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刘备没有正经职业,除了宗亲身份,是什么吸引人追随他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00:05:07    

公元161年,刘备出生在东汉末世的幽州涿郡涿县。就是现在的北京和保定之间,离雄安很近的涿州。虽然姓刘,是皇室后裔。不过到他父亲这一辈已经是个白身。普通人,既没有官职,也没有爵位。

(刘备)

刘备是独生子。没有兄弟姐妹。在他年龄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只有一个母亲带他长大。刘备的母亲是堪比孟母一类的贤良母亲。虽然历史资料里没有什么介绍,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刘备的经历来判断。

首先,史料中有记载,刘备擅长编织手工。这说明刘备的母亲没有娇惯独生儿子,从小就教他编织技术。母亲编织竹席草鞋,孩子也要帮忙干活,赚钱补贴家用。

其次刘备性格沉稳,宽宏雅量,喜怒不形于色。这一定是母亲对他从小的言传身教。

最重要的,刘备15岁这一年,母亲安排他外出行学。类似于现在的留学,游学。

去哪了呢?去了京都洛阳。进入同乡大儒卢植开办的学院读书。涿州到洛阳七八百公里的路程,一去至少好几年。母子分离,乱世远行的风险,昂贵的川资学费。要克服这些情感和物质上的困难不是简单的事情。而且刘备并不是读书非常优秀的孩子。多种资料都记载了,刘备不甚乐读书。在这种情况下,刘备的母亲依然克服重重困难,送刘备外出求学。在那个时代,一个寡居妇人能这种眼光和魄力。令人惊叹!

刘备在洛阳求学期间,具体学到了什么理论课程,无从考证。

但是有两点可以肯定。首先,认识的老师,同学,以及自身的眼界开阔,素质成长,对于刘备的成长和创业早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受过系统的武术、弓马训练。(从刘备的征战历史记载。刘备虽然不是武艺绝伦,但弓马娴熟,而且是剑击高手)

刘备在洛阳求学的老师是卢植。卢植也是涿郡人。东汉末年的名臣。文武兼备。担任过太守,将军,尚书等重要职务。

(卢植

刘备求学期间的两个同学。对他的帮助非常大。

一个同宗的刘姓同学家庭富有。他的父亲经常资助刘备,和对自己儿子是一样的待遇。这个影响,对于刘备后期如何对待朋友,部下应该非常重要。

另一个同学是公孙瓒。公孙瓒的老爸是个高官。相当于今天的省部级领导。不过他的妈妈出身很低,所以他在家族里不受重视。(注:东汉三国时期,人出身背景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刘备虽然幼年丧父,家庭不富裕,但属于汉室宗亲,出身金字招牌。)

公孙瓒仪表不俗,聪明机智,声音洪亮。被涿郡太守喜爱,召为了女婿。他能来上学,也是岳父要培养他,推荐而来(出身平常的老百姓想来上学,还没资格)。

公孙瓒比刘备年龄大几岁,刘备把公孙瓒当做哥哥对待,以兄事之。他们一同从老家来到洛阳求学,性格又相投,建立了深厚的同学情谊。在洛阳求学的阶段,刘备跟随公孙瓒耳濡目染,积累了很多待人接物的官场知识。后来公孙瓒对于刘备的早期事业帮助很大。

刘备大概二十岁左右回到了老家涿县,暂时没有出仕做官的机会。因为出身,性格,待人接物都很优秀,喜爱结交朋友,文武兼备。经历和眼界又远远高于同乡的年轻人。所以愿意跟随他的人很多。几年的时间里,刘备在涿县附近已经很有名气。关羽和张飞就是在这个阶段,跟随了刘备。

关羽和刘备年龄相仿。在老家山西杀了欺压良善的豪强,被官府缉拿,逃到涿县避难。

张飞年龄稍小几岁,在涿县有屠宰生意和田庄。与刘备是同乡。

关张二人,关羽骄傲,张飞暴躁。但都是忠诚义士。性格猛烈,刚正耿直,都有一身好武艺。认识刘备以后,就成为了刘备的左膀右臂。从此三人形影不离。

外出之时,关羽、张飞始终在刘备身后,左右侍卫。人流稠密之处,刘备坐在哪,关羽张飞都在后面站立。终日不歇。

桃园结义是小说艺术的情节。但实际上历史记载有描述三人的关系~名为君臣,恩若父子。说明了刘备优秀的领导力、团结能力以及关张的忠义。

刘备23岁到27岁之间,全国叛乱四起。黄巾起义为主,各地叛乱也是多如牛毛。涿县南边一百多公里的冀州所属的中山国(现在的河北保定的定州)也发生了张纯叛乱。中山贩马的大商人张世平、苏双,贩马往来于辽东和中山之间。因多次路过涿县,结识了刘备。觉得这个年轻人不一般,有前途。乱世之中或许有所作为。赠送了刘备创业的启动资金~金银,马匹等。(也有可能是为了在涿县来回的平安买路钱。)

刘备用资助的马匹、金银聚合了以关羽张飞为核心的几百涿县部众。开启了征战创业之路。

刘备的恩师卢植,是当时北方军队镇压黄巾起义的主帅。刘备与卢植有师生之谊,手下又带着一支队伍。出家乡后,投奔恩师。卢植又给刘备了一些兵士,安排刘备跟着邹靖校尉开始征战。刘备英勇又有关羽、张飞的协助,平乱了很多军功。因而有了进身之本。

三国志的记载与典略记载有所不同。典略中记载刘备的第一次上战场,没有经验,虽然勇猛但很悲催的。不但部队被冲散,自己也受伤了。只能躺在地上装死,后来敌军走后,才被同伴用车拉了回来。不管哪个是真的,刘备同学早期是自己真刀真枪干出来的,这没问题。

刘备27岁左右,因平定叛乱的军功被任命为安喜县尉(中山境内安喜县负责治安的县领导)。

但是,好景不长。中山国督邮(相当于现在的市纪检委书记)不喜欢刘备。准备罢免刘备职务。刘备去求见意图做做工作,结果被拒之门外,压根不见他。刘备一怒之下,冲进去把督邮痛打一顿,辞去官职(殴打上官是犯了国法,也可以说逃亡江湖)。

刘备离开安喜后,带着心腹手下到洛阳去寻找机会。有部分史料推测,在这个阶段,刘备就与曹操相识了。但缺少明确的的佐证。

后来,刘备在洛阳经朋友推荐,跟随一个名叫毋丘毅的将领去丹阳(安徽宣城芜湖一带)募兵。募兵期间遇到盗匪袭击,刘备作战勇猛击溃盗匪,立了军功。不但殴打督邮的事情过去了,还被推举做了下密县丞(山东潍坊昌邑主管行政的县领导,比县尉职务高一点)。

没过多久去了高唐(山东德州附近)做县令。高唐县很快被盗贼攻破。这个阶段,正好是全国特别混乱的阶段。有黄巾军的余部,有各地的土匪,有诸侯之间的征战。全国各地盗匪横行。刘备在朝中没有根基,也没有家族或诸侯的势力。所以即便有了忠诚的兄弟,有少量的心腹部队,始终无法形成自己的势力。

无奈之下,刘备只好去投奔同学大哥公孙瓒。此时公孙瓒在北方几年,战功赫赫,拜将封侯,已是奋武将军、蓟侯。在北方拥有将近四个州的控制范围。

(公孙瓒)

公孙瓒见兄弟刘备来了,大笔一挥,保举刘备做了别部司马(相当于是地方军分区司令,团级左右的军官)。没过多久又被任命为青州境内的平原县令(也在德州附近,高唐北四十公里)、后再升平原国相。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在青州和袁绍的势力相抗。

这时刘备30岁左右。刘备在平原就任三年左右。期间为政清廉,发展生产,恢复经济,训练兵士。颇受当地百姓拥戴。当时青州境内北海国(山东潍坊附近)被黄巾军围困。北海国相孔融(就是我们耳熟能详,孔融让梨的故事主角)派太史慈向刘备求援。太史慈勇猛异常,单骑突围。到相邻的平原求救。刘备大为吃惊,说居然还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有一种知己难酬的心情。

遂派精兵两千,率领关张,太史慈相助,击溃黄巾军。解了北海之围。孔融死里逃生,对刘备的仗义出手,感激万分。逢人就说刘玄德乃仁义之君。在孔融与北海人民的口口相传之下,刘玄德仁义厚重,礼贤下士的名声开始传扬。

公元194年,曹操为报父仇。

尽起兖州精锐来打徐州,号称要屠尽徐州的一切活物。陶谦忧虑不能抵御曹操。听从谋士麋竺的建议。向青州刺史田楷(刘备的顶头上司),北海国相孔融求救。二人都知道刘备有作战能力,相约刘备同去救援徐州。刘备这样的有志青年,有机会参与搅动风云的事情,自然欣然同意。

一,陶谦挽留,给刘备补充了兵士。

上表推荐刘备为豫州刺史(陶谦希望刘备替徐州守土,并攻略豫州领地)。陶谦无力掌控徐州大局,刘备有机会可以接掌徐州。徐州相对富庶,有利于发展。青州当时已经处于袁绍与公孙瓒两大势力的前沿战场。平原不是可以长远发展的根据。

二,刘备离开平原后,袁绍之子袁谭攻略青州。

大约在195年左右,袁谭将田楷与孔融击败。控制了青州大部。公孙瓒处于劣势,向北退守。刘备身处徐州,与袁绍是敌对阵营,从途经上失去了北归的渠道。

这时刘备33岁,带着关羽、张飞,率领千余兵马。从徐州开始了逐鹿天下的征途。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