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出自《战国策· 楚策四》,魏国大臣、著名射手更羸(gēng léi)与魏王的对话,后人将之浓缩为惊弓之鸟。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随后,魏王惊奇,更羸作了惊弓之鸟的解释。然而,这一家喻户晓的典故,却被误读了千年。原因很简单,难道只要拉空弦,就能让受惊之鸟空中坠落吗?学者直言根本不可能!
按照射箭基本规则,是严谨放空弦,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拉满弓弦之后释放时,就是把50%的动能传递到箭上,没有箭的话,100%的动能就直接作用到弦、弓片、轮组上,直接造成弓的永久性损伤,或直接断裂损坏。更羸放空弦的话,就代表对弓箭不在乎,以更羸和魏王的身份,这种可能性的确存在。
二,由于动能无处可去,除了破坏弓之外,还会对拉弓人造成伤害,即力直接释放到弓身会反震持弓人。可以说,轻一点伤手,中度一点伤脸,重一点就不好说了,但是真能危及生命。作为著名射手,更羸身体强壮、技巧纯属,也的确有可能不在乎这一点。
但战国时代的射箭技术,已经非常纯熟了,因此从射箭的普遍规则来说,更羸与魏王应该不会不懂或不在乎这一点。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孔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包含射,还是史书中对射箭礼仪的隆重描述,都说明射箭很神圣,不允许违反基本规则。
因此,在惊弓之鸟典故中,更羸不会是放空弦而下鸟。
惊弓之鸟典故中,更羸对魏王说:“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这一句话极为重要,其中“虚发”常常被理解为“放空弦”,那么果真如此吗?
汉朝司马相如 《上林赋》:“箭不苟害,解脰陷脑;弓不虚发,应声而倒。”曹植 《七启》之四:“机不虚发,中必饮羽。”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四回:“鲍癸见乐伯矢无虚发,心中正在惊惧,因其献麋”
从这司马相如、曹植、冯梦龙的用词中,联系上下文,不难看到所谓“虚发”,不是“放空弦”,而是没有射中目标而已。所谓“箭无虚发”,就是没有射不中目标的。
因此,更羸不是放空弦,而是故意不射中目标,让受惊之鸟由此落地。
当然,《战国策· 楚策四》中记载的这一则故事,只是比喻故事,并非真实发生的事迹。毕竟,想要找到一只缓慢飞行的受伤之鸟,基本上不太可能,更别说其后一系列神操作了。令人遗憾的是,如今课本上却还是更羸放空弦而下鸟,这一典故还在被误读!
其实,战国时代的孟子、庄子等学者,非常喜欢和擅长使用比喻,用一个个鲜活有趣的具体案例来揭露问题的本质,而不是用空洞枯燥的大道理劝说国君。在这一过程中,郑人、宋人等就经常被拿来开玩笑,比如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买椟还珠、削足适履等,让人深思之余,却又是妥妥的地域黑。
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想要看到帅哥是很容易的,可是在历史上想要看到帅哥,那就得这个帅哥在历史做出其他的贡献。战国时齐国就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将自己的美留在了历史中,更重要的是间接使齐国强大起来,这个人就是邹忌。1.以琴劝谏齐王不知道是比较帅的人喜欢搞艺术,还是搞艺术显得帅,反正大帅哥邹忌就是搞音乐艺术的。
2025-09-14 03:53:51汉武帝时期,卫氏一族起初的崛起都是靠“裙带关系”,卫家前后出的这两位大将军都是私生子。但是相比于卫青,霍去病要更加幸运一点,他出生后一年,卫子夫就被汉武帝看中并带回宫中。次年,卫子夫再次得到汉武帝宠幸,怀有身孕,被封为夫人。卫青也九死一生、因祸得福摆脱了“骑奴”的身份,成为了建章监和侍中,跟随在汉武
2025-09-14 01:58:16战国四公子,居第二为赵国平原君。平原君赵胜,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的幼弟,《史记》载“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作为赵国诸多王室公子中最贤良的一个,平原君与孟尝君一样,平原君也“喜豢养门客,为母国效力”,门下食客如云,并凭借“礼贤下士”的名声先后
2025-09-13 03:30:04秦惠王上台之后,第一件事便是车裂商鞅、灭商鞅之家,难道秦惠王与商鞅真的有不共戴天之仇吗?秦惠王是一位有为之君,在位期间重用张仪、司马错、公孙衍、魏章等人,东出函谷,西平巴蜀,南下商於,北伐义渠,在秦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王,为秦国的壮大做出重大贡献,难道他的心胸如此狭窄,容不下一个商鞅吗?商鞅变法之初,太
2025-09-13 00:31:57闻一多先生曾言,“初唐四杰”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因为浪漫,所以不为世俗所容,遭受诸多非议;而正是这些悲惨遭遇,又使他们赢得了不少神同情与共鸣。初唐四杰中,命运多舛。王勃不慎溺水身亡;骆宾王因讨武而牺牲;杨炯在任安详离世,可谓善终。而卢照邻,他在年仅40岁时选择投河,其人
2025-09-12 01:58:22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