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吴三桂可以全身而退,为何61岁高龄时还要造反?吴三桂根本没得选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03 00:32:10    


一、吴三桂降清

自古以来,忠义之士都流芳千古,而叛徒汉奸定被世人唾弃。吴三桂也算得上有名的叛徒了。因为他在明末毅然选择放清兵入山海关,击败了明末李自成的军队;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背叛了自己的国家。

吴三桂选择归降于清朝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影视剧喜欢把他塑造成痴情之人,即为了陈圆圆就归降。不可否认这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但绝对不是全部原因,他作为一个大将军,定不会这么肤浅和不管军队死活。

崇祯年间,吴三桂才二十出头就已经跟随自己的舅舅四处征战了,领兵作战的能力也在此时凸显了出来。他带领部队和清军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因为卓越的表现让清军屡次大伤元气。但明末已是强弩之末难以抵御清军的疯狂攻击,四处都传来战败的消息。

吴三桂看着瞬息万变的局势内心也在不断挣扎,到底是站在明朝这边抵御大清还是归顺大清开创新的局面。在这期间李自成也不断地招降吴三桂。直到他听说崇祯已经自杀的消息,国无君主,再加之李自成的手下刘宗敏抓了陈圆圆和自己的家人,这让他十分愤怒。

都说吴三桂对陈圆圆情深义重,但真的只是因为十分喜欢陈圆圆吗?显然不是这么简单,喜欢肯定是有的,但如果和他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比起来应该不值一提。刘宗敏抓了他的人这在他看来就是一种不尊重和挑衅,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他选择了皇太极。

二、表忠心成平西王

说时迟那时快,吴三桂没给李自成军队太多反应的时间,毅然决然的起兵攻打山海关。李自成和皇太极双方都想赢得吴三桂的归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手握重兵数万,得到他的支持对己方都是大力的增援作用。

而山海关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吴三桂虽然没有表明自己的想法,但他出兵山海关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告诉双方自己的答案——归降清军。李自成看到吴三桂这样的行为自然也是十分愤怒,当即也派兵和吴三桂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面对李自成的疯狂扑来,吴三桂抵御起来明显十分吃力,他只能求助于多尔衮支援自己,这样一来,多尔衮就利用吴三桂这一请求要求他归降大清了。此时的吴三桂自身都难保了,自然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后来在和多尔衮的联手之下击败了李自成军队。

顺利拿下山海关,清军也顺利进京,大清王朝由此建立了起来。吴三桂虽然在助清军入关有功,但单凭这一点想要在新朝站稳脚跟还远远不够。毕竟他之前一直打着复兴明朝的旗号,所以他需要更多的表现来赢得清王朝对他的信任甚至重用。

首当其冲的便是,带领军队剿灭各地反抗清朝的势力,面对明朝的后裔更是残忍屠杀、赶尽杀绝,以此表现对清王朝的忠心。长期的征战途中,吴三桂帮助清王朝扫除了很多隐患,最后奉命前往云贵地区剿灭永历政权

桂王的存在已经对清朝构不成什么威胁了,但害怕野火烧不尽,留着他总是有后患。吴三桂也深知其中利害,桂王也知道自己可能会被强杀,四处逃窜,逃至缅甸。吴三桂不遗余力的追杀,抓到桂王后话不多说直接斩杀,以绝后患。

至此,吴三桂为清朝建立和稳定都作出了突出贡献,清王朝也充分看到了他的忠心,封他为平西王,放任他独居一方,镇守云南边界。吴三桂便开始在云贵稳定下来,有自己府邸,军队,而且远离京城,对他的限制也很少,日子过得好不逍遥

三、康熙撤藩

但好日子还没过多久,变故就发生了。康熙亲政之后对全国各地的势力都作了详细的了解,他看到云南边界的吴三桂是三大藩王之一,有自己的军队,而且天高皇帝远,他在当地俨然享受的也是皇帝一般的待遇了。

这让康熙深觉不妥,他要控制权力,掌握自己绝对的主动权。于是他开始采取措施遏制吴三桂的权利;都知道古代兵权是最重要的,有了兵权就有了和别人讲条件的权利。所以康熙第一件事就是拿掉他的大将军印信,削弱他的实力。

不仅如此,还对他在用钱、司法等各方面也对吴三桂加了很多限制;而且明里暗里也将他的权力收归于中央。吴三桂肯定也知道清廷现在对他的想法,加之另外的一个藩王尚可喜竟然选择归顺于朝廷,康熙帝求之不得,于是让他撤藩。

随后又让除吴三桂之外的藩王耿精忠也向尚可喜一样撤藩。吴三桂知道下一个就将要轮到自己了,但他不能坐以待毙,毕竟撤藩就什么权力都没有了。他本身也没有什么扰乱朝政的歪心思,只想在云南自己做老大。

康熙帝的做法明显是过河拆桥,将自己前面的贡献都毁于一旦,他绝对不会答应。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仍旧毫不迟疑的要起兵造反,霎时间,还有很多想要反清复明的江湖人士也加入了他的号召。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