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洪承畴降清后死心塌地为清廷效力,身后因何被乾隆打入贰臣传中?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2-11 00:31:33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满清( 亦称后金)本局促于辽东(今东北三省)一隅,人数不多,能披甲作战者仅十余万,如何能破关而入、横扫中原、最终取代当时已有近两亿人口的大明王朝而建立起一个新的王朝?在明末时局动荡、兵燹不断的乱世中,有南明 流亡小朝廷、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以及满洲贵胄等几股势力,从军队数量上看,满清八旗处于绝对劣势。那么,满清八旗兵能以寡击众,克服劲敌,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这其中固有诸多因素,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网罗了一大批汉族军事将领为其所用,这些汉人将领是八旗兵入关征战的向导和急先锋。洪承畴和吴三桂以及祖大寿、耿精忠、尚可喜等人就是这部分人中的佼佼者。

洪承畴画像

洪承畴原本是明王朝较有影响力的军事将领。在明朝和满清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洪承畴以兵部尚书、蓟辽总督的要职,统率13万大军与满清八旗兵鏖战于辽西。松锦之战,因崇祯帝瞎指挥,洪承畴兵败被俘。皇太极久闻洪承畴大名,设法劝降,并许以高官厚禄,赏赐无算(秘史记载: 皇太极不惜让孝庄妃色诱洪承畴以招降之)。一些满族将领对此很不理解,皇太极便解释说:我等披坚执锐、栉风沐雨数十年,目标是要夺取中原。但中原广袤,我等如盲人行路一般,今天得到洪承畴这样的向导,怎能不乐!

洪承畴降清后,深受皇太极重视,备受礼遇,其献计献策,无不采纳。

皇太极画像

顺治元年,睿亲王多尔衮率军伐明,洪承畴颇为卖力并大显身手。之后,在另一个明朝降将吴三桂的引领下,清军入关,顺治帝封洪承畴为秘书院大学士、兵部尚书( 明朝所封原官职)总督军务,负责招抚江南。洪承畴本为能吏,降清后以他丰富的政治军事经验以及在中原汉地的影响力 ,征剿南明残余势力,招抚故明官员,追击农民反清武装,在3年多的时间内东征西讨,战功斐然,使满清在江南地区的统治渐趋稳定。

顺治十年,满清的征服战争还未彻底结束,西南、华南地区的抗清武装(由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残部以及南明残余势力联手组成)仍在顽强地坚持斗争。此时洪承畴已经年过六旬,按理当退休养老,但顺治帝不许他解甲归田,依旧对他委以重用。

影视剧照

史载,顺治帝破例委任他为湖广(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经略。洪承畴作为南方以及西南几省的最高军事长官,竭尽所能,精心筹划,在反复拉锯战中逐渐控制了西南局势,迫使南明永历帝朱由榔逃窜缅甸避难。

洪承畴毕竟是大明进士出身,熟读经典,还算是个明白人。在满清征服战接近尾声时,他很清楚自己的使命以及利用价值也将随之结束,觉得不把反清势力赶尽杀绝而保留一点或许对自己更有好处。有狡兔在,鹰犬才有价值。反清势力好比野兔、飞鸟,一旦打尽、猎绝,自己这张良弓也就没用了。

所以,当清廷指示他速派大军追入缅甸,彻底消灭南明永历帝及其追随者时,洪承畴却按兵不动并提出了不同意见,要先整顿内部,然后才可发兵入缅进剿。莽夫吴三桂却急于献媚清廷,急不可耐地率军捣入缅甸,逼迫缅王交出永历帝朱由榔,并在昆明将其残忍勒死......

吴三桂被清廷封为平西王,坐镇云南,统领云、贵军务,成为一方霸主。吴三桂贵为一方诸侯后 ,曾对自己的前途忧心忡忡,向老谋深算的洪承畴请教。洪承畴面授机宜:不可使云南一日无事。这也算是一语道破天机。有战事,功臣才有价值,满清统治者才不得不加以重用;一旦太平无事,功臣便难有作为,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甚至会被帝王视作累赘和隐患而“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明代绘画

在清朝征服中原战争进行之时,洪承畴可谓肩负重任,备受清廷倚重,被冠以许多头衔,位高权重,炙手可热;战争结束后,满清的统治已经企稳,却对他功高而不赏(或功大赏小),备受冷遇。当年顺治帝委任洪承畴为五省经略时曾许诺说:功成之时,优加爵赏。到天下基本平定时,洪承畴以患眼疾为由奏请卸任返京。这时,顺治似乎已经忘记了当年“优加爵赏”的许诺了。此后,洪承畴郁郁不得志,晚景凄凉。康熙四年,洪承畴病亡,康熙帝命人撰写并镌刻《洪承畴碑文》当时却没有马上立于坟前,而是拖延至两年后才立起来,史载其碑铭文字简短而隐含贬义。

影视剧照

历代统治者用人的共同基本点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在明末清初这一动荡的多事之秋,洪承畴以军功、 才能受到满清统治者的青睐与褒赞。彼时的他是“良臣择主而事” 的榜样。在清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夯实、稳固后,其统治者开始宣扬忠臣不事二主的所谓“君臣伦理” 。洪承畴因为叛明降清,有损(辱没)大节,后来的乾隆皇帝对其为人行事大加贬斥,并毫不留情地把他打入《贰臣传》中。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