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草根皇帝”刘邦,一生只写了两首诗,却碾压乾隆4万首,毛泽东也赞赏不已!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0:58:36    

毛泽东在读《史记·高祖本纪》时,曾对刘邦大加赞赏,多次评点,甚至直言:

“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汉太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这可算是极高的评价了。

刘邦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正确的简称是汉太祖或汉高帝,后世跟着司马迁喊了千年的汉高祖(后文按习惯仍称汉高祖)。

秦二世以后分崩离析、群雄逐鹿的中国,因为刘邦重新统一,并奠定了此后400余年的强汉基石。

而最能概括刘邦一生历史功绩的,还要数他亲手写下的这首《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写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

当年十月,淮南王英布起兵反叛,来势汹汹。

为了鼓舞士气,刘邦亲自出征,大败英布。

在得胜还军的途中,刘邦特地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沛县(今江苏徐州)。

他召来了父老乡亲、亲朋故旧,一群人纵饮欢歌,通宵达旦。

这一日,又是酒酣耳热之际,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即兴创作出了这首《大风歌》:

大风劲吹啊,那浮云飞扬。

我统一了天下,威严施加四海之内,今日衣锦还乡。

怎样才能得到猛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整首诗虽只有短短3句,23字,却寄托着极其复杂而厚重的情感。

“大风起兮云飞扬。”

是诗歌表现手法里的“起兴”,由外界环境触发诗兴文思。

这里刘邦以“大风”“云飞扬”开篇,气势恢宏,大气豪迈的气概,冲天而起。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这短短7字里,有“威加海内”的踌躇满志、雄豪自放,也有锦衣“归故乡”的怡然自得。

那时的刘邦,就立在沛县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上,看着周围那些他熟悉的父老相亲,内心感慨万千。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巨浪成于微澜之间。

他刘邦当年,便是自沛县发迹,揭竿而起,反抗暴秦。

然后一步一步,一步一步,灭了暴秦,赢了霸王项羽,击败彭越、英布、韩信等异姓诸侯王,一统天下。

由一介布衣,成为大汉的开国帝王。

这一路走来,何等不易!

他戎马半生,赫赫战功,威加海内,万民敬仰。

可他也如履薄冰,步步惊心。

如今大汉初建,就先后历经燕王臧(zāng)荼、韩王信、陈豨(xī)的叛乱。

英布造反虽被平定,可北面匈奴却依旧虎视眈眈。

国内反叛势力也蠢蠢欲动,整个国家根基不稳,摇摇欲坠。

而更令刘邦忧心的是,后继无人。

太子刘盈仁厚软弱,他本欲改立爱妾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奈何不能如愿。

这种无奈的心情,也被他写在另一首流传后世的诗歌里——《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hé)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zēng)缴,尚安所施?

朝中大臣碌碌无能,那些曾随着他征战四方、立下卓著功勋的开国功臣们,因自己的猜疑恐惧,被一一诛杀。

此时此刻,他登上了无上帝位,却也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他真的好怕,这大半生戎马艰辛换来的江山帝业,毁于一旦。

一股浓重的悲凉之气,忽然袭来。

此前的激昂、自得、雄壮,终于都化作了这一句老泪纵横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怎样才能得到猛士啊,为我镇守四方。

使四海臣服,令民生康泰,开万世太平。

写下《大风歌》这一年,刘邦大约62岁(刘邦出生年月尚有争议,今取其中一种说法)。

在征伐英布的战役中,刘邦中了箭伤,回到长安以后,病情加重,不久就在长乐宫中驾崩。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这首《大风歌 》,也便成了刘邦生命的绝唱。

它立意高远,胸怀阔大,气势磅礴而悲壮,不失帝王气概,犹胜古今不知多少墨客文人。

刘邦一生留存后世的,仅有《大风歌》《鸿鹄歌》两首诗,均是佳作。

相较之下,清朝的乾隆皇帝,据说一生写了4万余首诗。

4万余首是什么概念呢?

《全唐诗》900卷,作者二千二百余人,共收录唐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相当于乾隆一人,就写了大半部《全唐诗》,其勤奋与对诗歌的热爱可见一斑。

史料记载乾隆“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有时灵感来了,吃个黄瓜写首诗,登个阁楼写首诗。

一天写上十几首诗也是常事。

不过作品质量,就令人不敢恭维了。

唯一一首收录进小学课本的《飞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画龙点睛的“飞入芦花都不见”一句,据说还是由其御用文人沈德潜(也有说是纪晓岚)所作。

乾隆与刘邦,这两位,谁的文化水平高一些?

乾隆5岁就学,过目成诵,深受祖父康熙帝的喜爱。

在雍正即位以后,乾隆早早就被作为储君来培养。

清朝对储君教育十分严苛,有一套严谨的教育体系。被悉心培养的乾隆,文化水平自不用说。

而常被称作“草根皇帝”的刘邦,虽然并非野史中所说大字不识的草莽。

早些年的他,也曾读过几年书。

但同乾隆相比,文化水平还是有些差距的。

然而结果却是,刘邦仅用两首诗,就碾压了乾隆一辈子写的4万余首诗歌。

由此可见,一首好诗的诞生,其实同文化水平并无必然的关联。

而更多是心胸、阅历、气概,以及最重要的,真挚的情感。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