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以申不害为宰相。
这一年距离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已经过去十年了。
申不害本来是郑国的小官,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吞并了之后,也就做了韩国了小官。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伐韩重兵压境,申不害建议韩昭侯亲自去朝见魏惠王认错示弱,魏惠王挺美就撤兵了。以此为由,韩昭侯发现申不害挺有能力,开始重用,3年后破格拜相变法自强。
申不害是早期的法家。法家有三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依法治国”是他们的核心纲领。
不过三家不同之处在于:慎到慎子注重君王权势,主张无为而治;商鞅崇尚“刑名之法”,刑上大夫,犯了法就收拾你;申子注重权术,主张国君操生杀大权,“专权责名”,教了韩昭侯很多考察和驾驭臣下的方法。
恰巧韩昭侯喜欢!君相两相宜,可以说在战国七雄里是“人治”的巅峰之作,把权臣贵胄治理的服服帖帖。
《资治通鉴》里评价申不害变法“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间,因为申子在位,韩国国治兵强,跃升为一等强国。”
《史记》里太史公甚至不惜“睁眼说瞎话”,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实际上申不害变法8年后就被魏国一架干到了解放前。
申不害与韩昭侯用“术”有余,定“法”不足,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韩国的问题,以至于公元前343年魏国伐韩差点被灭了国。韩昭侯一死,韩国很快又衰落了,改革进程受阻基本中断。
韩国虽经申不害15年的苦心整治,但最终功亏一篑,远不如魏、齐、秦三国的改革收效大。在韩昭侯时的短暂强盛之后迅速衰落,再次成为任人欺凌的国家,最终在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所灭,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灭的国家。
不过,申不害重“术”的法制思想,却为后世的历代封建帝王加强君主集权提供了理论和经验,可谓“帝王权术”的鼻祖。
《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以申不害为宰相。这一年距离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已经过去十年了。申不害本来是郑国的小官,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吞并了之后,也就做了韩国了小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伐韩重兵压境,申不害建议韩昭侯亲自去朝见魏惠王认错示弱,魏惠王挺美就撤兵了。以此为由,韩昭侯发现申
2025-08-13 00:35:20璧归赵:蔺相如的历史背景与事。“完璧归赵”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它源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 这个故事讲述了赵国使者蔺相如何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从秦国手中保全了和氏壁,并将其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的传奇经历。2. 和氏璧又称和氏之壁,是一块非常珍贵的玉璧。传说中是由楚国人卞和发现
2025-08-13 00:02:42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靠了哥哥霍去病的引荐,他才有了登堂入室的机会,成为汉武帝身边的郎官,进而得到汉武帝的赏识。霍光的特点和弟弟霍去病截然不同,霍去病处处锋芒毕露,而霍光则处处谨小慎微,在汉武帝身边几十年,办事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就凭这一点,就已经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了。霍光做事有多谨慎呢?举个例
2025-08-12 02:51:04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含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会让人疲惫不堪的。启示:这句话并非让我们不要去追求知识,而是提醒我们要懂得取舍。在知识的海洋里,不可能面面俱到,要结合自身的需求和精力,有选择地去学习,避免盲目地贪多
2025-08-12 00:56:57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不知廉颇与蔺相如的最终下场,令人感慨看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深深感慨。在那个战祸连年的时代,廉颇和蔺相如两位志同道合的人,其实内心向往的只是为国尽忠,力求战乱环境下的一方太平。但就在他们忠心耿耿为国尽职的过程中,却也被不解风情之人误解,甚至误导君主,最终付出了沉痛代价。廉颇和蔺相如
2025-08-11 03:24:0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