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吴三桂等人为何能够被封王。三藩中的尚可喜、耿仲明早就在清朝招牌还叫“金”的时候就加入了。其中尚可喜因为皮岛献降,自动拔除了明王朝在后金腹地的一枚钉子,使后金政权解决了后顾之忧,得以全力进攻明朝。也因此,皇太极高兴坏了,不仅称尚可喜投降的兵马为“天助兵”,更是在尚可喜到盛京的时候,亲自出城30里迎接。
耿仲明则是和孔有德一起归顺后金的。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这次归降,还带来了一支精锐的火器部队,要知道,当时的后金军队,虽然骑兵作战能力强,但非常缺乏火器,对于明军依靠红衣大炮坚守城池的作战方式经常是一筹莫展,而耿仲明孔有德带来的火器部队,无疑就解决了皇太极的燃眉之急。也因此,对于耿仲明和孔有德的到来,皇太极亲率诸贝勒出盛京10里迎接,给予了最高的待遇。
在公元1636年四月,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的时候,耿仲明被封为怀顺王,尚可喜被封为智顺王,孔有德被封为恭顺王。
吴三桂则是在皇太极去世之后才加入大清集团的。当时的清朝在摄政王多尔衮的带领下,意气风发想要逐鹿中原,但苦于难以入关。恰巧这时候明王朝亡于李自成的农民军手中,镇守关外的吴三桂成了孤军,加之听说了家产被查抄、爱妻陈圆圆被欺占等消息,就毅然决然投向了清朝的怀抱。于是,在吴三桂的帮助下,清朝顺利在山海关大战中打败李自成的农民军,得以入主中原。所以清朝定都北京后,吴三桂也被封为平西王。
如此一看,吴三桂、尚可喜等人倒有点像个小公司的老板,在清朝这家大公司向上发展的过程中,毅然带着自己所有家伙事加入,帮助清朝完成了升级,由此得到了极大的实惠。
而洪承畴则不然,他更像是个被逼无奈跳槽的高管。洪承畴在明朝时先后担任着三边总督和蓟辽总督的职位,妥妥的封疆大吏。也因此,一开始,在大明王朝混的很好的他是看不上清朝那点产业的,更谈不上跳槽了。只不过很悲催,他打了败仗并且被俘了。
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崇祯为了挽回辽东的不利局势,不惜下重本,让洪承畴率八总兵总共十三万的兵马,集结宁远,要与清兵决一死战,史称松锦大战。在这一战中,明朝十三万精锐土崩瓦解,洪承畴本人也被俘。由于兵败被俘,即使回去了也没好果子吃,所以洪承畴只能无奈地被清朝“挖”了过去,成了清朝执行层的重要成员。
所以,综上所述,其实原因也很好理解了。在清朝这个公司快速发展到处招兵买马的时候,吴三桂等人带着自己的小团队入了股,并帮助清朝完成了产业升级,建立了全国政权,自然能得到丰厚的分红;而洪承畴则像清朝从明朝挖来的“高管”,虽然能干,职位也是一路升迁,但是没入股啊,所以能在死后被追封个三等轻车都尉,已经是很不错了。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