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霜不减嫣红色,路转峰回见新天。”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是多少中华儿女心中的希望所在。暴雨中为其撑伞,朝阳中身披霞光,无数中华儿女视其为不朽的精神支柱,无数仁人志士用热血让其更放光芒。
六十多年的风雨兼程,六十多年的同舟共济,闪闪发光的五星红旗陪伴着中华民族,成为伟大祖国的象征。美轮美奂的五星红旗,红黄交相辉映的颜色,哪怕设计大师见到,也很难不为之惊叹。可谁又知道,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根本不是设计师,五星红旗也是他此生唯一的设计作品。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四颗金黄色的五角星围绕着一颗大星,红色的旗身耀眼夺目,无数人为之赞叹。
抛开五星红旗内在涵义,红与金色对比的耀眼光芒,足以让人赞叹。称赞之余,大家不禁满头问号,究竟是谁能设计出如此漂亮且内涵深刻的国旗?
曾联松,一个普通的名字闯入大家的视线,作为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无人知晓这位“设计师”的成名之作,和齐白石等一些艺术界老前辈相比,曾联松更是默默无闻,无数人对这位天才设计师充满好奇。
而曾联松的履历,却让大家大吃一惊,经济专业毕业的曾联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工男,对于设计一窍不通。设计五星红旗之时,曾联松并未如艺术家一般,考虑构图与审美,内涵与深意,这仅仅是曾联松内心情感的抒发,是他对人民解放国家成立的一份贺礼。
曾联松的少年时代,充满着热血与悲伤。国家满目疮痍,人民生活艰难,无数仁人志士揭竿而起,在暗无天日的黑暗中摸索前行,为国家和人民探索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生于黑暗之中,心中却有光明,中华少年的意气风发,在曾联松身上体现。曾经致力于写字画图的少年,抛弃爱好学习科技,前路不通转向经济,最终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上海解放之时,曾联松已学有所成,上海人民载歌载舞庆祝新中国成立,热闹的气氛传遍大江南北。
曾联松也被这气氛所感染,适逢听说国旗设计大赛展开,曾联松不眠不休,将自己的满腔热血融入设计中去,将简单的图案赋予深刻的涵义。最大的星星犹如党的领导,指明前进方向。
四颗小星代表四个阶级,每一角相对代表对党的服从,而旗身的红色则代表了鲜血染成的国旗。抬头仰望星空,天空中璀璨的星星照亮星河,伏案疾书,笔下的星星也在散发着闪耀的光芒。金与红交相辉映,照耀了曾联松心中的梦想。
曾联松连夜设计出的五星红旗,天一亮便送到邮箱里,带着曾联松的期盼与祝福,送到了北京。与国内知名设计师相比,曾联松并不懂得美学,对于设计更是一窍不通。
唯一所凭借的,不过幼时涂涂画画所存基础,与一腔热血。灵感如泉涌,若是不能画出,曾联松怕是梦寐难眠,至于结果如何,他从未想过,也不曾在乎。
九月的上海燥热依旧,北京关于国旗的评比也进行的如火如荼,作品寄出后,曾联松心里的石头已然落地,至于结果如何,早已抛之脑后。
开国大典前五天,一张五星红旗的图片传遍全国,各地报纸大肆宣扬,关于国旗的设计已经确定,曾联松方才知道,自己所设计的五星红旗,真的被选为了国旗。报纸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让曾联松热泪盈眶,旁边小小的署名,是曾联松不眠不休设计国旗的最大回报。
开国大典之时,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曾联松也感到了无上的荣耀,恨不得昭告世界自己喜悦的心情。时隔不久,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件更是让曾联松笑容满满。
信件开头的“曾联松先生”,让曾联松激动不已,后面的信件更是诚意满满,极尽赞美之词,对曾联松设计国旗的辛苦表示慰劳。随信而来的五百块钱,是对曾联松设计国旗的最高报酬。满腔爱国之情无处宣泄,区区五百块钱怎能比得上曾联松设计国旗时的呕心沥血?
设计国旗之时,曾联松也从未想过以此为机会大赚一笔,自己的设计被选中,足以让曾联松激动不已,金钱早已置之度外,五百块钱能买米买菜,却买不到曾联松的圈圈爱国心。五百元人民币,是曾联松一生最高的荣耀。
开国大典匆匆忙忙,曾联松未能看到自己所设计的国旗升起,但国家并未忘记这位“国旗之父”。1950年的国庆节,曾联松受邀于天安门广场观礼,看到五星红旗升起,想起自己设计五星红旗的日日夜夜,曾联松的心中有着无限感慨。
五十多年间,无数记者问及曾联松的设计灵感,曾联松总是报以爽朗的笑声,专业所学确实无法与设计师相比,但赤子之心与满腔热血,却是设计成功的必备要素。此生未踏入设计师的门槛,唯一作品竟然能被永世流传,这何尝不是造化弄人呢?
此后多年,曾联松参加多次与国旗相关的活动,每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升起,曾联松总像看到自己的孩子功成名就一样感动不已。
回首过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展望未来,峰回路转,气象万千。五星红旗的设计者,用自己的满腔热血设计出流芳百世的作品,无数专业设计者恐怕都无法与之相比。
生命有限价值却无限,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之时,曾联松这个名字也会在人们心头萦绕。纵然时光流逝,百年之后甚至更遥远之时,曾联松已经归于尘土,五星红旗却依旧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人生不过百年,芳名却流传千古,“国旗之父”的名号无人忘却,先辈的付出也无人忘却。丁年观礼,皓首萦怀,国旗之父,永垂不朽。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