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助力唐太宗打造了贞观盛世,同时成就了他“明君”的标签,唐太宗也让魏徵在贞观的舞台上是大放异彩,实现了自我价值,青史留名。
两个人属于互相成就。
唐太宗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贞观以前协助我打天下最终坐上天下,房玄龄居功至伟。
贞观之后,成就了我治理天下的功业,魏徵的作用无人可替。”
可见,魏徵在太宗的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属于中流砥柱。
也是,魏徵对于贞观之治的功劳随便拿出来一件那都是碾压众人的节奏。看看他的成绩单吧——
玄武门事变之后,魏徵作为李世民的特使出使河北。河北是当时的问题地区,前有窦建德称雄,后有刘黑闼割据,太子李建成更是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稳定河北将直接决定李世民是否能迅速给玄武门事变完美收尾并开启属于自己的时代。
魏徵作为河北人,又曾经在窦建德手底下做过事,更在跟随太子李建成征讨刘黑闼的过程中在河北积累下了一定的威望,没有人比他更合适干这事了。
最终,魏徵凭借自己的威望以及聪明才智,迅速稳定了河北局势,天下归心。
由此,李世民才能放开手脚开始他的“大作”,贞观之治。
魏徵对于唐朝、唐太宗的第二个贡献就是,设计了贞观之治的总体方案。
武德九年(626)10月,在即位两个月之后李世民召开了一次扩大会议,对如何开启接下来的贞观之治展开讨论。以封德彝为代表的关陇集团主张延续魏晋以来的传统,采用霸道治国。
但魏徵却坚持王道治国的路线,主张以德化民。唐太宗最终力排众议,采纳了魏徵的意见。
仅仅用了四年,唐帝国就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盛世”。
当然,魏徵更重要的作用还是,随时给唐太宗纠错。
▲唐太宗 图源/剧照
贞观十五年(641),朝廷准备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册立叶护可汗,为了节约成本,唐太宗命令使者顺道将买马这事给办了。
魏徵马上站出来反对,认为,这样做的话只会让西域各国以为,朝廷是特意来买马顺道办册封的事。
唐太宗马上醒悟,自己确实有点草率,考虑问题不够全面。
有一段时间,地方各州纷纷上报,说岭南的冯盎叛乱。次数多了,太宗也信以为真,准备派兵征讨。但魏徵却坚决反对,认为,冯盎叛乱证据不足,他还特意给太宗分析情况:
“都说人家冯盎叛乱,但谁见过岭南的兵马呀,还有,冯盎也没有分兵据险,可见他并没有反叛。
再说,地方上成天告人家叛乱,皇帝您也不派人去实地了解下情况,冯盎当然吓得不敢来长安了。”
太宗一了解情况,果然如魏徵说的那样。
可见,魏徵不仅能直击事件的本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比大家都多了一个动作,那就是:多调查,多了解情况,然后再作出判断。
怪不得太宗说,“魏徵的作用能顶十万大军呀”。
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多了,李世民甚至已经到了离不开魏徵的地步。
贞观八年(634),朝廷决定向全国各地派遣大使检查地方官的工作,不合格的人员可以就地免职。李靖建议,长按地区的检查工作由魏徵来主持。但太宗却表示,自己要去九成宫,得带上魏徵一起。
▲李靖(中) 图源/剧照
太宗甚至公开承认,魏徵就是自己的导师,并表示,自己虽然也有一定的能力,但是如果没有魏徵的引导,是绝对不会有如今的成就。
太宗确实谦虚。
贞观十九年(645),李世民御驾亲征出兵辽东,攻打高丽,但却无果而还。太宗无比懊恼,说:
“如果魏徵还在的话他一定会拉住我不让我干这事的。”
当时,魏徵已经去世两年多了。
而且,魏徵也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一根筋,说话不考虑领导的感受,只知道触动皇帝的逆鳞,实际上魏徵也是一个很懂得语言艺术的人。
贞观七年(633),蜀王妃的父亲杨誉因为犯法被都官郎中薛仁方给抓了起来。为此,当时正在皇帝身边做千牛卫士的杨誉儿子就故意打薛仁方的小报告,说,“明知道是皇亲国戚还故意刁难”。太宗当时就要免了薛仁方的所有职位,还要重杖一百。
魏徵赶紧站出来制止,表示,这样做只会让这些皇亲们以后更加肆无忌惮,这个口子绝对不能开。
“如今,能禁断这种事的唯有陛下一人。”
瞧,魏徵这是将批评的内涵以表扬的方式说出来,太宗当然乐意接受了。
还有,每当皇帝给魏徵点赞的时候,魏徵都会强调,正是因为皇帝创造了这种轻松的氛围,他才敢屡屡进谏的。将功劳都推给了领导。
只能说,魏徵是敢于进谏,而且善于进谏呀,特讲究方式方法。
包括玄武门事变之后,魏徵面对李世民的诘难时也是将语言的艺术发挥到淋漓尽致——
李世民问魏徵:“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
魏徵当然知道秦王是故意给他出了道难题,他们兄弟间的矛盾不是能由一个外人所决定的,如果魏徵说他没有离间,那只能证明他肚里并没有多少墨水,如果他回答确实离间了,就说明他的心还在李建成那。
怎么回答都不行。
但魏徵却直接无视了这个问题,将话题引到了另一个层面:“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惨局。”
魏徵将话题引到了斗争手段的层面,就是,秦王和太子之间的斗争,谁先动手谁赢。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说明魏徵比李世民更早意识到这个决定最终胜利的手段问题,他是有大才的人;同时,魏徵也是在给李世民传递一个信号,“太子没有听我的,但秦王您却做到了,我对您很佩服呀”。
这是高手之间的对话,现场没人能听得懂。
李世民当然明白魏徵的意思,于是当场礼遇魏徵,任命他为詹事主簿。
通过这件事,你说魏徵的段位如何,估计天底下能这样和李世民对话的当时没有第二个人。
当然,魏徵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就是在太宗这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魏徵的前半生只能用“坎坷”二字总结。早年间,他跟随李密创业,李密投降后他又来到了长安给李渊打工。由于刚投降的李世勣被窦建德打败,当时正在李世勣军中的魏徵又不得已给窦建德打了一段时间工。
一直到虎牢关之战,魏徵才得以再次回到唐朝。
在唐朝,他也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因为,李建成不听他的。
▲李建成 图源/剧照
在成为李世民的人后,魏徵不仅实现了地位上的不断跃升,先是为正五品的谏议大夫,接着又做了从三品的秘书监,贞观七年(633),他更是成了门下省的最高领导,侍中,并被册封为郑国公。
但这些在魏徵看来都是浮云,重要的是,他通过唐太宗给他创造的平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能成为贞观之治的设计师,又被皇帝称为老师,这份荣誉,够了。
他年轻时,面对中原大地群雄逐鹿的乱局时对自己的前途是深为忧虑,担心自己的才华没有用武之地。
但在唐太宗的贞观舞台上,魏徵是大放光芒。
贞观十七年(643)2月11日,魏徵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太宗无比悲痛地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境,以防自己犯错。
今魏徵去世,朕失去了一面镜子呀。”
能得到千古一帝这样高度的评价,魏徵也知足了。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