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孟尝君:因被嘲笑个子矮灭了一县,先后担任三国宰相,死后遭灭族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2-04 00:18:35    

孟尝君应当是战国四公子中名气最响的一个,作为齐国贵族的田文,礼贤下士,养士三千,不管是鸡鸣狗盗之辈还是能文善武之士,他都能一视同仁。

靠着这些门客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担任秦国、齐国和魏国等三国宰相,搅动战国风云,风头一时无两。

他以薛邑“中立于诸侯,无所属。”

但他死后,所有荣光却在一夕间灰飞烟灭,令人唏嘘。

脱颖而出

孟尝君,妫姓田氏名文,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当然此时的齐国已经不是西周时期姜子牙分封到的齐国,内里早已经换了芯子,从姜姓吕氏齐国变成了妫姓田氏齐国。

而孟尝君田文的祖父正是田氏齐国的第四代国君齐威王。

田文的父亲是靖郭君田婴有很多儿子,嫡的、庶的加起来有四十多个,而田文只是其中的一个庶子,想要从这四十多个儿子中脱颖而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况且田文的出生还是一个忌讳。

田文出生于五月初五,在那个时代,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是不吉利的,简单来说就是长大了会克父母。

田婴自然不愿意让这样一个儿子来克自己,于是当田文出生之后,田婴看了一眼就让田文的母亲将田文处理了。

田婴不缺儿子,所以很容易就下了这个决定,但田文的母亲(田婴的一个小妾)却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自然舍不得,即便这个儿子长大了真的会克她,她也不舍得放弃他,所以她背着田婴偷偷留下了田文,小心翼翼的将他养大了。

等田文长大了,母亲就通过田婴的那些个儿子将田文引荐给了田婴,田婴听说田文居然就这么长大了,压不住心中的火气直接质问小妾:“我让你把孩子扔了,你居然将他养大了,这是为什么?”

小妾吓得瑟瑟发抖,田文赶紧跪下来对田婴说:“您不让养育五月生的孩子,是为什么呢?”

田婴就说:“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长到和门户一样高的时候,会对他的父母不利。”

田文静静地说:“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还是由门户决定的?如果是上天决定的,您又何必忧虑?如果是门户决定的,那就加高门户就是了。”

总之,这都不是事。

田婴看着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儿子,居然不知道该怎么反驳,只是斥责:“你不要说了。”随即就离开了。

由此田文在田婴这里算是过了明路,但田婴仅仅是默认了田文这个儿子的存在,却并不喜欢他。

田文很早就知道了自己的处境,也知道要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比其他兄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在田婴面前表现自己。

有一次,田文请教田婴一个问题:“儿子的儿子叫什么?”

田婴虽然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但看到儿子如此上进,倒也耐心的说:“叫孙子。”

田文又问:“孙子的孙子叫什么?”

田婴说:“叫玄孙。”

没想到田文继续又问:“玄孙的孙子叫什么?”

田婴沉默了一会,说:“我不知道了。”说完又沉默了。

田文见父亲沉默就说:

“您在齐国为相十余载,历三王,齐国的土地没有增加,而您的家族已经累积了万金财富,门下却没有一个贤士。我听说,将门出将,相门出相。现在您的姬妾身穿绫罗绸缎,贤士连粗布短衣都穿不上,您的奴仆有剩余的饭食肉羹,贤士却连糠菜都吃不饱。而且您还一个劲的增加自己的土地,要留给将来都不知道名字的子孙后代,却看不到国家已经在诸侯中一天天失势下去。这实在是很奇怪的事情。”

总之就是一句话,田婴的格局小了。

田婴听到田文这样说,心里很是震撼,他没有想到自己最不看好的儿子居然会有这样深刻的见解,格局甚至超过了他,这不能不让他重新审视这个儿子。

很快的,田婴就开始重用这个儿子,让田文主持家政,接待宾客,而田文也没有让田婴失望,每一项工作都做的很好,渐渐地名气甚至传播到了其余的诸侯国。

等到后来田婴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很多诸侯国都派人为田文说话,田婴也觉得田文能很好的继承家族,于是田文在田婴病逝后顺利继承了田婴的爵位和封地,成为薛邑的老大。

继承了薛邑的田文开始在薛邑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他网罗各个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了罪逃亡的那些人,很快就有很多人投奔田文,而田文也真正做到了礼贤下士。

他对门下的宾客很好,舍弃家业也要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并且能够一视同仁,不管是鸡鸣狗盗之辈还是能文善武之士,他都能做到以厚礼相待,并且能够做到和他们同吃同住。

也因此,孟尝君的贤名很快就在列国间传开,而更多的士人闻讯投奔孟尝君,对于他们的投奔,孟尝君一概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人人有丰厚的待遇。

不得不说,孟尝君的举动在当时来说的确吸引了相当一批士人的投奔,战国时期,士之一族强势崛起,孟尝君养这些人花费了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

当然,在未来,这些人帮助孟尝君实现了他的政治理想,让孟尝君这个不是诸侯胜似诸侯的齐国贵族搅动了战国风云。

赴秦为相

孟尝君的贤名传遍列国后,秦昭襄王派自己的弟弟泾阳君到齐国为质子,目的是请求齐国让孟尝君到秦国去。

孟尝君对此几乎毫不犹豫就选择赴秦,不过他的宾客都不看好孟尝君的赴秦,认为这对于孟尝君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秦国当时已经是战国时期的强国,比之齐国只强不弱,如果孟尝君前往秦国,很可能就回不来了,孟尝君听了宾客的话觉得有道理,就拒绝赴秦。

但该来的躲不过,后来,齐湣王又派孟尝君到秦国去,孟尝君没法拒绝,只能带着部分宾客到了秦国。

等他到秦国之后,秦昭襄王立刻就让他做了秦国的宰相,这个举动伤害了一些臣子的利益。

于是就有人向秦昭襄王进谏,说孟尝君虽然很贤能,但他是齐国宗室,现在却做了秦国的宰相,他谋划事情的时候必定是先齐后秦,这样秦国就危险了。

秦昭襄王一听有道理啊,赶紧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务,并把孟尝君囚禁了起来,想要将他杀了,这样也算是去掉了一个劲敌。

孟尝君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赶紧派人去请求秦昭襄王的一个宠姬来解救自己,宠姬愿意帮忙,但她有一个条件,即将孟尝君带来的白色狐皮裘送给她。

这给孟尝君出了一个难题,因为他带来的那件白色狐皮裘,天下独一无二,而且已经呈给了秦昭襄王,他只能找自己的宾客来想办法。

就在大家冥思苦想的时候,一个向来不起眼的人站了出来,原来他会披着狗皮盗东西,于是当夜他就装扮了一番去将白色狐皮裘偷了出来。

宠姬见到白色狐皮裘之后,就去秦昭襄王那里吹枕边风,宠姬也是个口才不错的人,再加上会哄秦昭襄王,很快,秦昭襄王就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获释后连夜带着宾客乘车逃离,他知道秦昭襄王很快就会后悔,因此必须抓紧时间逃走,等他们逃到函谷关的时候,天还没有亮。

按照规定,函谷关只有等到鸡叫了的时候才会开关放人出关,而孟尝君不愿意等到那个时候,谁知道秦昭襄王是不是已经派人追来了?

就在孟尝君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宾客中站出来一个不起眼的人,原来他会模仿鸡叫,他一开口,附近的鸡听到了也纷纷开口,函谷关就开了,孟尝君一行人赶紧出关。

不得不说,这个会模仿鸡叫的人给孟尝君争取了逃走的时间,因为就在他们刚出关不久,秦昭襄王的人就追来了,只不过到底落后了,没有追上。

就这样,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辈安全逃离了秦国。

离开秦国之后的孟尝君路过赵国,得到了与他齐名的平原君的热情招待,当时赵国人听说贤名在外的孟尝君到了赵国,都跑去一睹风采。

或许真的有一种相见叫做见光死,当大家见到孟尝君后,真的是非常的失望,甚至有人嘲笑说:“原来以为孟尝君是个魁梧的大丈夫,如今看到他,竟只是个矮小瘦弱的男人罢了。”

说完后引来哄堂大笑,全然没有顾及孟尝君的面子,孟尝君和同行的宾客如何能忍得下这样的羞辱?同行的宾客都下了车,砍杀了数百人,灭了一个县才算离开。

成为齐相

等孟尝君回到齐国之后,齐湣王或许觉得有些愧疚,就直接让孟尝君做了齐国的宰相。成为齐相后,孟尝君决定为自己报仇,怎么报仇呢?

当初齐国曾经帮助韩国和魏国攻打过楚国,对韩国和魏国有恩,因此孟尝君决定联合韩国和魏国来攻打秦国。

为了万无一失,孟尝君还决定向西周借兵粮,至于借了还不还、还多少,那就是以后的事情了。

不过孟尝君的这个计划到底没有实现,因为当时著名的纵横家苏代替西周劝说孟尝君放弃这个计划。

在苏代看来,联合韩国和魏国攻打秦国对齐国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增强韩国和魏国的力量,他们强大起来,南边没有来自楚国的担忧,北边又没有秦国的祸患,那齐国就有危险了。

如果孟尝君能够让西周和秦国交好,然后让军队兵临函谷关而不攻,之后再让西周向秦国传达孟尝君的意图,想要攻打秦国的目的就是希望秦国责成楚国将东国割让给齐国,并且秦国要将楚怀王释放回国。

这样齐国就能强大起来,而薛邑也能够世代无忧,孟尝君觉得有道理,就没有实施攻打秦国的计划,一场大战消弭于无形。

后来秦国的逃亡将领吕礼担任齐国的宰相,他和苏代有仇,准备对苏代出手。

苏代又找到孟尝君,劝说孟尝君向北进军促使赵国和秦国、魏国讲和,召回被齐湣王驱逐的忠诚臣子周最,只有这样,吕礼就不能让秦国和齐国联合,也就不会被重用,孟尝君将依旧是齐湣王最器重的臣子。

孟尝君被说动,当然他也因此招来了吕礼的记恨,吕礼决定要谋害孟尝君,孟尝君只得给秦相魏冉写信,说服魏冉去劝说秦昭襄王攻打齐国。

只要秦国攻破齐国,孟尝君就会说服秦昭襄王将攻破的齐国土地封给魏冉,到时候魏冉不仅能得到秦国的敬重,还能被魏国看重。

魏冉就劝说秦昭襄王攻打齐国,这彻底破坏了吕礼的计划,他只能逃离了齐国,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开始难以撼动。

赴魏为相

孟尝君在齐国为相多年,名声愈响,也渐渐专权,以至于很多时候,孟尝君的名头都盖过了齐湣王,这对于齐湣王来说自然不是一个好现象,君臣之间嫌隙渐显。

等到后来田甲劫持了齐湣王,齐湣王便猜测是孟尝君策划的,当然齐湣王也可能只是想借着这件事向孟尝君开刀。

为了避免灾祸,孟尝君出逃,当然后来有贤人以自己的命为孟尝君作保,在宫殿门口自刎,以示孟尝君不会作乱。

齐湣王为之震惊,只能下令彻查孟尝君作乱之事,结果发现孟尝君确实没有作乱,于是就召回了孟尝君,但孟尝君在这次事件中的损失已经造成。

经此一事,孟尝君对齐湣王很失望,也知道君臣之间不可能和解了,便要求辞官回薛邑养老,齐湣王顺水推舟就应下了孟尝君的请求。

当然孟尝君并没有真的回到薛邑养老,而是去了魏国。

魏昭王对孟尝君的到来很是欢迎,并且直接让孟尝君担任魏国的宰相,成为魏相后,孟尝君开始了自己的复仇大计,他要向齐国复仇。

他说服魏昭王同秦国和赵国联合,帮助燕国攻打齐国。很快,燕国大将乐毅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最终攻进了齐国都城,齐湣王一路逃亡到了莒地,并最终死在了莒地。

眼看着孟尝君已经在诸侯们之间有了那么大的影响力,并居薛邑“中立于诸侯,无所属。”齐国新任国君齐襄王知道自己不能和孟尝君硬碰硬,于是只能和孟尝君和好,以此换取一个喘息的时间。

毕竟齐国差点被灭国,损失是惨重的,想要恢复元气需要时间。

为自己报了仇的孟尝君就安心在薛邑养老,薛邑虽然不是一个诸侯国,却因着孟尝君成为诸侯都不敢惹的存在。

但或许孟尝君自己也没有想到,等他病逝之后,他的几个儿子忙着争权夺位,薛邑内乱。齐国和魏国趁机联合起来直接灭了薛邑,孟尝君被灭族,绝嗣无后。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