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是战国末期一个特别有名且特殊的人物。当年站在乱世舞台上的有这样一个群体,就像以前的F4,号称“战国四大公子”。他们全都是在当时战国诸雄当中有一定名气,担当一定的爵位,左右了一定的国政的封侯。不是诸侯王的子侄兄弟,就是诸侯王的丞相大臣。分别是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
各位公子都好养宾客,礼贤下士,财力惊人,门下豪杰壮士以数千计,蔚为壮观。其中又以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最为突出,可以说是四大公子之首。首先他在身后就拥有了一大批比较著名的粉丝,包括不限于刘邦,司马迁,李白,梁启超等等。世人对他的推崇,历经2000余年而不衰。这是为何呢?
在明代,大文学家王世贞对信陵君的评价一语中的:三公子之好士也,以自张也;信陵君之好士也,以存魏也。也就是说其他三个公子所谓的礼贤下士只不过是为了张大自己的势力,谋求私利而已。而信陵君的礼贤下士,除了为国为民,没有一丁点是为了自己。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境界大大的不同!
信陵君是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又是上一任魏王最小的儿子,可以说集万般宠爱于一身。他哥哥对他应该来说是比较不错的,登基之后就封他为信陵君。他确实也是殚精竭虑,一心为魏国考虑。但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却不大注重对方的感受。他之所以最后走到与他兄长反目成了对立面,最后落得个悲剧还是因为自身的原因。
某一次他跟哥哥玩赌博游戏,卫兵来报赵国来袭,哥哥魏安釐王惊慌失措,棋也不玩儿了,想马上开会出兵退敌。魏无忌是怎么做的?哥,继续玩,没事的!赵王只是出来打猎而已。哥哥不信,心不在焉,玩了一会儿。卫兵又来报告,前方判明赵王真的是出来打猎的,不是来袭。这下魏安釐王就很惊恐了,你小子是怎么知道的?魏无忌很淡定地说,手下有很多门客,善于打探赵国和赵王的私事,相当于间谍,所以他们有事都报告给我。魏安釐王不淡定了,自己的弟弟拥有一个比国王还强大的间谍和军事系统,自己这个国王怎么当?国将不国呀!从此以后不仅不与弟弟玩棋了,国家大事一概不跟弟弟商量。
我们不知道魏无忌心里是怎么想的?作为一个臣子,拥有比主君更大的权力,是觊觎王位的传承吗?不能不令当权者疑虑。
要说信陵君的能力和个人魅力,那确实是比较强。面对一个70岁的老门吏侯赢,他都能甘当马车夫,在大庭广众之下面色恭顺,真是折节下士,为人真诚,不伪装。所以他能够获得朱亥、如姬的真诚回报。甚至当他客居赵国都城邯郸时,专门去拜访贩浆走卒之流,为此同为公子的赵胜还看不起他,作为他的姐夫循循善诱:你怎么能够这样子去跟这些下人混在一起?这些人能有什么本事?而魏无忌的回答则是:我就是这样对待他人的。正因为他与其他三个公子巨大行为差异,导致他在邯郸的时候,连赵胜门下的门客都觉得赵胜太虚伪,跑去跟着魏无忌混了。可见魏无忌强大的人格魅力和吸引力。
魏无忌一生的高光时刻有两个,"窃符救赵"和"五国伐秦"。在赵国长平之败后,被秦军顺势包围首都,几乎马上就要灭国。赵国虽然向魏国和楚国都进行了求救,但是抢救一方行动迟缓并且胆怯。此时赵国无论向盟友许诺多少利益和好处都不会再有更多的人来了。赵胜没有办法,跑去跟魏无忌说,你如果不可怜赵国,你也得可怜你姐姐吧?我们马上都要当俘虏了呀!可以看得出来,魏无忌被这句话打动了,他是一个以亲情为重的人。为此他不得不买通哥哥身边的宠妃如姬,盗了调兵的虎符。又为了顺利取得兵权救赵,实现诺言,不得不将老将军晋鄙格杀。
晋鄙是一个功劳很多的宿将,否则魏安釐王不可能派他带十万人。他几乎是弱势的魏国少有的定国安邦的法宝之一。为了完成理想,魏无忌不得不把他给杀掉。为此,不忍自相残杀的魏无忌是掉下了真诚的眼泪,行动还没发生,就预计到了惨案。如果他单纯为名为利,大可不必吝惜一个老将军的性命,对自己人动手,他有怜悯心。
在救赵之役爆发之前,魏无忌又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命令军中凡是父子同在的父亲离开,兄弟同在的兄长离开,独生子在的马上离开,这一批人都必须回家去奉养父母。这一下10万人就剩下8万精兵。面对凶悍的秦军,魏军也无必胜把握,他却自削兵力。是他不懂吗?一为激发剩余士兵士气,二为魏国留下火种。他知道,此去就是九死一生,虽然是去应诺去救他国,但也不能把自己的老本赔光。
在率军赢得反秦作战之后,因为盗取了哥哥的虎符,他是不敢回国的,只能留在赵国。而哥哥在国内大发雷霆,牺牲品只有如姬,侯赢等,这批人只能马上自杀。这次行动是付出了一定代价的,牺牲了他个人的地位和前途。他这种讲义气的行为博得了赵国人的欣赏。赵王为了感谢他,专门划了5座城池奖励他。就因为这么一个小小的奖励,他就有点骄傲自满,觉得自己立了莫大的功劳。结果被门客一顿骂:你之所以赢得这一切,是因为背叛了自己的国家,背叛了自己的国家是莫大的罪过,虽然你救了赵国,但是你不能因为这点功劳而沾沾自喜呀!魏无忌大悟,立刻羞愧的改正了。从这里又可以看出魏无忌真诚率性,不矫揉造作,甚至带一点可爱。
就这样,魏无忌在赵国呆了足足有10年。在这10年里,因为恼怒他率军救赵,秦国改打魏国了,连续打了10年,把他哥哥魏安釐王打出了阴影。没有办法,还得要求弟弟回国来一起共治国家。魏无忌回去了,回去就是大手笔,率领五国联军一直反攻秦国,到了函谷关。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反攻倒算的机会,但是因为五国联盟的短视,最终也没能执行下去。但是就是这么一点点稍微成功的战例和功劳,又让魏安釐王不舒服了。魏安釐王在位置上待了30年,跟魏无忌的斗争就持续了30年,这兄弟俩几乎就是在暗地里不停的进行权力斗争。但是魏无忌又不想做李世民,他能怎么办呢?他只能够纵酒高歌,天天喝酒,喝到深夜。这样的喝法很快就生了病,仅仅4年之后就酗酒喝死了。同年,他的哥哥魏安釐王也去世了。18年后,魏国首都大梁被秦国掘黄河漫灌攻破,魏国亡。
《史记》形容"公子威震天下"。李白写诗赞他: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若无三千客, 谁道信陵君。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
他是一个侠骨留香的人物,真诚待人,毫不利己,只为国家,但同时又有点小骄傲,小自满。总体来说是一个热血青年。搬到现在来说就是正能量满满。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他一辈子也没有跟他哥哥搞好关系,没有摆清楚自己与国家权力之间的距离,让当权者认为自己在觊觎王位。最后只能以酗酒来自诬,你不信任我?那我只能喝酒把自己喝死。又有一种婴儿般的赌气任性的感觉。
这可能是战国时期能臣名将的一种悲哀归宿吧。就像王翦一样,率领60万大军出征,不得不拼命的跟嬴政讨要田宅来自毁,否则他怎么能够活得下去呢?
魏无忌也陷入到这种死循环里,最终没有摆脱出来。但是他的英名在后世一直被他的几个小弟往复传诵。其中最有名的推手就是刘邦,刘邦跟着混的大哥是张耳,张耳就是魏无忌当年的门客之一。年轻时,刘邦就游历过还未亡国的大梁,晚年时下诏给信陵君修葺坟墓。想必刘邦在建立大汉帝国之前,一直在张耳的絮絮叨叨下,神往当年魏无忌侠骨少年,豪情壮志,洒脱不羁的生涯,才在最后奠定了西汉初年一往无前的开疆拓土的英雄主义精神。那种豪侠,那种仗义,那种蓬勃肆意的,那种真诚无拘的大汉风扑面而来。
这一定是一股信陵君的风!
公元前258年,长平之战后,秦国再次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胜)向魏国的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公子无忌)求救。心细的人会有疑问,这应该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情,怎么成为了两位公子之间的私人交往故事了。原来,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的求救使者络绎不绝。平原君责备信陵君,
2025-05-12 01:25:58信陵君是战国末期一个特别有名且特殊的人物。当年站在乱世舞台上的有这样一个群体,就像以前的F4,号称“战国四大公子”。他们全都是在当时战国诸雄当中有一定名气,担当一定的爵位,左右了一定的国政的封侯。不是诸侯王的子侄兄弟,就是诸侯王的丞相大臣。分别是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
2025-05-12 01:18:55(一)23岁得封天策上将23岁的你,在做什么?23岁的李世民,以3500玄甲军打头阵,以少胜多击溃了王世充、窦建德联军数十万,并且生擒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强敌。战功累累的李世民,被父亲李渊赐天策上将的封号,设置天策府,统领文臣武将,权力达到顶峰。天策上将,位列于王公之上,是仅次于皇帝和太子的第三号人物
2025-05-11 01:26:51战国时期,信陵君以一己之力压制住了秦国东侵的脚步,挽救了赵国,为魏国,甚至为所有的中原国家争取了十年时间,但却仅仅因为魏安釐王的不信任导致信陵君落了个悲剧的结局。身为魏国的君主,魏安釐王并没有太多本事,但他的弟弟魏无忌,也就是信陵君可不一样,信陵君为人谦逊和善,十分会任用贤能,有几分魏文侯的味道。魏
2025-05-11 00:16:22导语:信陵君一行很快就到达了魏国10万大军的屯军之所邺,一路无话。信陵君很快就见到了晋鄙,将自己手上的半块兵符拿了出来,与晋鄙手中的另外一半合在一起,没有丝毫误差。不过晋鄙心中还是很奇怪,魏王在自己带兵之初,就特别下令,让自己好生带领魏军,切不可以擅自去救援邯郸,不可擅自和秦军交战。如今魏王只字未提
2025-05-10 00:27:0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