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平三藩时吴三桂到底有多生猛,击断八旗军脊梁,斩杀41位八旗将佐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06 00:15:17    


我们都知道,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曾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封建社会,而清朝就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清朝,它的建立,有一个人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人就是吴三桂

在清朝建立初期,康熙皇帝年幼登基,各方势力虎视眈眈,若是没有吴三桂,那康熙的路可以说是十分难走。虽然吴三桂此人在历史上的争议很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吴三桂的勇猛是实实在在的。尤其是在平三藩时期的他,直接击断了八旗军的脊梁,接连斩杀了41位八旗将佐,可谓是创造了奇迹。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吴三桂。

勇猛的将军

明朝末年,自由边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吴三桂,在其父亲的助力下也顺利的走上了官宦之路。在职期间,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极高的领导天赋,他收到了很多前辈的肯定,为他在军中树立起了极高的威望。

成为孤军的吴三桂一开始想要投靠同为汉人的李自成,原因是当时李自成的信使带来了父亲的书信和四万两赏银。并且话里话外用吴三桂的家人威胁他,意思大概就是,如果他不同意,那么吴三桂的家人将会尽数了断在他手里。

将山海关移交给李自成的军队后,吴三桂决定继续行军,然而行至半路,却遇上了自京城逃亡出来的家人。原本就因为自己的家人没受到好的待遇而气愤的吴三桂,在听见家人的经历后更是气愤不已。原来李自成根本没有好好的对待自己的家人,更是将自己的妻子据为己有。

身为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儿,吴三桂又怎么能忍受的了这样的侮辱,他当时变气红了脸,一下便将自己面前的桌子拍的粉碎。历史上著名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典故便是由此得来。随后,不堪受辱的吴三桂决定不在跟从李自成。他重新夺回了山海关,并投靠了清军,放清军入中原。

为清朝卖命的吴三桂并没有混日子,相反他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英勇。皇帝十分看好他,吴三桂也并没有辜负皇帝的期待,一路过关斩将,击断八旗军脊梁,斩杀了41位八旗军将佐,英勇无比。本以为会受到嘉奖,可没想到的是民族阶级问题也接踵而至,卷土重来。

吴三桂请辞

在顺治年间,吴三桂凭借赫赫战功坐上了藩王平西王的位置,在云南独揽大权,成了名副其实的”土皇帝”。在阶级民族意识观念如此之重的清朝,多少人为之眼红.正所谓“卧榻之上,岂容他人安睡。”面对一手遮天的吴三桂,康熙皇帝显然不会继续再放任下去。

虽然可以说清朝的半壁江山都是吴三桂打下来的,但有话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满族人打下的江山怎么会给汉人任何一点剥夺的机会?康熙即位时正值年幼,手中的大权一直是由孝庄太后把持着,自然不多在意。可随着年纪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吴三桂此刻显然已经成了康熙帝的“眼中钉肉中刺”。

自平南王尚可喜主动请求撤藩后,康熙一直在寻找机会实施撤藩。但同时,他也知道,旨意一旦颁发战争也会就此展开。而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是没有绝对的把握可以消灭其他三个藩王的。如果战事不利,很有可能清朝就要退出关外,一时间康熙帝也不敢轻举妄动。

而面对尚可喜突如其来的主动撤藩,吴三桂的做法是跟随大势,而心里真正的想法是想要清朝挽留他,康熙怎么会看不出来?为了稳住吴三桂,康熙帝决定将建宁公主赐给吴三桂儿子吴应熊的同时,还要赐给吴三桂一名绝色的女子。可谓给足了吴三桂面子,但一个想起义的藩王又怎么会被一个女人稳住。

吴三桂起义

康熙撤藩的决定并没有成功的安抚吴三桂,反倒让吴三桂觉得自己的处境与当年的李信一般,又加上康熙帝赏赐给自己的美人竟然是一个丧失五感的废人。这更让吴三桂觉得,这是在侮辱自己。于是已经61岁的吴三桂披甲上阵,起兵谋反。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事实没有改变,当年的人却变了。

已经步入晚年的吴三桂哪里还有当年的意气风发和狼子野心。当年的他或许幻想过一统天下,可如今的他想的只有雄踞一方,安享晚年。

于是即使当年的起义可以称得上是一呼百应,起义得人数也是数十倍得增加,但是领导者已经没有了当年得干劲,再厉害得团队又能成得了什么大事。再加之,当时来投靠得人做太多,难免分裂成了很多得派系,众人得理念尚且不和,更不要说是在一起生活,军队的内部开始慢慢得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致使起义军越来越盘曲复杂,给了人趁虚而入的机会。

康熙做了一个十分正确的决定——打拉锯战。

长达8年的拉锯战中,吴三桂在鼎盛时期不久便因病故去,其孙子吴世璠继位。这无疑给了清军一个机会。康熙并不急着攻打吴世璠的军队,而是选择了更加委婉的方式,将投靠吴三桂的官员逐个击破。以功名利禄的诱惑,将他们收拢过来,彻底的孤立了吴世璠。

自知已经不复当年盛世的吴世璠并没有就此放弃,虽然自己的实力在不断被消减,但他还是英勇的反抗,颇有吴三桂当年的气质。然而世间之事总是不尽如人意,最终,吴世璠的势力被彻底清除,他也上吊自尽。历时八年,康熙皇帝成功平定了吴三桂的叛乱。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