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别了袁老,巨星陨落,他的一生值得铭记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生平简介
袁隆平(1930.9.7- 2021.5.22)出生于北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改革先锋”等称号。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时代脊梁
出生在北京的袁隆平少年时期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1953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
自1961年偶然发现天然杂交稻以来,袁隆平带领团队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让中国水稻亩产由300公斤上升到1000公斤以上,为解决人民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如今,中国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更跻身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袁隆平感慨万千。
他激动地说:“过去去国外,到了高级市场,别人不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不知道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我们中国真正富强起来了,能够抬得起头、挺起腰杆。现在我们出去,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辛业芸摄
冲刺梦想
袁隆平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梦:水稻比高粱还高,籽粒比花生还大,他就那样坐在稻穗下乘凉。
历经半个世纪水稻研究,袁隆平将梦的种子撒向了更远的地方。
11月2日,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其中晚稻品种为第三代杂交水稻。
“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稻周年亩产突破3000斤的目标,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我们的远期目标是杂交水稻一季稻亩产达到2400斤,双季稻达到4000斤。”“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11月3日在长沙表示。
袁院士领衔的科技团队从1973年的第一代杂交水稻成功,到1996年的第二代杂交水稻成功,到第三代杂交水稻突破,通过多年的攻关,杂交水稻将中国常规水稻年单产每亩提高了近三成。
即使早已超过了退休的年龄,袁隆平依然坚持到办公室“上班”。
袁隆平院士。
造福世界
袁隆平曾在公开场合多次畅谈自己的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超级稻高产更高产;另一个是覆盖全球梦,让超级稻走出国门造福世界。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培训国际班已经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
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每年种植面积达到7000000公顷,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
袁老的杂交水稻技术共享,让发展中国家的饥饿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因此,他在国际上被尊称为“饥饿的终结者”!
寄语年轻人
有着乐观精神的袁隆平过去总是自称“80后”,90高龄后迈入“90后”阵容。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这位始终抱着赤子之心的老人也有殷切寄语:
“年轻人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今天是桃李芬芳,成长起来就是国家社会的栋梁。”
“年轻人应该有理想,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理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不能为了钱去努力奋斗,要为实现理想去奋斗,你真正努力奋斗了,自然会有这个回报的。”(姜媚 邓尧)
来源:红网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