦,乘机在小王耳边低语:“君王当谨慎,吕将军非先王骨肉,恐有他图。”

武灵君大惊,问樊於期对策。樊於期遂命人撰写檄文,四处散播。檄文谓:“吕不韦盗国虏民,非嬴政骨肉,宜速除之。”

此事迅速传开,人心惶惶。有秦将获悉檄文,快马回报嬴政。嬴政闻讯大怒,遂下令通缉樊於期。

樊於期得知大敌当前,当夜仓皇出逃,孤身一人来到燕国。

燕太子丹整日忧心忡忡。近日来,秦军日渐逼近,燕国岌岌可危。太子丹召来年迈的师傅鞠武,请求出谋划策。

鞠武沉吟片刻,说:“不如把樊於期送到匈奴,免得招来秦国杀身之祸。”

太子丹犹豫了。他想起两月前,樊於期狼狈逃到燕国,身无长物,自己亲手留他于宫中,尽了地主之谊。如今见识过樊於期的为人,又岂能弃他于不顾?

太子丹摇头说:“我不能这样做。樊於期投奔之日,寡人亲自相见,今日若将他遗弃,天地不容!”

鞠武听后,叹息离去。太子丹独自面对沉重的压力和孤独的抉择。

这日,太子丹突然传召荆轲入宫。荆轲名声远扬,太子丹对他早有耳闻。他请荆轲对燕国当下之计谋提出建议。

荆轲沉吟道:“臣愚以为,唯有除暴秦王,方可保燕国基业。”

太子丹苦思冥想,终是点头应允。荆轲起身辞去,太子丹目送他远去,心中五味杂陈。

次日清晨,荆轲来到太子丹面前,恳请将樊於期之头献予秦王。

太子丹大惊,情知荆轲必欲持樊於期头颅进献秦王,以求觐见刺杀良机。太子丹犹豫再三,终是点头应允。

樊於期得知太子丹意图后,不但没有丝毫惧色,还流露出解脱的神情。他郑重对太子丹说:“我樊於期今生无恨,能洗雪耻辱,助臣刺杀暴君,正所盼望。”

次日黎明,樊於期便在殿前毅然自刎,割下自己的头颅。太子丹目睹此情此景,不禁悲从中来。

荆轲接过樊於期的头颅,对太子丹施礼道:“臣定当竭尽全力,除此贼秦!”

太子丹沉痛地点头,目送荆轲踏上这段孤注一掷的征程。

樊於期献头一事,燕国上下皆被其义举打动。有暗地里议论吕不韦之人,此时也对樊於期刮目相看。

樊於期故乡的邻里李伯听说此事,不禁想起樊於期小时候的事迹来。

樊於期生性刚正,小时候曾与人争执不下,执意要和对方较量。李伯劝他不要蛮干。樊於期却说:“我若不争这个理,日后要刚正做事,就没脸见人了。”

想到这里,李伯叹了口气,樊於期终其一生刚正不阿,只因自己的信念而牺牲。

李伯的儿子李明也曾与樊於期一同上学。他还记得,有一次,一个小贩欺负穷苦人家,樊於期毅然替被欺负的人出头。从那时起,李明就很佩服樊於期的为人。现在听说樊於期自刎之事,李明不禁向父亲说:“樊兄即便舍弃性命,也要承担起刺杀暴君的重任,他比任何人都懂得义气为何物。”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樊於期的选择。他的另一位故友齐偃听说此事后,不解地说:“我知樊兄性格刚烈,但投身此事,实在太甚!我方寻他数日,要他三思。”

李伯听了儿子李明和齐偃的议论,自己也颇感惆怅。樊於期这样刚正不阿的人,原本可以高枕无忧地渡过此生。他之所以走上绝路,全因为吕不韦这个无道之徒。

与此同时,荆轲快马加鞭,奔赴咸阳。他将樊於期的头颅小心收好,深吸一口气,踏入这场豪赌。

荆轲终于见到了秦王嬴政,将樊於期的头颅献上。嬴政大怒,命左右搜查荆轲身体。然而此时荆轲已经藏好了匕首,正等待时机。

就在荆轲蓄势待发之时,一个宫女擦拭龙椅,不慎碰到了樊於期的头颅。头颅滚落在地,嬴政连忙躲过。这一失误成为荆轲刺杀失败的转折点。随从迅速将荆轲擒住,荆轲自知机会失去,最终被杀。

荆轲死讯传来,太子丹久久不能言语。鞠武再度前来探望,太子丹这才哽咽道:“老师您说的不错,我不该留下樊於期。如今害死了他,也害死了荆轲,该如何是好?”

鞠武叹息不已:“太子何必自责?樊於期意志坚定,生前已经无怨无悔。荆轲亦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太子切勿过咎!”

“是老师明鉴。臣当继续努力,找机会除暴秦王,为二人报仇。”太子丹擦干泪水,隐忍道。

鞠武勉励太子丹道:“太子此心,天地可鉴!待秦国内乱之日,必当来时。到那时,太子定能扶持大义,为民除害。”

太子丹振作精神,再度谢过鞠武。独自一人在殿内沉思时,他不禁想起樊於期临终前的神态——不畏死亡,意志坚定,正是当年太子丹最初看中的品质。

太子丹自责不已,对樊於期、荆轲二人之死怀疑重重。然而人生如此,生死由命,太子丹不得不接受这一残酷现实。他唯有更加努力修身治国,方不负二人一死的期望。

结语

樊於期和荆轲刺秦之举,激昂人心,可歌可泣。尽管他们行动失败告终,但义无反顾的气概,为后人所缅怀。此事亦成为秦国衰败、六国复辟的导火索之一。可以说,樊於期主动献出头颅助荆轲刺秦,成就的不仅是自己仁义的名声,更是历史的转折点。这正应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言壮语。

相关文章

荆轲刺秦王,樊於期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他就一点儿都不怕死吗?

前言战国末期,各国纷纷卷入旋涡,你争我斗,局势动荡。秦国势如破竹,六国战战兢兢。然而就在此时,秦国一位大将樊於期却突然叛变,这直接引发了一场跨国追捕。樊於期为何背叛?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我们不得而知。当他来到燕国,立志刺杀秦王时,他又有着怎样的想法?这一切,都隐藏在历史长河中。一樊於期,字子期,

2025-01-19 00:58:47

战国传奇:樊於期血战兵败,成安君馆舍自缢

战国传奇:樊於期血战兵败,成安君馆舍自缢  王翦退军十里,吩咐深沟高垒,分守险阨,不许出战。却发军二万,往助桓齮、王贲,催他们早早收功。樊於期连日悉锐出战,秦兵只是不应。樊於期以为王翦胆怯正想商议分兵前往驰救长子、壶关二处,忽哨马报道:“二城已被秦兵攻下!”  樊於期大惊,于是立屯于城外,以此安抚长

2025-01-19 00:46:20

康熙开辟了清朝的盛世,为什么在韩国眼里,是一个昏君?

我们都知道在清朝,一个十分出名的皇帝就是康熙帝。他是清王朝的第二个皇帝,而且是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中执政最长的皇帝。他执政的时候,是十分的兢兢业业,为清王朝积累了不少的财富。中国有许多的学者都是十分的赞扬他的政绩。这个是中国人眼里的康熙帝,但是如果放在韩国人的眼里,我们不妨去查阅一下韩国的相关的书籍,

2025-01-19 00:38:30

千年之谜:樊於期到底是谁?有时小说之言反而是事情的真相

荆轲刺秦王之所以千古留名,不仅在于主角荆轲“刺杀”的豪迈,还在于配角樊於期“献头”的壮烈,只为谋求那万中无一的机会,便慨然自刎。但如此一个忍辱负重、为天下而不惜己身的义勇之士,司马迁老先生在《史记》中却只有寥寥数语:“秦将”、“得罪於秦王”,这怎么能满足后人的好奇心?所以千年以来关于樊於期的身份猜测

2025-01-19 00:18:28

探寻樊於期:隐藏在荆轲刺秦王故事中的身世秘密

遥想当年,燕太子丹曾于赵国为质,恰与嬴政相识,彼时二人皆为质子,岂料命运迥异。后嬴政荣登秦王宝座,太子丹却仍为太子,且又至秦国为质。本以为凭儿时情谊,秦王能善待自己,孰知嬴政身旁侍者如云,早将儿时情抛诸脑后。故而,太子丹未受优待,反遭些许屈辱,一气之下,私自逃回燕国。彼时之秦国,已独步天下,有吞并六

2025-01-19 00:02:1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