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传奇:樊於期说长安君造反,蒙将军战死在太行山
话说吕不韦恨五国合纵攻秦,打算报仇,说:“合纵肇始者,赵将庞煖也。”
于是派蒙骜与张唐督兵五万伐赵。三日后,再令长安君成峤与樊於期率兵五万为后继。门客问吕不韦道:“长安君年少,恐不可为大将。”
吕不韦微笑道:“非尔所知也!”
蒙骜前军出函谷关,取路上党,径攻庆都,结寨于都山。长安君大军扎营于屯留,以为声援。赵派相国庞煖为大将,扈辄副之,率军十万拒敌,允许庞煖便宜行事。庞煖道:“庆都之北惟尧山最高,登尧山可望都山,宜往据之。”
命扈辄引军二万先行。比至尧山,先有秦兵万人,在彼屯驻,被扈辄冲上杀散,就于山头下寨。蒙骜派张唐引军二万,前来争山,庞煖大军亦到,两边在山下列成阵势,大战一场。扈辄在山头用红旗为号,张唐往东,旗便往东指,张唐往西,旗便从西指。赵军只望红旗指处,围裹将来。庞煖下令:“有人擒得张唐者,封以百里之地。”
赵军无不死战。张唐奋尽平生之勇,不能透出重围。幸得蒙骜军到接应出来,同回都山大寨。庆都知救兵已到守御更卖力。蒙骜等不能取胜,派遣张唐往屯留,催取后队军兵。
话说长安君成峤,年方十七岁,不谙军务,召樊於期商议。樊於期素恨吕不韦纳妾盗国之事,请屏去左右,备细与成峤叙述一遍:“今王非先王骨血,惟君是嗣子。文信侯今日以兵权托君,并非好意。恐一旦事泄,君与今王为难,故阳示恩宠,实欲出君于外。文信侯出入宫禁,与王太后宣淫不禁,夫妻父子,聚于一窟,所忌者独君耳。若蒙骜兵败无功,将借此以为君罪。轻则削籍,重则刑诛。嬴氏之国化为吕氏,举国人皆知其必然,君不可不为之计。”
成峤道:“非足下说明,某不知也。为今计当奈何?”
樊於期说;“今蒙骜兵困于赵,急未能归,而君手握重兵。若传檄以宣告淫人之罪,说明宫闱之诈,臣民谁不愿奉嗣子以主社稷!”
成峤忿然按剑作色道:“大丈夫死则死耳!怎能屈膝为商人子之下?请将军善图之!”
樊於期伪向使者说:“大军即日移营,多致意蒙将军,用心准备。”
使者去后,樊於期草就檄文,略曰:
长安君成峤布告中外臣民知悉:
传国之义,适统为尊;覆宗之恶,阴谋为甚。文信侯吕不韦,以阳翟之贾人,窥咸阳之主器。今秦王政,实非先王之嗣,乃吕不韦之子。始以怀娠之妾,巧惑先君,继以奸生之儿,遂蒙血胤。恃行金为奇策,邀反国为上功。两君之不寿有由,是可忍也?三世大权在握,孰能御之!朝岂真王,阴已易嬴而为吕;尊居假父终当以臣而篡君。社稷将危,神人胥怒!某叨为嫡嗣,欲讫天诛。甲胄干戈,载义声而生色;子孙臣庶,念先德以同驱。檄文到日,磨厉以须,车马临时,市肆勿变。
樊於期将檄文四下传布。秦人多有闻说吕不韦进妾之事的,及见檄内怀娠奸生等语,信其为实。虽然畏文信侯之威,不敢从兵,却也未免观望之意。斯时,彗星先见东方,复见北方,又见西方,占者说国中当有兵起,人心为之摇动。樊於期将屯留附县丁壮悉编军伍,攻下长子、壶关,兵势益盛。张唐知长安君已反,星夜奔往咸阳告变。秦王政见檄文大怒,召尚父吕不韦计议。吕不韦道:“长安君年少不惩办为此,此乃樊於期所为也。樊於期有勇无谋,兵出即当就擒,不必过虑。”
于是拜王翦为大将,桓齮、王贲为左右先锋,率军十万,往讨长安君。
再说蒙骜与庞煖相持,等待长安君接应不到,正疑讶间,接得檄文,如此恁般,大惊道:“吾与长安君同事,今攻赵无功,而长安君造反,吾安得无罪?若不反戈以平逆贼,尚可以自解。”
于是传令班师,将军马分为三队,亲自断后,缓缓而行。庞煖探听秦军移动,预选精兵三万,派扈辄从间道埋伏太行山林木深处,叮嘱道:“蒙骜老将,必亲自断后,待秦兵过且尽,从后邀击。方保全胜。”
蒙骜见前军径去无碍,放心前行。一声炮响,伏兵突出,蒙骜便与扈辄交战。良久,庞煖兵从后追及,秦兵前去者,已无斗志,遂大溃。蒙骜身带重伤,犹力战杀数十人,又亲射中庞煖之胁,赵军围之数重,敌箭射之,矢如蝟毛,可惜秦国一员名将,今日死于太行山之下,庞煖得胜,班师回赵,箭疮不痊,未几亦死。
张唐、王翦等兵至屯留,长安君成峤大惧。樊於期道:“王子今日乃骑虎之势,不得复下,况悉三城之兵不下十五万,背城一战,未卜胜负,何惧之有!”乃列阵于城下以待。
王翦亦列阵相对,对樊於期道:“国家何负于汝,乃诱长安君造逆耶?”
樊於期在车上欠身答:“秦政乃吕不韦奸生之子,谁不知之?吾等世受国恩,何忍见嬴氏血食为吕氏所夺?长安君先王血胤,所以奉之。将军若念先王之祀,一同举义,杀向咸阳,诛淫人,废伪主,扶立长安君为王,将军不失封侯之位,同享富贵,岂不美哉。”
王翦道:“太后怀妊十月,而生今王,其为先君所出无疑。汝乃造谤,污蔑乘舆,为此灭门之事,尚自巧言虚饰,摇惑军心。拿住之时,碎尸万段!”
樊於期大怒,嗔目大呼,挥长刀直入秦军。秦军见其雄猛,莫不披靡。樊於期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王翦麾军围之,凡数次,皆斩将溃围而出,秦兵损折极多。是日天晚,各自收军。
王翦屯兵于伞盖山,思想:“樊於期如此勇,急切难收,必须以计破之。”
于是问帐下:“何人与长安君相识?”
有末将杨端和乃屯留人,自言:“曾在长安君门下为客。”
王翦曰:“我修书一封与汝,汝可送与长安君,劝他早图归顺无自取死。”
杨端和说:“小将如何入得城去?”
王翦曰:“待交锋之时,趁其收军。汝可仿敌军打扮,混入城中。只看攻城至急,便往见长安君,必然有变。”
杨端和领计。王翦当下修书,付与杨端和自去行事。再召桓齮引一军攻长子城,王贲引一军攻壶关城,王翦自攻屯留。三处攻打,使他不能来应。樊於期对成峤道:“今乘其分军之时,决一胜负。若长子壶关不守,秦兵势大,更难敌矣。”
成峤年幼畏懦,涕泣言:“此事乃将军倡谋,但凭主裁,勿误我事。”
樊於期抽选精兵万余,开门出战。王翦佯让一阵,退军十里,屯于伏龙山。樊於期得胜入城,杨端和已混入去了。他原是本城人,自有亲戚收留安歇。
成峤问樊於期:“王翦军马不退如何?”
樊於期答:“今日交锋,已挫其锐,明日当悉兵出战,务要生擒王翦,直入咸阳,扶立王子为君,方遂吾志。”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