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康熙年仅20岁裁撤三藩,吴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谓不高明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02 00:23:02    

01 三藩原是“四藩”,吴三桂是最后一藩

不管是“三藩”还是原来的“四藩”都是清朝初期政治形势需要的结果,清太祖努尔哈赤与清太宗皇太极以高官厚禄招降汉军将领,就是为自己将来统一中原做准备

孔有德、尚可喜与耿仲明三人原先都是辽东人;

1621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攻占了辽东,7年后大明蓟辽总督袁崇焕没有经过朝廷统一擅自处死毛文龙,致使东江大乱,很多人开始自相残杀。

孔有德、耿仲明与尚可喜三人辗转多次,实在是走投无路,先后投向于后金。

此时的后金已经是清太宗皇太极继承汗位,为迎接三位投降而来的汉军将领特地出城十里,可见当时的皇太极有多求贤若渴。

三位汉将投降与后金后,皇太极更改原先投降汉将归属于满洲八旗的惯例,而是:

将孔有德、耿仲明任命为总兵官,率领自己的部众驻守辽阳,孔有德与耿仲明的部队并称为“天佑兵”;

将尚可喜任命为总兵官,率领自己的部众驻守在海州,被称为“天海兵”。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正式称帝,下旨:

将孔有德封为恭顺王

耿仲明为怀顺王

尚可喜为智顺王

在多方面给予三位藩王照顾。

皇太极之所以如此看重三位汉人藩王,是因为此时的三藩有利于皇太极加强中央集权,还可以帮助自己抵制满洲诸位王公,来维护作为皇上的地位与权势。

7年后,皇太极将汉军旗四旗分为八旗,下旨:

孔有德隶属于正红旗

耿仲明隶属于正黄旗

而尚可喜则隶属于镶蓝旗

说道吴三桂确实稍微有一些特殊,他是江苏高邮人,后来入籍辽东;他的父亲是明锦州总兵吴襄,而他的舅舅则是锦州总兵祖大寿。

吴三桂曾经在明任游击、副将等职,后来因为父亲吴襄有罪下狱,明廷将吴三桂提拔为总兵官,率兵驻守宁远。

1642年二月锦州之战明军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蓟辽总督洪承畴投降大清。

吴三桂反而逃了回来,在回去的路上收集兵力,他的兵力增加至三四万人,坚守宁远,成为明廷所倚重的大将。

清军攻下周边的各个城池,唯独宁远久攻不下。

2年后李自成的农民军进入山西,崇祯皇帝慌了,下旨吴三桂放弃宁远火速带兵入京勤王,并且将吴三桂封为平西伯,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任命为提督京营。

吴三桂虽遵旨,但是行动得很慢,每天只前进数十里,宁远至山海关只有两天的路程,但是吴三桂用了16天的时间,等二十日到达丰润之时,得知李自成已经攻入京城,吴三桂率兵返回山海关。

清廷多次想办法招降吴三桂,多尔衮更是许诺吴三桂:“若是平西伯等率兵投向于大清的话,还是将宁远交给其驻守,加封为藩王。”

“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爵藩王。”

李自成也在想办法招降吴三桂,但是农民军“割富济贫”等政策确实让吴三桂不寒而栗,深思熟虑一番,吴三桂决定降清。

也是在吴三桂降清的这一年四月,山海关一战,清军大败李自成,多尔衮遵守诺言,将吴三桂晋封为平西王。

自此,大清便已有四位异姓藩王。

顺治六年五月,改封孔有德为定南王,率兵两万出征广西;

将耿仲明改封为靖南王,尚可喜改封为平南王,各率领一万出征广东;

但是没过多久耿仲明因为藏匿罪犯畏罪自杀,他的儿子耿继茂继任靖南王之位;

吴三桂则在顺治八年奉命进征四川,吴三桂的兵力是最强的,号称是5万,而且慢慢扩员至7万;

顺治九年孔有德阵亡,他的儿子也全部被杀,只留下一个女儿孔四贞;

因无人继承孔有德定南王爵位,清廷便将其爵位削除;

自此,“四藩”改为“三藩”。

顺治十六年三月,顺治帝根据洪承畴的建议,下旨:

平西王吴三桂驻守云南

平南王尚可喜驻守广东

靖南王耿继茂驻守四川(后改为福建)。

可以说至此三藩的作用都是积极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对需要平定中原的大清来说起到不小的作用;与此同时有效抵御郑成功的进扰。

但是随着中原地区的平定,三藩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拥兵自重,权势日涨;

仅云南每年的饷银就达到900多万。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曾这样评价三藩:

“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

让康熙最为忧心的不仅是饷银的问题,此时的三藩割据一方,俨然威胁到皇权,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康熙登基之初的十余年时间,三藩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已经成为“尾大不掉”的势头

康熙作为心有大志的皇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换句话说:此时的三藩已经成为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必处之而后快!

02 康熙裁撤三藩

康熙亲政除掉鳌拜以后,将“治河、漕运、平三藩”视为三件大事,并且将这三件事写下来贴在宫中的柱子上,日日看着提醒自己。

康熙很清楚此时的吴三桂绝对不是宋朝的功臣可以比的,而是唐代的藩镇般的存在。

“吴三桂绝非宋朝功臣可比,乃是唐代藩镇之流。”

意识到三藩存在的弊端,康熙密切关注形势,想要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提出裁撤三藩。

1663年,康熙派内大臣去向住在京城的吴三桂之子吴应熊问话:“当初是因为永历帝盘踞在缅甸,边疆之处事务多才将大将军印授予你的父亲,不过是权宜之计而已;如今已经平定,你的父亲还是不将大将军印还回来,是什么意思呢?”

康熙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责备吴三桂,吴应熊自然听得出弦外之音,转告父亲康熙的意思;

迫于无奈吴三桂将大将军印上交朝廷,但其实心里很不痛快。

紧接着康熙开始裁减兵员,来节省军费开支;1665年康熙下旨命吴三桂与地方督抚商量如何裁减兵员,要节省军费100万两。

“忠勇营”与“义勇营”是吴三桂的嫡系部队,更是他的王牌部队,但康熙下旨将两个营房的将官调整,并且改变其驻防的地点,其实上已经名存实亡。

与此同时吴三桂的心腹大将也被逐一调离了云南,被剪掉羽翼的吴三桂,可以说是孤掌难鸣

康熙的行动引起了吴三桂女婿胡国柱还有其心腹谋臣方广深的注意,1667年5月,二人冒着大雨求见吴三桂,提醒吴三桂朝廷已经开始怀疑他了,希望吴三桂能尽早想出一个万全之策。

吴三桂听了这话惊了一下,但是紧接着表现得若无其事的样子。

但吴三桂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狐狸,不会没有作为。

吴三桂向朝廷上了一道奏疏,称自己的眼睛有眼疾,请求皇上恩准其辞掉云贵两省的事务。

康熙看了吴三桂的奏疏,毫不犹豫地同意:

“平西亲王吴三桂久镇边疆,总管两省事务,实在劳苦功高。近日览奏,知亲王两目昏瞀(mào,目眩眼花),精力锐减,都是因为操劳过度,积劳成疾所致,朕深表关怀。”

康熙这么快就同意确实出乎吴三桂的意料,吴三桂便让张国柱、卞三元等人上疏希望康熙能收回成命,但是康熙很坚持。

就这样吴三桂仅仅只有一个高贵的平西王的名号而已,权力几乎被挖空了。

康熙为了安抚吴三桂,下旨将清太宗十四女和硕公主嫁给吴三桂长子吴应熊,并且将吴应熊提拔为少傅,并且:

将耿继茂的两个儿子,尚可喜的一个儿子都封为太子太师。

表面上看是荣宠,实际上是三位藩王在京的人质。

如此软硬兼施确实很有效,并且在吴三桂六十大寿之时,康熙之下准许吴应熊带着妻儿千里回云南为吴三桂祝寿,吴三桂享受天伦之乐,很高兴的对自己的谋臣方广深说:

“你们看到了吗?朝廷怎么会怀疑我,你们以后说话得注意!”

吴三桂确实被康熙的所作所为,搞得坚信康熙不可能会撤藩,但康熙一刻都没有停止行动。

与此同时南明遗臣查如龙给了吴三桂一封信,希望吴三桂能反清复明;此时泄露后吴三桂将查如龙押入京城。

康熙从查如龙的事情上很清醒地认识到:只要吴三桂还在,就是最大的隐患,所以必须要除掉。

而康熙,就是在等一个机会。

很快便得到了合适的时机:1673年3月尚可喜上疏康熙,希望皇上能允许他回辽东养老。

康熙决定借尚可喜的奏疏顺水推舟,开始裁撤三藩。

1月12日,康熙给尚可喜下了一道旨意,同意其请求:

“平南王尚可喜,底定广东,镇守边疆,今年已七十,欲归辽东耕种,情词恳切,能知大体,朕心深为嘉悦。”

尚可喜撤藩确实对吴三桂、耿精忠的影响很大,为了试探康熙,吴三桂上疏请求撤藩,他的谋臣阻拦他不要这样做,但吴三桂很有信心一位康熙不会允准,但吴三桂错判了形势,更错估了康熙裁撤三藩的决心:

“康熙这小皇帝必然不敢把我怎么样,上疏不过是为了打消他的疑虑罢了!”

就这样吴三桂与耿精忠都上疏裁撤三藩,这对康熙来说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康熙就坡下驴直接允准,并下旨议政王大臣开始商讨三藩裁撤的具体事宜。

议政王大臣对裁撤耿精忠与尚可喜都没什么意见,唯独对吴三桂却出现了分歧。

尤其是图海与索额图等人坚决反对裁掉吴三桂,诸位议政王大臣争议不下,交给康熙裁决。

康熙深思熟虑一番,下了一道圣旨,坚定裁撤三藩的决心:

“吴三桂请撤安插,所奏情词恳切。著吴三桂率所属官兵家口,一并搬移前来。”

康熙下旨的第二天早朝,索额图带头提出质疑;

此时的康熙年仅20岁,血气方刚,并不是那种瞻前顾后的人;

更何况经历了擒拿鳌拜一事,更加的坚毅、果断;即便是要为此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

03 吴三桂造反 8年平叛

1673年9月朝廷派钦差大臣前往昆明宣读圣旨,吴三桂得知康熙决定裁撤三藩,便决定铤而走险;

12月21日,吴三桂集合手下所有兵马,将云南巡抚朱国治斩首祭旗,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帜正式开始造反。

康熙得知吴三桂造反的消息,迅速召集议政王大臣商量如何应对;

索额图建议康熙将支持裁撤三藩的大臣处死,但康熙不同意,康熙决定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坚决要保住支持他撤藩的大臣:

“撤藩出自我意,其他人有什么过错?我从来都认为三藩势焰嚣张,不能不撤,岂能因吴三桂反叛而诿过于人?”

不得不承认:在这一点确实佩服康熙,很有胆识,明辨是非,不会让他人做替罪的羔羊。

康熙迅速调兵遣将:

前锋统领硕岱率起兵进据常德

多罗承郡王勒尔锦驻守荆州

定南王孔有德女婿孙延龄固守广西

......

但1674年孙延龄与耿精忠先后起兵造反,康熙先后派出六路大军;

于此同时:

康熙下旨安抚耿精忠与尚可喜,希望他们不倒向吴三桂;

并下旨通告全国:

“逆贼吴三桂,当年穷途末路,摇尾乞怜,我世祖章皇帝念其投诚纳降,授以军旅,赐封王爵,开藩云南,倾心倚重......凡有擒斩吴三桂首级者,即以其爵位封赏;以兵马城池归顺朝廷者,论功行赏。我决不食言,各地方官可广为宣布遵行。

4月13日康熙决定大义灭亲,下旨将吴三桂长子吴应熊与嫡长孙吴世霖处死;

此次大义灭亲确实达到了康熙想要的效果。

吴三桂得知消息,气得铁色铁青。

1674年12月康熙的后院起火,陕西提督王辅臣杀死刑部尚书莫洛,开始叛乱。

康熙冷静分析局势,决定重新调整部署:

勒尔锦擒贼擒王,主攻湖南,消灭吴三桂;

安亲王岳乐主攻江西

康亲王征讨浙江

康熙为了能够快速准备地得到前线的军情,特地下旨在所有的驿站外每四百公里设置笔帖式一位,如此以来甘肃相隔京城五千里,只需要九天就可以送达,而西安等地只需要四五天的时间。

吴三桂原先没有将康熙“这位乳臭未干”的小子放在眼里,听说驿站如此神速,竟然长叹:

“完了,完了,不该与他争锋!”

面对陕西总督王辅臣,康熙改变了策略,打算招抚:发了以道感人至深的诏谕由王辅臣的儿子王继贞带回去,诏谕感人至深,像是一封叙旧的信一样;

康熙的真诚打动了王辅臣,并没有南下与吴三桂合并一处,而是一直驻扎在平凉城。

1676年2月,抚远大将军图海对平凉城围而不攻,招抚王辅臣,王辅臣投降;康熙遵守诺言并没有怪罪王辅而是升为靖寇大将军。

随着王辅臣投降,清军收复了很多的失地;

解决完西北战场,全力开赴湖广主战场。

根据招抚王辅臣的经验,康熙决定缴抚并用的策略,确实效果很明显:

1676年10月,耿精忠投降;

1677年5月,尚之信投降;

清军慢慢的包围吴三桂,所在的湖南等地。

1678年吴三桂为鼓舞士气,在岳州登基称帝,建立大周;但仅仅五个月以后吴三桂病死在军中,其孙吴世璠继位。

康熙利用这大好形势,下旨清军分水陆两路双重夹击,很快便攻克了岳州。

相关文章

武则天做人的手段与智慧

在历史的长河中,武则天无疑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她是心狠手辣的“坏人”,有人则认为她是充满智慧和谋略的杰出女性。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位传奇女性,看看她到底是“坏人”还是智者。先来说说很多人认为武则天是“坏人”的理由。在那些反对她的人眼中,武则天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的孩子。比如

2025-05-02 01:05:12

历史上真实的李世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有人会那么讨厌他

历史上的李世民是个很复杂的人物,他有雄才大略,武统天下,却也有抹不去的黑点,比如他昏庸无道,上娶六手老太萧美娘,下玩纯情少女武则天,那李世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李世民出生以后,隋朝就开始了风雨飘摇,因此可以说李世民是一个乱世将星,当年很多军阀都在造反,而李渊身为山西地区的一把手,最大的任务就是镇守山

2025-05-02 00:10:00

礼贤下士智勇兼备——战国四公子之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约公元271年-349年),字少卿,是中国晋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化名流,他也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魏无忌在晋朝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誉为“魏晋之际,一时之杰”。魏无忌在军事、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他早年在军事方面表现出色,曾多次参与平定叛乱、剿灭盗贼等战事,屡次立下战功

2025-05-01 02:29:43

“战国四公子”魏无忌:他礼贤下士曾击败秦国,为何会抑郁而终?

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无忌,因礼贤下士大量招收人才,门客可达三千人,同时他也有打仗的经验。他曾多次帮助赵国打败秦国,并主张合纵抗秦,这样一个人才为何会到晚年抑郁而终呢?不受待见魏无忌又被称作为信陵君,他和田文、赵胜和黄歇并称为“四君子”,他出身魏国贵族。同时他也是魏安厘王的弟弟,等到安厘王即位以后才

2025-05-01 01:14:59

战国四公子之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公元前277年,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去世,魏无忌的哥哥魏圉继承魏国王位,是为魏安釐王。翌年,安釐王封魏无忌于信陵(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他因而被称为信陵君。魏无忌出身贵族,礼贤下士,招养门客。曾派门客刺探邻国动静,对秦军东进意图思虑甚深,认为秦必以吞韩并魏为先,故反对亲秦伐韩之策,力劝魏王存韩以保魏

2025-04-30 03:42:53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