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在赵国一住十多年,当所有人都以为,他将终老赵国的时候,秦军突然进攻魏国。
魏安釐王抵挡不住秦军,于是立刻急招信陵君回国。
当时,信陵君还发了顿脾气:用不着我的时候,就任由我住在赵国,十多年不闻不问。现在用得着我了,一封诏书就想把我叫回去,这不是欺负人吗?不去!
这件事闹得很大,立刻就有两位贤人劝说信陵君:大家敬重您,是因为您是魏国的公子,如果魏国都没了,谁还愿意敬重您呢?
信陵君幡然悔悟,立刻决定回国参战。
关于这件事,其实我们之前也分析过,信陵君住在赵国,不过是和魏安釐王唱双簧而已。
现在的这种表态,多少有一点作秀的成分在内,让世人知道他的委屈,为将来在魏国的行为做铺垫。
魏安釐王很给面子,见到信陵君的第一反应,是兄弟二人抱头痛哭。
随后,魏安釐王大手一挥:军队的事情,兄弟你说了算!
信陵君成为主帅之后,仗打得怎么样呢?如果简单地说,会发现他很棒,直接把秦军打回了函谷关。
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秦军确实回到了函谷关,但并不是被打退,而是他们在短暂地接触过后,主动撤退。
你可以说,信陵君率领的联军,在初次与秦军交手的过程中获得了胜利,但这只是小便宜,秦军并未与联军过多纠缠。
在将秦军逼退之后,信陵君开始攻打被秦军控制的管城。
管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因为它距离魏国都城大梁,只有短短的五十里路程。
信陵君之所以会选择攻打管城,一个原因是此地离都城太近,必须拿下。
另一个原因是,管城在过去多次易主,不会强烈抵抗。
最初,管城属于郑国,后来郑国灭亡,管城又属于韩国,韩国输给秦国之后,管城属于秦国。
现在,秦军已经败退,只要我们联军一到,管城必定望风而降,成为魏国的一份子。
但现实出乎了信陵君的预料,管城守军不但没有投降,反而表现出极高的抵抗意志,信陵君围攻管城许久,却始终无法破城。
正当信陵君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建议他:管城守将的父亲,还在我们魏国工作,让这个人去劝降他儿子吧!
信陵君觉得,这个方法非常好,于是将管城守将的父亲(缩高)叫到跟前说,赶快劝你儿子投降,前途无量。
缩高却很不屑地说,你要是有本事,就正面击败我儿子,现在让我出面,算怎么回事呢?
信陵君非常愤怒,说了一番大道理:拿不下管城,秦军再来进攻,魏国就危险了,你身为魏国人,怎么一点家国情怀都没有呢?
缩高依然无动于衷,反而贬低了信陵君的伟人,说他“悍猛而自用”,将来必成魏国的心腹大患,然后就自杀身亡了。
信陵君得知此事之后,便穿着素服,躲在小屋里,检讨自己的错误。
安陵人缩高之子仕于秦,秦使之守管。信陵君攻之不下,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使为执节尉。”
安陵君曰:“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请之。”使吏导使者至缩高之所。
使者致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父攻子守,人之笑也;见臣而下,是背主也。父教子背,亦非君之所喜。敢再拜辞!”使者以报信陵君。
信陵君大怒,遣使之安陵君所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
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城也,手授太府之宪。宪之上篇曰:‘臣弑君,子弑父,有常不赦。国虽大赦,降城亡子不得与焉。’今缩高辞大位以全父子之义,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我负襄王之诏而废太府之宪也,虽死,终不敢行!”
缩高闻之曰:“信陵君为人,悍猛而自用,此辞必反为国祸。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
信陵君闻之,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请再拜辞罪!”
这段内容,《史记》无记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载了,胡三省也对此添加了批注。
胡三省认为,信陵君不该检讨自己的过错,因为缩高就是个小人。
可是按我的理解,司马光记录这段内容,恐怕不完全是在讨论道德问题。
一说起信陵君,大家都觉得他像个战神:窃符救赵,打得秦军落花流水;客居赵国十多年后,还能打得秦军退回函谷关,了不起啊!
可是如此了不起的信陵君,为什么会被小小的管城难住呢?最后甚至把守将的父亲给逼死了。
而且,司马光是写完信陵君大败秦军之后,立刻写了他对管城束手无策。
给人的感觉就是,司马光似乎也认为,信陵君的战绩有水分。
战国时,秦昭襄王为了给范雎报仇威胁赵王交出魏齐,赵相虞卿带着魏齐逃出赵国,想要前往楚国。在路经魏国时,虞卿找到信陵君求助。虞卿之所以求信陵君,全在于信陵君对名士很敬重,喜欢帮助别人,而且在各国名气很大。1.知天下事公元前277年,信陵君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薨逝了,他的兄长魏圉继承了魏国的王位,是为魏安
2025-05-06 00:08:40信陵君在赵国一住十多年,当所有人都以为,他将终老赵国的时候,秦军突然进攻魏国。魏安釐王抵挡不住秦军,于是立刻急招信陵君回国。当时,信陵君还发了顿脾气:用不着我的时候,就任由我住在赵国,十多年不闻不问。现在用得着我了,一封诏书就想把我叫回去,这不是欺负人吗?不去!这件事闹得很大,立刻就有两位贤人劝说信
2025-05-06 00:01:40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明君,他在位期间,对内以文治天下,厉行节约,鼓励农桑,发展生产,实现了国泰民安,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对外开疆拓土,先后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了高昌、龟兹和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引得北方地区各少数民族势力纷纷称臣纳贡,因此获得了“天可汗”的尊号。看看史书你就会发现,
2025-05-05 00:17:17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他的名字取意“济世安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李世民于599年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他的父亲是隋朝官员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他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
2025-05-05 00:08:21在信陵君魏无忌近乎传奇一般的事迹中,魏安釐王对其的猜忌几乎可以说是从始至终。在《魏公子列传》中,史家开篇就记有魏王因信陵君在赵廷的信息源而产生猜忌的情况,这种猜忌一直延续到了魏安釐王晚期,魏王在秦国散播的谣言下持续对信陵君持猜忌态度,一直到两人于同年逝世。这种说法甚至延续到了西汉初年,在魏国遗民口中
2025-05-04 02:10:04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