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信陵君魏无忌凭什么位居战国四公子之首?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3 00:31:20    

战国四公子,是指战国时代的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

这四人皆以养士而名闻天下,而信陵君却位居战国四君子之首。太史公司马迁、汉高祖刘邦都对信陵君推崇备至。

这是为什么?且在此简单分析一下。

首先,就家国大义而言,信陵君是将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可谓是一心为国,私心最小,比其他人强多了。

围魏救赵,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说过。

信陵君为什么非要偷兵符救赵国呢?不可否认的是,他担心如果他不有所作为,他那急人之困的名声毁于一旦,他确实颇好名,但一介凡人谁没有点虚荣心呢?但是,他更担心赵国一旦亡国,魏国就危险了,毕竟唇亡齿寒啊。

再后来,秦国败了,不打赵国了,转头去打魏国了。魏国挡不住这种攻势,只好派使者去请滞留在赵国的信陵君。信陵君还担心魏王生气,就不愿意回去。

这时候,门客毛公和薛公就去劝他了,大意是,“你之所以在赵国受到尊重,名扬诸侯,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如今魏国有难,你不救,如果国破家亡,你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

信陵君一听,对啊,确实如此啊,于是他就赶紧回去了。回去后,名声在外的他一呼百应,率领五国军队很快将秦军击败了。

所以,总而言之,信陵君是为大义舍身,是为国家着想,是一个真正的德才兼备之人

再说说其他人。

孟尝君田文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的人。

一开始,他作为庶子,先明里暗里地造势,以非嫡非长的身份抢了嫡子的地位,继承了偌大家业。

再后来,他养士的目的是为名,不为实,来者不拒,所以鸡鸣狗盗之辈都去了他那里。

再后来,他做了齐国的宰相,可惜,孟尝君在齐国"为相数十年",政绩乏善可陈。而且因为他执意攻打楚国、秦国,在战争的数年里,自己倒是威名远扬,但齐国却没有得到实际的利益,国力反而在连年的战争中消耗很多。

再后来,齐愍王打算除掉孟尝君。他逃到了魏国,做了魏国宰相,之后,他同西边的秦国、赵国联合,帮助燕国攻打并战败了齐国。

为了一己之私和一人之怨,孟尝君联合其他国家攻打自己的母国齐国,这算是欺君灭祖吧?这难道算是君子之行吗?

总而言之,孟尝君养士的目的在于自身利益,而不是为国家计。

平原君赵胜算得上是乱世之中的一个翩翩佳公子,只是为人庸碌无为,不能识大局,不堪大用。

比如,秦赵长平之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目光短浅,他本想捡便宜,劝赵王接受韩果的上党郡,不想却也由此激怒了秦国。

后来,他作为宰相,面对赵王阵前换将、任由赵括纸上谈兵、率意而为的重大失策而不能尽忠直谏,赵军最终被坑杀 40 万。

所以司马迁用"利令智昏"来形容平原君目光短浅,不能顾全大局。

春申君黄歇呢?他确实挺能干,能说会道,也曾冒着生命危险救归太子,所以一度成为楚国的能臣、权臣。

但是他也倚仗考烈王的信任,大权独揽,私欲膨胀,生活奢靡。他的养士,也不在招揽人才,用于国政,而是私蓄势力,操弄权柄,包藏祸心,以致殃身误国

比如,楚考烈王后宫美人很多,可就是一直无子,多半就是他自己的问题。

春申君身边有个美人是李园之妹。等到这位美人怀孕后,李园就给春申君出了个馊主意,让春申君把怀孕的自家妹妹献于楚考烈王,以后生了儿子就很可能会被立为太子。

春申君很心动,就依计行事。后来这个美人生下的孩子果然被立为太子了(即楚幽王)。

楚考烈王戴了一顶好大的绿帽子。

春申君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妄想偷天换日,做着奸谋盗国的美梦,只是最后被李园刺客伏击,被斩头,被满门抄斩。

总之呢,春申君黄歇,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投机客。

还有,战国四公子虽然都以礼贤下士著称,但若论作出这举动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并非作秀的,怕是只有信陵君了。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少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可谓既富且贵。

虽然他贵为皇亲国戚,但为人谦和低调,仁而下士,无论士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能谦恭有礼的态度同他们交往,从不敢因为自己高贵而轻慢士人。

比如,信陵君几次三番拜访一个看大门的老头---侯嬴,就算对方对他没啥好脸色,他也不生气,礼数极好。

再比如,窃符救赵之后,信陵君无奈滞留在赵国,他听说赵国有两个有才有德的隐士,一位是毛公,藏身于赌徒中,一位是薛公,隐没在酒店里。

魏无忌很想见见这两个人,可是这两个人躲了起来,并不想见他。魏无忌打听清楚了这两人的住所,就悄悄地步行去市井之地同这两个人交往。

平原君赵胜听说之后,颇看不起信陵君,认为他跟赌徒、酒店伙计之流交往,丢了公子的脸,失了贵族的身份。

看来,平原君赵胜未必真想对底层百姓屈节下礼,不过是为了维护公子的名声罢了。

毛遂自荐,这个故事都听过吧?说的就是平原君赵胜。一个有才干的人在他那好几年都没能得到重用,最后还是自己推荐自己,可见平原君赵胜对手下的人并不熟悉,不能知人善用,就好像养士就是为了面子好看,为了名声响亮罢了。

孟尝君田文呢?他更是自私自利,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主,人命、甚至是国家,他都不在乎的。

比如,有一次,孟尝君在赵国作客。赵国人听说孟尝君大名,都出来围观想一睹风采,结果见了大失所望,嘲笑说:"原来以为孟尝君是个魁梧的大丈夫,如今看到他竟是个矮矬瘦的男人罢了。"

孟尝君听了这些揶揄他的话大为恼火。随行的人跟他一起跳下车来,砍杀了几百人,毁了一个县才离去。

这是一个君子所为吗?就因为别人说了几句风凉话,就让手下的人杀了数百人,简直残暴。

春申君黄歇呢?或许他确实对门客挺好的,但是他的门客多逞强好斗,奢侈浮华。

有一次,赵国平原君派门客拜访春申君。平原君的门客想向楚国夸耀赵国的富有,他们特意在头上插上玳瑁簪子,亮出装饰着珍珠宝玉的剑鞘,而春申君的上等门客都穿着宝珠做的鞋子,让平原君的门客自惭形秽。

一个大臣的财富比一个贵族都多,可见春申君黄歇生活多奢靡了。

总而言之,战国四公子确实在当时名声鹊起,也曾一定程度上搅动了时代风云,也算各有千秋,但若说谁最值得称颂,谁最才德兼备,还是当数信陵君

这也是为什么太史公司马迁、汉高祖刘邦如此推崇信陵君的原因。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