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唯有牡丹真国色是谁的诗( 刘禹锡说的是洛阳还是长安?)

163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2-08 22:00:15    

前言

前几天老街回答了一个小问题: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诗究竟是描写长安还是洛阳的牡丹?

本来以为我的判断没有人在意,没想到真有些朋友产生了争执,到底诗中的牡丹花是开在洛阳还是开在长安呢?


一、洛阳与长安

大家都知道唐朝的都城是长安,但是随着人口以及都市规模的膨胀,长安城的资源日益紧张,由于运输成本太高,唐政府无法大规模运输漕粮到长安,连粮食的供应都出现问题。据说长安城中厕所排泄物的处理都成了问题。

(唐都长安)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新唐书·食货志》

长安供应不足的问题,在隋朝时就已经出现:

“京辅及三河,地少而人众,衣食不给。” 《隋书·食货志》

因此隋文帝曾经动过迁都的念头,到隋炀帝时”始建东都,以尚书令杨素为营作大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并且“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隋炀帝杨广在营建东都的同时,又下令开凿了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就是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南抵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

到了唐朝,唐高宗与则天皇后、唐玄宗、唐昭宗等人也经常迁居到洛阳。刘禹锡本人在宝历二年(826年)曾经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 。晚年时,刘禹锡又调回了洛阳,会昌二年(842年)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

刘禹锡(772-842)的这首诗之所以产生了争议,是因为诗中提到了“京城”,却没有说明是长安还是洛阳。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二、唐诗中的牡丹

有人说当时洛阳人喜欢种植牡丹,长安城并没有牡丹,其实不然。据刘禹锡的好友柳宗元《龙城录》记载:

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唐皇李隆基召至骊山,植牡丹万本,色样各不同。

可见唐朝时洛阳的牡丹最负盛名,唐明皇李隆基专门把洛阳的花匠招至长安种植牡丹:

唐李濬《松窗杂录》:“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自注:“《开元天寳花木记》云:禁中呼木芍药为牡丹。

李白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时,唐玄宗正在宫中的沉香亭准备听歌赏花,忽然想起李白来:

明皇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词?”遽命李龟年持金花笺赐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承诏,尚苦宿醒,遂赋词,

其一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清风拂槛露华秾。若非群玉山头见,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曰:“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第一,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曰:“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

龟年遂以调进,令梨园弟子歌之。

李白进《清平调词》时正在长安供奉翰林,时间是天宝二年(743年)。

光阴如水,转眼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到了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时期。我们再看看唐代罗隐的《牡丹花》诗:

似共东风利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浓华过此身!

罗隐是晚唐诗人,这首诗中的韩令叫做韩弘,是和刘禹锡(772-842)是同时代的人,他与牡丹也有一段故事。 《唐国史补》:

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斫去。曰:‘吾岂效儿女子邪?’”

元和十四年(819年)韩令来到长安,命令手下将自家的牡丹铲除。那个时候”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 看来欣赏牡丹的爱好,早已经从皇宫中流行到了权贵名流。据《唐国史补》载:“人种以求利,本有值数万者“。

韩弘能够铲除牡丹,是想表现一下自己。其实这个人曾经拥兵自重、图谋割据,不是什么善类。

从上面两个故事可以看出,不仅仅洛阳有牡丹,长安也盛行种植和观赏牡丹。

根据《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考据,刘禹锡的《赏牡丹》大约作于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间。 比韩弘大约晚了10年,可见长安城已经有40年的时间” 贵游尚牡丹“了。

所以说,刘禹锡写这首诗的时候,无论长安还是洛阳,都有种牡丹、赏牡丹的习俗。

三、刘禹锡的牡丹诗 既有洛阳也有长安

1、刘禹锡在洛阳写的牡丹诗

牛僧孺任东都留守时,在洛阳南郭归仁里有一座别墅。 庭中种植大量牡丹, 牛僧孺常邀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于庭中吟诗唱和赏牡丹。刘禹锡 《思黯南墅赏牡丹》写的是洛阳牡丹: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2、刘禹锡写在长安的牡丹诗

刘禹锡有一首《和令狐相公别牡丹》写了长安的牡丹 。令狐相公是指李商隐的骈文老师令狐楚,《旧唐书·文宗纪上》:”(大和三年三月)幸已朔,以户部尚书令狐楚为东都留守。”

大和三年(829)三月,令狐楚由长安赴洛阳,临别作《赴东都别牡丹》,刘禹锡作《和令狐相公别牡丹》与之唱和: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大和年间刘禹锡还有一首作于唐郎中宅,写的也是长安牡丹。《唐郎中宅与诸公同饮酒看牡丹》:

今日花前饮,甘心醉数杯。但愁花有语,不为老人开。

还有写于长安大宁坊浑侍中宅的《浑侍中宅牡丹》:

径尺千馀朵,人间有此花。今朝见颜色,更不向诸家。

四、刘禹锡诗中的京城多指长安

从创作时间上来看,刘禹锡在大和年间写了不少牡丹诗,当时他任职于长安城而不是洛阳。另外,刘禹锡诗中的京城一般是指长安,例如《征还京师见旧番官冯叔达》

前者匆匆襆被行,十年憔悴到【京城】。南宫旧吏来相问,何处淹留白发生。

征还京师,是指回长安城;南宫,尚书省的别称。元和元年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

元和九年(815年)又一起奉召回京,恰好10个年头。尚书省还有认识他的小吏,关心的问候刘禹锡。

另有《答张侍御贾喜再登科后自洛赴上都赠别》:

又被时人写姓名,春风引路入【京城】。知君忆得前身事,分付莺花与后生。

春风引路入【京城】,春天时从洛阳去长安。

结束语

刘禹锡的《赏牡丹》应该是作于长安,这里的京城也是指长安而不是洛阳。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玄宗时期的木芍药就是牡丹花,刘禹锡时期的芍药和牡丹是两种花,芙蕖是指荷花。前两句说芍药无格芙蕖寡情,第三句转折推出牡丹,加以评价收尾 ,前抑后扬。

注:格、国、节都是入声字。

@老街味道

相关文章

魏延与张郃三次对决,谁才是三国真正的武将之王?

在三国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英雄辈出,战火纷飞。街亭之战,一场关乎蜀汉命运的战役,马谡的失误让街亭失守,曹魏的名将张郃紧追不舍,形势危急。就在这紧要关头,蜀汉大将魏延率军赶到,他挥刀纵马,直取张郃,一战成名,重新夺回了街亭。这场战役,不仅是魏延和张郃的第一次交锋,更是两位三国名将较量的开始。魏延,蜀汉

2025-09-16 03:26:45

如果刘备为魏主、孙权为蜀主、曹操为吴主,三国会发展成怎样?

想象一下,如果三国时期的刘备成了魏主,孙权成了蜀主,而曹操成了吴主,这历史的车轮是不是得换个方向转转?要知道,在那个“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年代,刘备这位中山靖王之后,可是自带光环的。如果他坐上了魏主的位置,别说士大夫们了,就连普通百姓恐怕也会举双手双脚赞成吧!刘备这个人设,妥妥的是个“仁义大哥

2025-09-16 02:44:33

乐羊灭亡中山国以后......

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乐羊,一个是战国时候的乐羊,一个是东汉的乐羊。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前者。战国的乐羊,本是宋国人,应该姓子,宋国公子里有个叫衎(字乐父)的,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字作为自己氏,后来氏和姓不分,就逐渐发展出乐这个姓来。这个乐羊跟吴起(杀妻求将)有点像,他是吃儿子的肉羹换取军功。乐羊怒喝中山羹后

2025-09-15 03:36:23

霍光:鲜为人知的铁血人物,历史上第一个斩首行动就是他策划的

霍光是一个美男子,面白皙,美髯。给人的印象温文尔雅,谨慎小心。他在汉武帝身边工作二十多年,从来没有犯过错误。有一个大臣观察到,霍光上朝进入宫殿,走上了台阶后到步入议事厅觐见皇帝的地方,他走的步数每天一步不多一步不少。可见霍光的自律与严谨超乎常人。汉武帝正是因为霍光身上谨慎小心的优点,加上对霍光的兄长

2025-09-15 00:16:56

邹忌的两次劝谏,使齐威王开始励精图治广开言路,齐国强盛起来

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想要看到帅哥是很容易的,可是在历史上想要看到帅哥,那就得这个帅哥在历史做出其他的贡献。战国时齐国就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将自己的美留在了历史中,更重要的是间接使齐国强大起来,这个人就是邹忌。1.以琴劝谏齐王不知道是比较帅的人喜欢搞艺术,还是搞艺术显得帅,反正大帅哥邹忌就是搞音乐艺术的。

2025-09-14 03:53:5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