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史书,包括根据“史实”改编的文学作品,都言之凿凿地描述:北京崇祯帝上吊后,吴三桂已经完全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并亲自率兵马往北京方向进发,欲“觐见新主”。中途,他听说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掠走,又闻其父吴襄被拷掠,登时冲冠一怒为红颜,带兵掉头扑转山海关,首先击败老同事唐通,然后联合另一个老同事高第,举兵宣布反对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在崇祯帝死后的几年间,社会上从未有过吴三桂投降李自成的传闻,倒是曾经反清的夏允彝(夏完淳之父)在《幸存录》中言之凿凿地为他辩护过:“(吴)三桂年少勇冠三军,边帅莫之及。闯寇(李自成)所以诱其甚至,(吴)三桂终不从。”
而且,崇祯帝死后一直住在北京的士大夫,皆未听过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一说。比如著《崇祯甲申燕都纪变实录》的钱邦芑,也讲过吴三桂之父写信招降其子被拒绝的情况:“贼(农民军)挟其父手书招之,三桂得书不发,入拜谢父,咬破中指,扯裂家书,随约王永吉借清兵十万,以图恢复。”夏允彝、钱邦芑二人,皆是生活在北京被攻陷之时的大明朝。如有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一事,他们自然会大加渲染。
最详细记载吴三桂对李自成降而复叛的,是钱轵的《甲申传信录》,但此书成书于顺治十年,原文如下:
三月,(明廷)廷议撤宁远镇,并调吴三桂剿秦寇,封三桂西平伯,上(崇祯)手敕谕之。(吴)三桂方奉诏,未及行,而闯寇已陷京师矣。闯(贼)入,各镇将皆降,三桂道未通,闯(贼)令诸将各发书招三桂,又令其父(吴)襄亦书谕,使速降。三桂统众入关,至永平西沙河驿,闻其父为贼刑掠且甚。三桂怒,遂从沙河驿纵兵大掠而东,所过糜烂。(吴三桂)顿兵山海城,益募兵议复京师。
即使在这部书中,作者也没指明吴三桂是接到父亲书信后前往北京投降,只讲他“统众入关”,往北京方向行动,更没有言及他“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事情。
顺治十二年,历史大家谈迁入京修《国榷》,也没有采纳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之说,反而这样写吴三桂:吴三桂上书其父,“父既不能为忠臣,三桂亦安能为孝子,三桂与父诀,请自今日”!义正词严,很有郑成功斥其父郑芝龙之风。
再后,加入降官行列的吴伟业作《圆圆曲》,诋嘲吴三桂为女人而“冲冠一怒”,也没说他带兵去向李自成投降。有人可能说,诗中纪事,自然不可能完全按照实际去写。但是,吴伟业的笔记《绥寇纪略》,依旧没有记录吴三桂有降闯之事。
所以,当时和后来严谨的史家,如谷应泰、张岱等人,均在著作中不收吴三桂降闯之说。
至于《流寇志》《吴三桂纪略》等笔记小说中所载的只言片语说吴三桂降闯的内容,也没有什么枝叶可寻,只可当作“小说家言”。
乾隆时期修成的《明史》,是清朝官方钦定的史学著作,只讲了吴三桂对李自成“欲降”,突出他因爱妾陈圆圆被劫所生的愤恨,并不讲他投降过李自成。
真正大肆宣扬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之说的,是爆发“三藩之乱”后的康熙时期。当时,为了暴露吴三桂的“大奸大恶”以显示其发动叛乱的非正义性,康熙帝在诏旨中大骂吴三桂“委身从贼”,目的完全是政治宣传。清方的主要目的是要把吴三桂塑造成一个反复无常、唯利是图的道德小人。
其实,只要看过多尔衮在顺治元年(1644年)击败李自成后向小皇帝所上的报告,就可以明显看出吴三桂根本没向李自成投降过:“(李自成)于三月二十二日僭称帝,遣人招降(吴)三桂,三桂不从,随自永平返据山海关。”
“三藩之乱”被平灭后,众恶归焉,加之吴三桂人品确实很差,众口一词,《庭闻录》《圆圆传》《四王合传》等笔记小说纷纷渲染吴三桂先降李自成而后为爱妾降而复叛的事情。渐渐地,传闻、小说,就变成了信史。成王败寇,日复一日。吴三桂成为完全定型的、胎里坏的典型样板。
真正的历史情况是,吴三桂接到崇祯帝诏令后,并无故意迁延,而是立刻奉诏勤王。他之所以行动迟缓,是因为要把关外人民拖家带口一同迁入关内。
李自成攻下北京时,吴三桂应该已进入山海关地区,而非像许多书中所讲他还在宁远城磨蹭。而且,仅仅休整了四天左右,吴三桂就率整军抵达永平,然后向西前往玉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投降了李自成的唐通从居庸关前往山海关接防,途中并没遇见吴三桂,所以不存在唐通代替李自成接受吴三桂投降之事。
在永平、玉田的十多天里,吴三桂在获悉明朝崇祯帝已亡的消息后,徘徊逡巡,做出了他人生中也是中国历史关键时刻的重大选择。
面对改朝换代的现实,吴三桂冷静下来思考,确实一时难以定断。向与自己所辖辽东军没有血仇的李自成大顺政权投诚,自然是他的最佳选择,何况亲生父亲以及重要家属皆被扣于北京做人质。此外,他的昔日同事,文臣不说,武将如唐通、白广恩、姜瓖、黎玉田、高第等人,无不向李皇帝修表归诚,这自然也会影响吴三桂的选择。投靠大顺新主,谋取高官厚禄,应该是吴三桂当时的不二之选。
不仅时人这样想,吴三桂本人这样想,李自成等人也这样想,而且大家皆是想当然:穷途末路的吴三桂,先前一直与清军在辽东血战多年,不久前还在宁远城重创济尔哈朗部清军,他怎么可能出关投向清军怀抱呢?
一切的一切,皆是李自成一方以及北京明朝降官的想当然而已。对于吴三桂来说,曾经最凶恶的敌人,当然也是可能的投靠路径之一。
早在崇祯十五年,松锦大战之后,明朝辽东军将的中高级军官不少人被俘变节降清,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当属曾经一手提拔吴三桂的恩师洪承畴和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而后,皇太极亲笔写信招降吴三桂的同时,还让洪、祖二人以及其他一些高级明朝降将写信劝说吴三桂投降。但当时的吴三桂,对明朝忠心耿耿,毫无二心。倒是猜忌刚愎的崇祯帝对他放心不下,假装调吴三桂之父吴襄入京为官,实际上是把吴三桂一家人弄入北京城做人质。
北京陷落后,吴襄等吴三桂的家人自然落入李自成之手。
吴三桂徘徊于玉田附近,一直没闲着,不断派人打探北京城中的情况。李自成政权的违背常理,以及刘宗敏夺掠其妾的肆无忌惮,使得吴三桂头皮发奓:纵使自己前往北京归顺李自成,也有可能是一去无回!趁着手中仍有一支生力军,不如拼死一搏,向清朝“借兵复仇”,或可死中求生!
就这样,吴三桂来了个突然回击,打跑了替李自成镇守山海关的唐通,与明朝原山海关总兵高第一起,宣布讨伐李闯,恢复大明。而后,“借兵复仇”变为“藩王相报”,吴三桂终成清廷鹰犬。
山海关一失,整个局面,全然大变。
李自成在山海关“亲征”大败后,只可用“兵败如山倒”来形容。他率残兵撤回后,迅速放弃了北京,携带大批金宝窜回陕西。吴三桂带路,多铎、阿济格等清军铁骑一路追击,马不停蹄地蹑尾而进,不给李自成任何喘息机会。
五月初二,坊间哄传吴三桂将军在山海关大败贼军,并夺回崇祯太子。兴高采烈的北京士民争先恐后出城,大排皇帝法驾,准备迎接太子入城为君,重复大明天下。
不料想,烟尘过后,马蹄声静,映入北京士民眼帘的,不是明朝太子,而是风尘仆仆,身骑高头大马、脑后拖着大辫子的多尔衮清兵。瞠目结舌之余,迎接人群中的前明官员脑子快,将错就错,把清朝王爷多尔衮迎入武英殿。
无论如何,北京城内,又有了一位“新主”。
甫进京城,多尔衮很会随机应变。他以“为明报仇”为名,为崇祯帝发丧,并把前明大臣陈名夏、冯铨等人招至幕下效力,大肆笼络汉族士人,表示要把被农民军侵夺的土地“归还原主”。不久,多尔衮宣布北京士民要在为崇祯帝戴孝三日后剃发,引起极大反感。在京汉官纷纷上疏,竭力反对。深知自己立足未稳,多尔衮暂时收敛怒气,一个多月后下令“姑依明式速制本品冠服”,让各级汉官尽快办公视事,为清朝新政权服务。
但是,多尔衮暂时的收敛为日后的“留发不留头”埋下了伏笔。
李自成撤退后,北直隶、山东、山西等地,乡绅士兵纷纷起事,誓要灭“流贼”,复明朝。短时间内,数十个州县并举,抬出一个明朝远支“济王”做号召(其实那个宗室不过是个“奉国中尉”,九竿子才能打着的朱明远宗)。不久,先前降附李自成的大同总兵姜瓖,忽然宣布归降清朝,在保德州的唐通也向清廷上表投附。
“大顺”的灭亡,只是早晚的事情。“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用来形容李自成,再恰当不过。
在战国后期,尤其是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山东六国除非抱团,否则难以和强大的秦国相抗衡。换而言之,此时的秦国已经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了。不过,在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赐死了白起,而精锐的秦军,也出现了较大的损耗。因此,以下三位将领依然取得了战胜秦军的成绩。但是,这三人的结局,同样令人叹息。一、信陵君魏
2025-05-23 00:24:56侯嬴自刎侯嬴的人生终局比开场亮相还要精彩,遗憾的是它已经无关于国家大事,所以《资治通鉴》只字未提。在《史记》的记载里,当信陵君虎符到手,准备出发去晋鄙军营的时候,侯嬴有一段临别赠言,说自己本该跟公子一道,但年老了,就不拖公子后腿了,自此一别,自己会数着日子,当估算到公子抵达晋鄙军营的那天,自己会面向
2025-05-23 00:18:56李世民前言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姓李,名世,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魏州(今河北大名东)。李世民是大唐帝国的创始人、唐太宗。在历史上,唐朝的“贞观之治”是极盛时期,当时的唐朝在世界上是很有影响力的,疆域也是最大的。登基之后,积极进取,开疆拓土;为百姓考虑,轻徭薄赋;
2025-05-22 01:19:591. 治理国家的政治才能:李世民在国家治理方面展现出极高的才能。他创立了分权制衡的制度,使得各个部门相互制约,维持了政治的稳定。同时,他重视人才,创设了科举制度,为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提供了进入政府任职的机会。2. 出类拔萃的军事才能:李世民在战争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面对叛乱和外族侵略,他能够迅
2025-05-22 01:10:10李世民出生于598年,是唐太宗李渊的次子。年轻时的李世民可是个“天之骄子”,不仅聪明过人,还特别勇猛。他在父亲李渊建立唐朝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李渊发动“隋末之乱”时,李世民可是冲锋在前,屡次带兵打仗,立下赫赫战功。特别是在“平定李密”的战役中,他展现了超凡的军事才能,打得敌
2025-05-21 00:46:35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